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学习”,凸显“发展为本”

2017-04-22任丽芳

文理导航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生学习主体性尊重

任丽芳

[摘 要] 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对于同一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往往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教师不应强求一律。教师要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 尊重,学生,发展,主体性,个性化,参与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充分实践这一教育理念,就需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激励性、自主性、探究性等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

一、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地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是有效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来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多方面发展的需求;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执教苏科版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这一课时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方格纸(课前下发)上画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线段AD、BC,连接AB、CD,检验AB和CD是否互相平行。思考:你能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教师引导,学生甲提出连接AC,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教师肯定并表扬了学生甲的解法)教师提出:还有别的方法吗?BC能否看作由AD沿AB的方向平移所得呢?(教师演示。学生发现可以利用平移的特征得到结论)。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呼唤学生主动探索的潜在意识,引导学生达到智力振奋的状态,充分的展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正如北京师大附属中学副校长张思明所说:“作为教师,我们曾竭尽全力地试图把自己知道的最好、最多、最精彩、最与众不同的东西展现给学生。其实,我们现在应该更多地思考一个相反的问题:把什么不教给学生?怎样让他们自己悟出更多的东西?【1】”

二、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存在差异,因而直接影响对数学活动进行自觉的、有效的监控;同时,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态度、情感各不相同,因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不应强求一律。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也是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表现。例如:笔者在执教苏科版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时讲到这样一道题:“如图所示,一潜水员在A处以每小时8海里的速度向正东方向划行,在A处测得B在北偏东60°的方向,

划行半小时后到达C处,测B在北偏东30 °的方向,在潜水

员继续向东划行多少小时,距离黑匣子B最近,并求最

近距离。”在教师介绍完一般解法后,学生甲提出在Rt△ABD中把AD用含有BD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后,CD= BD—4,再在Rt△BCD中利用60°正切求出BD的长。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很快,学生乙想到由于该题条件的特殊性,求得BD的长。课堂上,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是他们个性理解的真实表现,是他们站在不同维度上的一种多元思维“呐喊”。对不同声音的回应是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参与热情的肯定、对学生经验资源的关注。

三、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个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2】”课堂教学过程是思维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感知、感悟,同时也要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在八年级“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三)——盲区问题”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学生共同探究得出相关结论。动手实践:(1)伸出你的右手,手心正对着眼睛,能观察到黑板的范围有多大?如果位置固定,将手换成书本,你能看到的黑板的范围还是这么大吗?盲区是如何变化的呢?结论:遮挡物与视点位置一定时,遮挡物越大,形成的盲区越大。(2)当书本慢慢靠近眼睛时,你能看到的黑板范围如何变化?盲区如何变化?结论:遮挡物的大小一定时,遮挡物离视点越近,盲区越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对具体数学情境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抽象基礎上的理性概括,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思明:《张思明与数学课题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

猜你喜欢

学生学习主体性尊重
鱼水情深,相得益彰
谈微课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