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2017-04-20吕岳峰甄茗杨丽华彭萍
吕岳峰,甄茗,杨丽华,彭萍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南省临床检验中心,湖南长沙410007)
·检验医学教学·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吕岳峰,甄茗,杨丽华,彭萍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南省临床检验中心,湖南长沙410007)
目的研究对高校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学引入“规范操作能力”、“综合分析检验结果”、“对临床提供解释咨询服务”等临床检验新形势下的要求内容,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进行改革。方法以本校2011级、2012级检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与2010级对照进行教改前后实验报告、实验考核成绩统计分析和实验教学相关的十项指标等问卷调查。结果两者实验报告、实验技能考核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实验教学改革内容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肯定。结论免疫实验教学改革成功实现了向临床新常态的转变探索,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实验规范操作、综合分析检验结果及对临床提供解释咨询服务的动手动脑意识和能力,符合新形势下常态要求和教育发展方向,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医学检验教育;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1]、《血站管理办法》[2]、《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3]、第3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等一系列临床检验相关法规文件与标准,集中体现了对医院、血站实验室检测系统(含仪器、试剂、耗材及校准)、检验人员、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操作规程、检验报告等方面的质量管理要求。根据这些要求,临床检验人员既要具备规范操作能力,也要能对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临床提供解释咨询服务等,这是对检验人员素质要求的新常态。现在的临床检验人员绝大多数都来自医学院校检验专业,他们在校的学习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也应与新常态相对接,并作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即培养检验专业学生符合新常态要求。
换言之,改革重点在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能对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对临床提供解释咨询服务等新的能力方面,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它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主体落在实验教学领域。
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的实验教学与临床检验专业的其他主干课程一样,是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在实践理论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际工作中规范操作能力)和动脑(综合分析检验结果和对临床提供解释咨询服务能力)的任务[5],意义重大。但既往学校的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明显落后于理论教学。一方面是传统观念里老师及学生对实验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实验教材虽随理论教材每隔一定年限进行改编,但往往是侧重于技术方法和设备的升级方面,而不是在规范操作、对实验结果分析和提供咨询这些能力培养方面,再加上教学经费和仪器、场地等的限制,造成学校免疫检验专业实验教学与临床发展脱钩严重,新常态内容难以贯彻到实验教学中,学生就业后很难较快进入工作常态,满足需要。
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主动融合国家对临床检验人员的新常态要求到高校教学体系中来,促进高校临床检验专业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特以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为切入点,以我校2011、2012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为对象,与2010级学生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校2010~2012级医学检验系学生183人,均为四年制本科生,女生142人,男生41人,年龄19~24岁。
1.2 教材教材统一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的《临床免疫学检验》(第五版)[6]及其配套的实验指导(第4版)[7]。
1.3 教改方法[8,9]
1.3.1 恰当选择和设计分类常用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为把上述国家行业要求和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结合,研究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内容设计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的重复性实验,共14学时),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它包括了凝集实验、免疫扩散实验、荧光免疫技术实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及细胞活力测定实验、免疫组化实验等;另一类为探究性实验(指不知实验结论,需通过实验求证假设是否正确的实验,共16学时);它包括了以不同标志物联合检测乙肝病毒模拟标本,用胶体金法和ELISA法两种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乙肝表面抗原模拟标本;用RPR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含不同抗体的梅毒患者模拟标本等综合性实验,目的是要求实验者能对不同实验结果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解释,并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再辅以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PBL和LBL双轨教学模式[10]、互动式教学模式[11]、CAI教学模式[12]等,提升教学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改效果。
1.3.2 根据实验教学特点,制定一套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它有“三点”:
⑴实验前提出问题、强化预习,选拔小老师辅助。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写出除实验结果以外的实验报告内容,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该实验设计的特点与缺陷,该实验项目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断,该实验项目还能用哪些检测方法检验等。
上实验课前,选拔一些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代表担任实验小老师,辅助实验教学,还能在教师和同学之间形成较好的互动桥梁,促进实验教学效果。
⑵实验中要求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比如,在ELISA实验中按要求常规设置阴性、阳性对照和质控品,强化规范性操作意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合当前国家对临床免疫学检验的标准化、规范性要求,指导学生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和步骤操作。以酶标实验为例,除要求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加样、温育、洗板、加显色剂,结果以酶标仪比色获得数据判断结果等基本操作步骤和内容外,还包括按规定数目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以判断试剂盒有效性和计算临界值,以及设置室内质量控制的弱阳性质控品、阴性质控品来正确判读实验过程是否正常等规范内容。
⑶实验结束后提出思考题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动了手还要动脑。以临床常做的HBsAg实验为例来说明:实验课即安排对浓度在检出限之上(弱阳性)的标本进行检测的验证性实验,又安排对不同浓度的标本用不同方法(检出限不同)进行检测的探究性实验。对于弱阳性的标本,学生的实验结果可能有反应性,也可能是阴性;对不同浓度的标本,不同组同学检测的吸光度值,即HBsAg的含量可能不尽相同,老师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思考题,要求同学们结合实验具体情况互相讨论分析,并给出合理解释。讨论结束后,每组委派一名代表对本组实验方案、过程进行阐述,并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存在问题以及问题所在,最后给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13]。
实验课全部结束后,集中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考核。考核方法包括采取动手操作或模拟实验过程进行口述问答等方式,内容全方位涵盖实验原理、实验规范操作过程要点和影响因素、结果临床意义、不同方法学比对、检测项目选择、对临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报告规范填写等重要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实验报告和实验考核成绩采用成组设计的两大样本均数比较u检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实验报告和实验技能考核评分标准[14]
2 结果
2.1 实施教改学生(2011级、2012级)与实施教改前学生(2010级)成绩比对分析实施教改学生实验报告平均成绩、实验考核平均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实施教改前学生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表2、表3。
2.2 教学方案“三点”实施后的观察通过实验前提出问题、强化预习,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更快的熟悉和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实验方法;通过实验中要求按说明书设置阴性阳性对照和质控品,强化了学生的规范性操作意识,学生从实验开始就接受标准化的概念;通过实验后提出思考题和增加实验考核,学生动了手又动脑,老师还可通过面对面的考核,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指导,对他们非常有益[15]。上述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很多时候还起到了促进学生对理论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的作用,比如对于免疫实验方法性能评价的重要指标-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等指标,由于被融入到实验后的评价比较中,学生们都能通过上述实验教改熟练掌握,达到了将理论付诸实践应用的目的。
2.3 学生反馈问卷调查表明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改方法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肯定,详见表4。
表2 2011级、2012级与2010级学生实验报告成绩
表3 2011级、2012级与2010级学生实验技能考核成绩
表4 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满意度调查
3 讨论
从表2实验报告的成绩来看,与教改前学生相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分比教改前学生高出4~6分,分析其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实验课前的预习是前提:通过课前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熟悉了相关的临床知识,并对实验项目的检测方法和实验过程有了基本了解,为更好的学习实验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实验课中的技能分类强化训练是重点:通过在实验课中划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执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对实验结果的判断更准确合理,质量控制意识增强;第三,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关键:比如要指导学生分析思考不同实验方法的差异并会评价其主要指标:敏感度、特异性、临床效能等方面。在此实践基础上,学生能有效综合所学理论知识正确解读实验结果及其临床意义,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判断及与临床沟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从表3实验技能考核成绩来看,与教改前学生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分比教改前学生整体提升3~5分。原因总结为以下两点:第一,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应用的接轨,特别是探究性实验融入教学当中,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实验小老师的协助下,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实验当中,与教改前学生事不关己、只顾埋头写实验报告、不屑于动手操作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第二,实验考核方式单独进行,教改前技能考核是免疫学和微生物两门课程综合考核,教改时免疫技能考核单列出来,考试内容更为具体、细致,侧重免疫实验的动手操作规范性、质量控制与实验结果分析、方法学比对和对临床提出进一步的检查建议等方面内容,重点体现教学联系临床实际工作常态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和激发学习主动性[16],效果显著。
从学生反馈的教改问卷调查统计表可见,免疫学检验实验教改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同。表现出对实验课程较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质量控制意识、分析和思维判断等综合能力都显著提高。
总之,上述教改研究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成功实现了免疫实验教学向临床新常态的转变探索。它的实施,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实验规范操作、综合分析检验结果及对临床提供解释咨询服务的动手动脑意识和能力,符合新形势下常态要求和教育发展方向,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S].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委员会.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GB/T 20468-2006).2006.
[4]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王瑜敏,张文辉,陈筱菲,等.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带教体会[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3):326-327.
[6]王兰兰,许化溪.临床免疫学检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7-256.
[7]刘辉主编.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82.
[8]田兆菊,江新泉,马玉红,等.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250-250+259.
[9]王飞,郭云泉,黄艳春.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188-1189.
[10]唐玉红,周艳,蒋丽娜,等.PBL和LBL双轨教学模式在免疫学检验实验课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3):84-87.
[11]林喆,秦志宏.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互动教学法的运用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2):92-94+102.
[12]盛新梅.寓CAI于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培训,2016,25(22):197-197.
[13]方芳,李强,赵良中,等.加强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36(12):128-128.
[14]王广强.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考核评分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378-378.
[15]孟文娟,王文娟,王宝,等.双因素理论在我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中的运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1):42-43.
[16]杨春艳,郑峰.微生物学检验试验技能考核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244-245.
R446.6
A
1674-1129(2017)02-0280-04
10.3969/j.issn.1674-1129.2017.02.050
2016-11-16;
2017-03-13)
201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校级资助项目,编号:000300011 010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