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声音的形状:漫画《声之形》与同名动画片叙事比较研究
2017-04-20王钰天慧
王钰天慧
与文学不同,漫画受到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它打破了文字的局限性,用最为直观的图像符号向人们展示(showing)而不是讲述(telling)故事。①而改编自漫画的动画电影之所以受到追捧,除去特定受众(粉丝)对于原著(漫画)的喜爱外,还来自于声音这一独特的叙事行为对于动画电影的加持丰富了观众的心理感受,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受众更为全面地了解与接纳作者对于故事的传递,画面与声音的双重叙事构成了动画电影叙事的基本叙事要素。
一、纸上的“电影”——漫画
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大部分叙事预先要求一个空间的环境,以此接纳赋予叙事特征的时空转化过程。”②不同的艺术样式对此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叙事模式。文学叙事由意义连贯的一个个文字符号组成,而文字符号所指的单线流动性,将“空间”局限于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支撑”作用,即文学叙事只能将叙述故事中的行动与环境分别讲述,形成“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情境。漫画则打破了文字叙事的这一空间局限性。一方面,作者借由画笔将故事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符号、绘制符号在纸张上展示出来。另一方面,漫画的叙事语法与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尤其是对时间的叙事处理。漫画与电影一样,皆是运用各种蒙太奇来进行故事叙事。漫画的分格叙事,就如同电影分镜头,一个分格就如同一个电影镜头所讲述的场景画面,有着各自独立的叙事意义。通过蒙太奇手法进行的漫画分格叙事设计与电影叙事一样,皆是从叙述视角、叙述层次、叙事时间等方面出发,有着相同的内涵与作用。大今良时所创作的《声之形》就是一部具有鲜明电影叙事感的漫画作品。
《声之形》的故事是围绕遭受霸凌的听障少女西宫硝子设置的,核心人物是被反霸凌的少年石田将也。从施暴者到被施暴者这一身份的转变,使得石田将也成了心理上的听障者,整个故事的叙事就是由石田将也这个第二叙述者展开的。《声之形》是一部分格较为繁复并且对人物内心展现较多的漫画作品,基于漫画叙事的特点,故事描述不像小说一样局限在“单线性”的文字构建,而是多元素、多层次、多方位的共同展现。以漫画第七卷中的一个场景(图1)为例。
图1.
主人公石田将也在昏迷中醒来之后,慌张寻找听障少女西宫硝子,漫画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将石田将也所处环境、与医护人员的对话、心理状态、情绪波动以及两个人物之间的互动,通过内外聚焦的转变、中景与特写以及蒙太奇的运用而充分展现了出来。
另外,从漫画的名字——《声之形》就可以看出该故事想要表达的核心之一便是声音的“形状”(the shape of sounds),即人是如何通过有形的、物化的、可触的、可见的语言符号以及非语言符号来传达心声,因此,漫画使用了大量的文字符号、图像符号以及绘制符号来展现声音与语言。例如漫画中第16话中的一页(见图2、图3)。
图2.
图3.
石田将也与西宫硝子的对话这一画内音使用文字符号(“回去吧,西宫”)与图像符号(西宫硝子的手语图像)以及绘制符号(西宫硝子撞在石田将也的背部的声音用爆炸样式的符号展现)。整体看来,第二叙述者石田将也的外加声音与混合对话,皆是以这类符号能指表现出来的。这类对声音的叙事行为比起单纯的文字叙事增加了直观性与共时性的特点,形成了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的互文性。
二、能指的转变——声音叙事的建立
尽管漫画被称为“纸上”的电影,具有强烈的电影感,并且填补了文学叙事在空间建构方面的缺失——通过画面叙事展示故事,然而较之于电影,漫画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完整性——声音的不在场。漫画叙事作为一种介于文学与电影叙事之间的叙事行为,虽然打破了文学叙事的局限,但是较之于电影叙事,漫画缺少了声音叙事的丰富性。
如前文所述,漫画《声之形》使用了大量的文字符号、图像符号以及绘制符号来展现声音与语言,比单纯的文字叙事增加了直观性与共时性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首先,正是因为共时性这一特点,所有信息皆爆炸于漫画有限的空间之内——分格框,于是便存在着信息读取混乱的可能性;其次,尽管漫画打破了纯文字叙事的局限性,但这一突破的优势对于叙述者一方更为突出,因为对于接受方——读者来说,由于生理原因(目光的流动)依然要按照一定的观看顺序来阅读;最后,对于本质上有形的声音,例如对话、自白或手语等,可以用肉眼直接可见的能指符号(文字、图像)表达出来,并且能起到一种“自带音效”的效果。但是,与“有形”的声音相对应的还有“无形”的声音,如自然界的声响、人物心理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活动等,往往会因为文字或图像符号而消减其存在的力度使读者忽略,而这一类声音正是《声之形》最想要挖掘和展现的。
漫画叙事中的这些问题,在动画电影《声之形》中得到了解决。
图4.《声之形》
由于西宫硝子存在听力障碍,所以其表达的方式——手语——与普通人有所不同。在漫画的第一卷中,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描绘西宫硝子试图用“张嘴说”来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为了表现西宫硝子与众不同的语言,大今良时除了利用别字或同音字之外,还采用一些绘制符号(表示颤抖的弯曲线条)来展现她说话时的困难,这些“困难”在现实中应该是有声的,如说出错话时旁人的嗤笑声以及说话者本人的喘息等,而这样独特的“声音描写”,更有助于表达出故事的主题——由于声音传递的不对等而导致人物的心理隔阂。由于漫画将这些无形的声音“有形化”,读者将这些有声声音“无声化”,使其对主题的表现力大打折扣。而在动画电影中,当西宫硝子试图说话时,观众可以直接听到她“怪异的用词”、努力说话时支支吾吾的声音以及周围同学的嗤笑。这时,声音的能指发生了转变:由读者因为生理限制需要按一定顺序阅读的可见可触的符号,转化为具有强大共时性特性的可听符号。也正是这一能指符号的转变,使得声音不再依赖于其他各种符号,并得以建立起独立的叙事行为,获得与图像一样重要的叙事地位。
三、声音与图像的互文——视听双重叙事
需要指出的是,在承认动画电影的叙事与一般电影叙事相同、具有一致性的前提下,不能忽略了动画叙事的独有特性。由于制作方式的不同,动画电影比普通电影更加接近于人类的想象——不论是否符合理性逻辑,而这一想象正是借由声音与图像才得以完成。当声音的能指完成了向独立叙事行为的转变——互文性的两个主体也随之产生变动:漫画由图像与文字互文的产物,走向了声音与图像互文的产物——动画电影。
声音叙事与图像叙事的互文,造就了《声之形》动画电影中视听的双重叙事,而这一双重叙事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声音叙事在电影中所具有的多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再现功能
众所周知,图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各类符号或元素将空间再现,并直观展现在观众面前。而声音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在电影中当声音与图像结合之后,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叙事内容的丰富化与叙事信息的扩大化。
图5.《声之形》
1.声音对于环境的再现
视听的双重叙事对环境再现的作用非常显著。动画电影《声之形》中,石田将也救下想要跳楼自杀的西宫硝子后,两人双双入院。尔后,故事情节紧接着回到了西宫硝子小学六年级转学到石田将也班级之后。在这一情节的画面叙事当中,西宫硝子不再是听障少女,没有受到霸凌,她说着正常的语言,并且和大家友好相处。但是伴随着第二叙事层展开的画外音效,却是第一层叙事中医疗仪器的声音。在这里声音通过其环境再现的叙事功能告诉观众,画面所展现的是一次假倒叙,这仅是昏迷的西宫硝子的想象而已。这一情节当中的双重叙事通过展现梦境的假倒叙——第二叙事层的声音,以及再现真实医院环境的第一叙事层声音向观众传达了多重信息。
2.声音对于心境的再现
图像可以直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声音也不例外。电影中西宫硝子的妹妹西宫结弦和石田将也用iPad看视频,视频记录了摩天轮上西宫硝子与一名讨厌她的小学同学植野直花的对话,iPad当中的画面并没有显示出说话人的脸,但是通过植野直花的语言可以听出她对西宫硝子的厌恶。在这里声音与画面的双重叙事能够帮助观众正确理解叙述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与感情。
(二)表现功能
《声之形》的故事可简单概括为:石田将也过去犯下过错误(霸凌听障少女西宫硝子),在得到“应有的报应”(反被同学霸凌)之后,也成为一个有听障问题(只不过为心理上的听障)的人。长大后他与西宫硝子再次相遇,经过一系列事件,双方彼此帮助并互相鼓励“一定要活下来”。电影在讲述这个故事时,视听的双重叙事体现出声音叙事强大的表现功能,主要体现在:
1.确定叙事主体
在声音叙事当中,叙述者的外加音与不同人物的画内音帮助观众确定了此时此刻的叙述主体到底是谁。石田将也在成为心理听障人士之后,图像这一叙事行为最为直观的表现便是在其他人物脸上画出一个“×”(见图6),以此来展现石田将也的心理状况——拒绝倾听别人的声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被抹杀掉的人物依然在进行有声的对话,但伴随着石田将也的外加音,观众可以确定这些对话是由他自己想象出来的,从而确定故事的叙事主体依然是石田将也。
图6.
2.辅助图像叙事
如前文所述,《声之形》的主题是声音的“形状”,即人是如何通过有形的、物化的、可触的、可见的语言符号以及非语言符号来传达心声的,其更加核心的意义在于:传达心意的方法不一定只有语言。于是,视听叙事当中的声音叙事对图像叙事的辅助功能便彰显出来。
除去台词与环境音,动画电影《声之形》与漫画《声之形》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音乐这一叙事元素,而音乐对于电影故事情节具有铺垫、推进、烘托气氛等作用,所以在声音叙事当中音乐占有重要地位。
在《声之形》的漫画中,当故事接近尾声,石田将也与西宫硝子以及朋友们打破了彼此心中的隔阂,相约同逛校园祭。为了表现石田将也从混沌的心理听障问题中恢复清醒,漫画展现了一个大全景,并以众多人物的脸上“×”飘落来意指这一内涵(见图7)。
图7.
就漫画而言这一占据整整两页的图像已经达到其能够达到的叙事效果,但仅以图像来表现还不足以震慑人心。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导演选取这一场景作为整个叙事的重点,加重了对这一情节的展现。比起漫画图像的单一叙事,电影当中的图像叙事在声音叙事的辅助下呈现出一种极强的张力与浓烈的感染力(见图表1)。
除此之外,电影在刻画“传达心意的方法不一定只有语言”时,在画面展现人物眼神交流或内心活动时,背景音乐作为双重叙事的一部分,也辅助图像叙事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
由于动画电影时长的限制和表现方式的特殊性,漫画文本向电影文本转变过程中导演山田尚子对原故事内容做了改动,舍弃了漫画当中大量的次要叙述主体的叙述内容,于是电影上映后形成了两极分化的评价现象:看过漫画的“原著党”对于电影的视听效果持有高度评价,缺少漫画观看经验的普通观众则因无法整体掌握电影的故事内容和主题表达,出现了诸如“三观不正”之类的极端评价。但就《声之形》的叙事层面而言,从漫画到动画电影的改编带来了声音能指的转变,动画构建起视听的双重叙事,以一种感染力强、表达丰富的叙事手段将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总之,动画电影和漫画存在有无“声音叙事”这一根本差别。在国内外电影业盛行的漫画改编的当下,创作者必须明确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叙事特点,通过努力使动画电影展现出最大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showing与telling的概念来自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传统文学批评概念。
②[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著,刘云丹译,《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