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艰苦奋斗教育的基本经验

2017-04-24孙炳芳

党史文苑 2017年6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

孙炳芳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开展艰苦奋斗教育,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展。开展艰苦奋斗教育,要从党内抓起,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这些宝贵经验对新时期继续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 艰苦奋斗教育 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加强执政党建设、应对严峻的国际国内挑战,围绕“勤俭建国”的总方针,在全党全国开展了艰苦奋斗教育。通过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勤俭节约与劳动奉献教育、在知识分子中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开展勤俭奉献与艰苦作战教育、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三反五反”等拒腐防变教育与政治本色教育,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展,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一、开展艰苦奋斗教育要从党内抓起,以党风引领民风和社会风气

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对社会风气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邓小平说:“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1]p177艰苦奋斗教育必然要求执政党进行道德建设,只有党保持了纯洁的风气,社会才会风清气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奋斗教育就是首先从共产党自身抓起的。

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存在的违反群众意愿的贪污腐化行为一贯坚决打击,绝不姑息纵容。在“三反”运动中,毛泽东严正指出,“现在必须向全党提出警告: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实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2]p535。他强调要除恶务尽。薄一波回忆说:“我党的‘三反斗争经验中最可贵的一条,就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清除党的肌体上发生的腐败现象,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巨大的决心与魄力,真正做到了从高级干部抓起,敢于碰硬,从严治党。”[3]p147对于党内曾经的功臣刘青山、张子善的坚决惩处就是典型例证。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往往将贪腐和浪费并提,“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2]p535。对于党内出现的浪费现象,毛泽东深感忧虑,他不止一次地告诫党内:“要严格的节约,反浪费。”[4]p852他带头勤俭节约,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作风。

在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以党风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毛泽东曾经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5]p812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整党整风运动,纯洁了党的队伍、改进了党的作风,无数优秀党员干部身上那种艰苦朴素、无私忘我的作风,以及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对整个社会风气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开展艰苦奋斗教育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保证实效性

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目的就是為了有效调动全体国民的积极性,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共同奋斗。只有全社会的所有成员形成共识,勠力同心,家国一致,共同奋斗,社会的整体精神风貌才能根本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奋斗教育涵盖了工农兵学商等各个阶层,甚至深入到家庭领域。在教育实践中,党既有整体要求,也有针对各个阶级阶层的不同指针。对于全体国民,提出了勤俭建国的总方针;对于党员干部,开展克服精神懈怠、牢记“两个务必”的政治本色教育;对于劳动者则以增产节约运动为号召,在工人中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农民中开展爱国丰产运动,“三大改造”中又提出勤俭办社乃至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对于知识分子则提出向工农学习,改造旧的世界观的教育;对于军人则提出了艰苦作战教育;对于家庭则希望民众能够勤俭持家;等等。这就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充分尊重特殊性,考虑到各阶级阶层的不同特点,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旧有传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但又有整体期待,归根到底目标是一致的。实践证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奋斗教育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展现出中国人民自觉的伟大力量。

艰苦奋斗既是思想层面的教育,更要典型激励,带动实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践行,践行须有实效。中国共产党树立了大量先进典型,例如勤俭持家的模范周春娇,“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的发起人赵国友,艰苦作战的邱少云、杨根思等,带领社员打翻身仗的王国藩,艰苦奋斗的大寨等,在人民群众中间营造了一种艰苦奋斗、奉献有为的精神氛围。中国共产党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

三、开展艰苦奋斗教育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注重长远

艰苦奋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现实环境的必然选择,开展艰苦奋斗教育有助于号召人民勒紧裤腰带,勤俭过日子,以便把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当时最紧迫的经济建设任务中去。但是,艰苦奋斗的最终目标是改善民生。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提倡艰苦奋斗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民生的改善,既要节衣缩食、发展生产,又要改善民生、着眼长久。

节衣缩食,不断加大建设投资。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问题,毕竟经济建设需要大规模的投入。通过税收、发行爱国公债、裁减政府支出等一系列举措增加政府收入,尤其是改革了财政经济管理方式,开始统一管理财政,也就是用开源节流的办法增加资金,同时政府以计划手段管控经济运行。计划经济在当时有助于整合经济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一五”计划开始后,我国不断加大在工业领域的投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588亿元,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921个[6]p387。这些资金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勤俭节约,特别是农民的贡献。陈云说过,“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化的投资不能不从农业上打主意”[7]p267。客观地讲,农民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民节衣缩食省下来的资金多数投入到工业建设之中。他们在为工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集中力量搞好农业建设,这也需要资金积累,所以负担还是比较重的。包括新中国成立初在内的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居民储蓄率不高,社会储蓄率仅为5%[8]p7。这说明人民收入的整体水平比较低,除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外,其收入只能满足于日常用度。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节约资金为推动国家建设的主人翁精神,当时就有农民表示:“咱们使用的步犁、喷雾器、化肥,哪一样不是工厂出的……咱们得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工业建设”,“有些农民把售粮款全部存入银行”[9]p93-94。

以艰苦奋斗精神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又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适应,这必然有力推动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个领域的劳动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艰苦奋斗教育下的中国人民表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精神风貌,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为新生人民共和国各项中心任务努力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各个领域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面就是生动体现,当时工人们“有着强烈的翻身感,表现出罕见的劳动干劲,这种干劲和精神在今天的工人身上已经很难看到”[10]。中国人民有为自己的国家努力的襟怀,有人将之誉为五十年代精神。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将这种精气神与艰苦奋斗联系起来,用先进示范带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由于生产竞赛的开展,各种新的技术和先进工作法的不断涌现,农民的“两个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我国工农业领域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生产率的提高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五”期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高达18%,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工业体系。

艰苦奋斗与改善民生并行不悖。艰苦奋斗不仅仅是单纯要求人民艰苦,更要用艰苦奋斗的成果惠及人民。艰苦奋斗与提高人民福祉并不矛盾。毛泽东特别注意给人民以利益。整体上来看,20世纪50年代前期,新中国政府虽然一直注重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以便建成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但当时我国消费积累之间的比例还是比较正常的。有研究表明,在整个50年代,中国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73%。居民消费在1952年前占的比重比较高,1952年时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4%[11]p33。即便以今天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初的头七年,我国人民的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也是比较高的。一般意义的“高积累低消费”要到“大跃进”之后才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事实说明这一时期工人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较明显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重视民生,艰苦奋斗与民生改善并行不悖,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四、开展艰苦奋斗教育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实现系统化和常态化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理论成果推动实践发展。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5]p1094故此,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做工作的中心环节。艰苦奋斗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各项工作之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制度,实现了艰苦奋斗教育的系统化和常态化。

注重系统开展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艰苦奋斗。毛泽东在给延安同志的回信中强调:“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12]p96之后,毛泽东形成了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事业、勤俭建国等思想。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提倡勤儉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重申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通过舆论引导、政治学习、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在人民群众中开展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尤其强调党员干部应该带头艰苦奋斗。刘少奇指出,党员干部“多应该提倡艰苦朴素,少宣传生活如何美好,要多为人民生活着想”。面对可能出现的思想波动,刘少奇强调:“只要多宣传,大家就会想通的。”[13]p652延安整风期间形成的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始广泛运用于党员干部和群众教育之中。

艰苦奋斗教育要紧紧配合中心工作进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运动以及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在工农业领域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爱国增产运动等;在整风整党以及“三反五反”中,也以拒腐防变、艰苦奋斗教育激励和鞭策党员干部。这些都是围绕当时的中心工作开展的。以改善财政经济工作为例,邓小平就指出:“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1]p197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艰苦奋斗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

开展艰苦奋斗教育要与群众路线相结合。通过典型示范,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自主精神,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中国共产党善于选树先进模范,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很多艰苦奋斗的典范,这些人用自己的实际业绩证明了艰苦奋斗的伟大力量,从而激励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引领他们沿着既定的道路继续前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艰苦奋斗教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们在新时期继续推动艰苦奋斗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8]艾春荣,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6).

[9]卢汉川,吴碧霞,蔡济群.中国农村金融四十年[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

[10]袁进,王有富.20世纪50年代上海钢铁工人生活记录.见:热风学术(第1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刁永祚.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体制与制度背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刘少奇论党的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马永义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三三制”政权基本实践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中国共产党开展民主生活会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探析
党的自觉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实践及其基本经验
瓦窑堡会议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若干经验
论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