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心理品质培养之我见
2017-04-20刘福成
刘福成
摘 要:《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中,依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幼儿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更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和家长的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培养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好孩子就落在幼儿教师的身上。
关键词:农村幼儿;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家园联系;规则意识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下面就此谈谈本人的一些见解: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身作则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学习方式以触摸聆听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想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要的条件是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一个正确规范的示范,一个好的模仿对象是好习惯养成的良好开端。有人认为以身作则是某些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需要遵循并付诸实际的,普通人就不必了。古有孟母三迁、弟子规,作为家长和为人师者要起到表率作用。幼儿缺乏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如果大人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不合时宜,行事低俗,做出了极坏的示范,孩子在遇到相同情景时也会如法炮制,错误的示范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与尊重中,每个孩子才能获得自信和发展,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
二、在愉快的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
健康的游戏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幼儿摒弃了不良的习惯。例如,听好听的故事,唱好听的幼儿歌曲,能陶冶情趣。在自由活动时间,我拿出各种形状、不同颜色的纽扣,让孩子们自己利用它进行活动。不久三三两两的孩子聚集在了一起,我走近他们,细心地观察到:有的幼儿在下五子棋,棋子是两种形状不同的纽扣;有的幼儿在比大小,比的是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扣子;有的小朋友在玩找朋友的游戏,他们按形状、颜色、大小这些特征把纽扣进行分组,找到特征一样的就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小朋友们常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一些活动,尝试放手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他们喜欢的事,能够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有趣的游戏满足了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和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通过与幼儿积极互动,践行积极心理品质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鍵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幼儿在劳动中,通过讲他们身边的人和事,边听故事边实践,培养了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践行积极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关注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个体是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发展自我、表现自我、证明自我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会让个体变得更为乐观、自尊、自信和自强,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又提升了个体参与社会的自信心和适应力。
四、注重幼儿情感教育
人是情感动物,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情感,而心智和情感均处于萌芽阶段的幼儿尤甚。不可否认,教育是需要情感的,情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羽翼,更是他们学习兴趣的驱动力,教师对幼儿的关爱、尊重、信任、关注、鼓励、期待、认可等等,都会从心理上对幼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生活和学习有困难的幼儿要时时关注沟通,了解其具体情况,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帮助我们的孩子做生活的乐观主义者;培养其坚定的意志品质,从而成为真正的智者、强者。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由于幼儿缺乏长时间进行单一活动的专注力,很快感到疲倦,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交替进行,就能使儿童保持体力和思考力上的兴趣,幼儿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取得的成就就会更大。
五、注重家园联系,指导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家园沟通,宣传和指导家长科学的育儿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学会正确地称呼他人,使用“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另外,孩子说话虽然不带脏字,但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急躁甚至严厉。因此,指导和帮助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教会孩子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养成诚恳待人、彬彬有礼的良好习惯。
全社会都在重视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共同肩负起这个重任,为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助力。
参考文献:
[1]方明.教师素质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J].幼儿教育,1989(12).
[2]周国韬,盖笑松.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