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增添活力

2017-04-22徐青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3期
关键词:写作阅读信息技术

徐青

摘 要 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课程活动体系中的有机组成,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与素养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厚积薄发过程,必须从小开始,从情趣化教学入手。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易于创设音像和谐、图文并茂和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而且具有储藏海量、动静自如和简便操作的优势功能,能够为语文读写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支撑。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37-02

1 前言

早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强调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其意重在强调读写活动的重要性,鞭辟入里地论述阅读与写作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阅读活动是基础性的输入环节,是非常必要且十分重要的“源头活水”现象;写作活动则是结果性的输出程序,是厚积薄发式的一种内在性表达。只有把这两种活动相互渗透、有效融合起来,才能从潜移默化和厚积薄发中努力获取事半功倍的“双赢”活动效果[1]。

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活动呢?本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审视读写教学关系的基础上,试对此做出抛砖引玉之论。

2 正确认知语文阅读与写作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就语文学科而言,阅读与写作活动犹如“鸟之两翼”和“剑之双刃”,阅读是一种客观性基础和前提性因素,写作素材往往来源于阅读活动的间接感受。只有广泛、深入而又大量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才能持续不断地积累与积淀丰富多元的语言材料,逐步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最终实现“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的读写活动目标。没有来自阅读活动的“活水源头”,哪里有写作活动的“喷发而出”?没有了写作,阅读自然就失去了应有的目标和意义。如果说阅读是一种“吸收”,写作就是“倾吐”;如果说阅读是一种“内化”,写作也就是“外化”;如果说阅读是一种“积累”,写作也就是“运用”;如果说阅读是一种“延伸”,写作也就是一种“提高”……一言以蔽之,阅读和写作始终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这就要求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作为读写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促进力量,教师应本着“两手抓、两手硬”的指导思想,重视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努力寻求并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善于把“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营养性“沃土”中,让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只有舞好这两柄“利剑”并做到“双剑合璧”,才能从中收获“1+1>2”的教学效益和效应[2]。

3 对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开展读写教学活动,其最根本途径就在于对学生进行逐步的激励与唤醒、引领与培养。若是借助于先进独特的多媒体技术来辅助与支撑,则会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

注重创设良好情境,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读写感知效果 众所周知,书面语言存在自身的不足之处,它不仅是“平面的”,而且是“静态的”,只有经过阅读者的“自我内化”,才能逐步显现它的内在“意蕴”及其相应的基本“温度”。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以形象性思维为主,而且实现书面语言向内部言语的“转化”能力还相当薄弱。所以说,如果缺乏相当的外力支持而要赢得良好的读写感知效果,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至少说并非容易之举。如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辅助和良好支撑,努力创设一种活泼生动、形象直观且动态十足的良好教学情境,那么就能在寓教于乐之中收获事半功倍的实实在在的效果。

以李白笔下的《望庐山瀑布》教学为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生动演示,不仅有利于把原本抽象的“瀑布”概念实行形象化、具体化,而且有利于小学生从身临其境中直观感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伟气势;不仅有利于显现那“红日”“香炉峰”“紫烟”“瀑布”等难得一见的自然客观物象,而且有利于把诗文中的“照”“生”“挂”“落”等静态性画面实现动态效果化;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在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中开展激情“观赏”活动,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在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中深刻“感知”和善于“想象”,从而促使他们在品词析句和意蕴升华中逐步实现与文本、与作者趋向共振共鸣的教学目标。

这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效果之孰优孰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有了如此深切的阅读效果,引导小学生在合作交流基础上写出各自的内在感受,既言之有物,又情之所至。

注重吸入丰富元素,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读写活动效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意重在强调“米”是“炊”的主要食材和必要条件,没有了“米”,就无以为“炊”!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内在道理同样如此。极力重视阅读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就因为它是一种必不可少且无可替代的“材料进口”和“元素吸入”;而写作之所以令人颇感困惑,则在于缺乏相应的“米油物料”和“源头活水”。令人感同身受的是,许多学生并非不愿意、不乐于读写,而是他们不会、不能和不善于读写。长期以来,语文读写教学普遍存在“高消耗、低产出、低情趣、低层次化发展”现象,最根本的障碍即在于此。

那么,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读写教学效率呢?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功能优势,不失为教师不二选择的“良师益友”!比如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时,无论教师描绘得如何有声有色,又怎么能够把其中的山水景象、物产民风和激荡情怀等说得清、道得明呢?与之相应的是,借助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在课堂内外时空适时适量地呈现出来,不仅可让学生“遍游”其中的“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等壮美景观,让他们“遍识”古老中国的“龙井茶”“茅台酒”“丝绸”“陶瓷”等美妙物品,而且有利于让他们初步感知“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缥缈”“波澜壮阔”“光洁绚丽”“天工巧夺”等词语的内涵韵致。然后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感悟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交流等形式,就其中的某一两类因素開展说写活动,以此不断地吸入和积累语言材料。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培养信息素养都是大有裨益之用的[3]。

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读写能力素养 有教育业内人士强调指出:“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全部内容,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语文学习活动的教科书。”这与陶行知校长所倡导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时至今日,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尚潮流和教育发展趋势,这也成了新形势下改革与发展新课程教学的方向。

由于深受主客观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传统“封闭型”课程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光“啃食”教材,却难以“跳出”书本,以至于教学活动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制约语文教学尤其是学生阅读写作素养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责任主体,基层学校及其广大教师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支撑,以此作为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不断加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为语文读写活动广开“米”路、焕发“材”源。比如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绿色课本”,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性,无法认真而又及时地去“打开”并且“阅读”它们。有鉴于此,教师要一方面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媒体语文教学活动,如网络下载、手机拍摄、微视频、教学课件等形式;另一方面引导并激励学生在家庭因素帮助下,根据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等,自行搜索并多加观赏。

只要教师多“读”善“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这些无可限量的“大容量课本”就能为语文读写教学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元素。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激发读写情趣,促进教学相长,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与素养,从而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读写效应[4]。

在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力度,绝不是为了替代人力性教学资源。也就是说,“人力”才是最根本的,而“机能”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支撐手段。在现实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支撑,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资源浪费。教师若能善于把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互结合、有效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优化教学过程,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又何乐而不为呢?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能为语文读写教学提供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只有高度重视并正确认识它在辅助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力避形式主义并善加运用,就一定能够从中获取令人期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雷会琴.小学语文课中如何巧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J].中小学电教,2012(10)137.

[2]周红霞.论如何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8):122.

[3]张艺译.怎样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3):40.

[4]刘文忠.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2):248.

猜你喜欢

写作阅读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