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七年电影中的山西农民形象建构
——以《花好月圆》为例

2017-04-20李富忠

电影新作 2017年6期
关键词:山西农民农业

杨 亮 李富忠

从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时间,在我国的文学与艺术史上又被称为“十七年”,在此期间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文艺史上有其名称的特指,如“十七年文学”“建国十七年美术”等。然而,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构筑成了电影史上弥足珍贵的“十七年电影”。

十七年电影作为政治统治与斗争的重要武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创作了一大批经典电影,如《中华儿女》《南征北战》《上甘岭》等。其中,除了传统的英雄战争题材之外,一批以山西农村为背景,以山西农民为主角的电影表现尤为突出,比如《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汾水长流》等。无疑,山西农民形象能在十七年电影银幕中占据一定的席位,有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一、山西农民成为十七年电影重要表现对象的原因

1.农民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隐喻

在我国,农民与电影之间的紧密关系早从电影刚传入中国时就生产了。1933年,茅盾“农村三部曲”的第一部《春蚕》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反映的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背景下,生活萎靡、守旧的中国底层农民老通宝与乐观进取、敢于思索反抗的新一代农民老通宝之子多多的新旧两代人的形象对比,暗喻着时代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农民与电影的紧密关系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学者指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农民的发展史”①。

依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业人口依然占据总数的70.86%。因此,中华文明史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部农业文明史,毕竟农民作为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力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嬗变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语境中,农民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所有国民的集体性的隐喻”②。可以说,农民在整个中国国民成分的占比最多、分布最广,中国农民对国家历史的创造和改变的影响最大,以及其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担当的社会角色的重要程度之深,足以让其成为影像中屹立不倒的角色。

2.农民是主要政治对象

十七年时期,党内坚持认为中国当时的主要人口构成是农民,而农业又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底层基础,再加上更重要的是,农民问题关系到新中国政权的稳固。毛泽东就曾经谈到过“农民的生存和思想状况如何,会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④因此,农民群体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对象之一。

而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因其流通范围广、接受程度高、宣教功能强等特点继续受到重视。一方面通过刻画和塑造银幕上的农民形象,以此构建其自身的政治形象以及宣扬其政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电影,将其自身的新政策、新概念,传播到农民阶层,“完成国家概念的自我确认与法律规训”。⑤因此农民成了十七年电影银幕上的主角之一。

3.山西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抢先发展而成为政治宣传典型

十七年时期,新中国农产品的供给量远远不足。为了改善这个局面,1949年中央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到:“要有计划地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改革为农民所有的土地制度。”⑥1950年,大范围进行土地改革的决议被通过,1952年,该项工作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工作完成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我国的农业发展开始走集体化的模式,从开始的农民互助组发展成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直至变成了人民公社的形态。

而山西农业则在20世纪50年代的集体化运动中,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山西早在1947年就已经基本完成土地改革,“1948年底,山西省内各个解放区域内的土地改革基本结束,截至1949年4月太原被解放,1.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870万以上的人口进行了土地改革。”⑦也就是早在1946年,山西省的土地制度改革就已经迅速地组织起来了。早期农业互助组的存在和发展,也为山西省的农业集体化提供了路径,山西地区的农民早就有劳动互助的传统习惯,1941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组织起来”之后,山西各区域的党支部就对现有的劳动互助组织进行了专业化与规范化,形成了农业互助组的雏形。而山西省委更是非常支持农业集体化的思路。1949年1月,山西省政府第一次委员会扩大会议就指出:“在农村实行组织起来,向合作社的方向发展。”⑧而在全国范围内,尝试开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更是山西的首创。山西省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抢先发展,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成为宣传典型,并从此将十七年时期的山西农业,推向了全国。

这一系列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抢先发展以及宣传推广活动,将全国的注意焦点集中到了山西,山西省的农业模式与农民精神风貌,成为全国的模范,文艺创作者包括十七年时期的电影艺术家们的镜头,也指向了山西的农村和农民。

4.“山药蛋派”作家对十七年电影创作的影响

如果说,山西农业集体化的快速发展,还不至于引起十七年电影艺术家的注意的话,那么以赵树理、马烽等山西籍作家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则直接影响了十七年农村电影的创作。

山药蛋派事实上是我国现代小说界的一个文学流派,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左右逐渐形成,包括了赵树理、胡正、马烽、孙谦等作家,这一批作家的首要特征之一就是他们都在山西省内出生并成长,或者有在山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因此他们某种程度又被称为“山西派”。他们在创作方式上坚持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入农村,扎根农村,关注农村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与农村有关的现实题材的小说,比如《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汾水长流》等作品。

图1.《春蚕》

山药蛋派文学作品不管是从主题还是内容方面,都为当时的十七年电影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和源泉。首先这些小说包含了极为丰富的革命思想内涵以及鲜明的时代精神。比如《汾水长流》就以身份为党支部书记的农村青年郭春海为主人公,其在党的带领下坚决地走社会主义路线,不怕艰苦不怕难,把群众基础建立在广大的党团员以及贫下中农阶级身上,最终获得农业丰收为故事蓝本。反映出当时所倡导的依靠广大贫下中农的革命思想,并以农业集体化过程为背景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其次这些小说所采用的现实主义性质的创作方法符合了十七年电影的创作思路。在当时的电影制作者看来,这一批文学家采取了一种接近大众,接近通俗的创作方式,不断地深入农村、观察农民、参与生产、体会生活的创作原则,不仅符合当时的农村实际情况,而且能在农民群体中引起广泛的共鸣,创作的内容也符合了当时政治和时代背景,因此山药蛋派作家的小说成为十七年电影剧本的主要源泉之一。

在这一时期,首先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农村和农民成了电影银幕表现的主要叙事背景和主体;其次山西的农业生产在当时的集体化背景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时在部分山西籍文学家与剧作家的直接影响下,山西农村和农民成为这一时期电影的重要表现对象。在当时政治宣教的干预过程中,这一时期电影中的农民形象也逐渐成为模式化、脸谱化的宣教工具,形成了一系列固定的人物形象谱系。

二、十七年电影中山西农民的典型形象

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政治影响而推行的革命样板戏,是电影叙事、布景、角色塑造等多方面高度模式化的结果。这种模式化的红色电影在根据地时期就已经产生。十七年时期,电影的模式化得到进一步深化,综观十七年电影尤其是以《花好月圆》《汾水长流》等表现山西农业合作化题材的电影,同样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固定的角色模型。

《花好月圆》这部电影是从山西籍作家赵树理创作的小说《三里湾》改编而来,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52年华北地区的某个山村里,该村村长范登高私自进城倒卖货物,并和小农主义者糊涂涂等人勾结,共同抵制合作社扩社事宜,而民兵队长王玉生、进步青年灵芝等对此进行了争取和斗争,最终获得成功。这部影片初步具备了以下角色模型。

1.起引领主导作用的农村基层干部

农村的基层干部在十七年的电影中发挥着光明而正直的作用,是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农村的化身。十七年时期,新生政权的人格形象需要在电影中获得体现,新的政策需要在农村进行推广,农村基层干部就成为党的新政策和新观念的宣讲者和推动者。

在《花好月圆》中,民兵队长、劳动模范王玉生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在农村农业生产活动中,处处起着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基层干部。影片的开始,就是王玉生阻止党内落后分子村长范登高进城做买卖,企图要求村长回到合作社开会,最后在村委书记的协调下,这次矛盾才得以解开。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王玉生也是处处为党委着想,在各项事务中带头领先,和落后分子范登高作斗争。除了维护党委的权威之外,王玉生还对合作社事务非常积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发明创造,为合作社做石碾子模型、吊车等农业设备,在党的基层事业上尽心尽力。王玉生还抱有很强烈的学习精神,在灵芝为其计算石碾子模型的时候,不断地向灵芝学习,也在这个过程中与团支部的积极分子李灵芝产生了情愫,最终获得了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

这一类角色在十七年电影中担任着国家权力的代言人形象,他们敢闯敢拼,有勇气有智慧,敢于和落后分子作斗争,一心一意地依靠广大贫困农民,真正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的农村基层干部应有的公正、无私、奉献、坚韧、有责任有担当的光辉形象。

2.对理想与信念坚定执著的追随者

在十七年的农村题材电影中,对党的理想与信念坚定而执著的追随者在影片的故事结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各种事务中积极向党委靠拢,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在面对阶级敌人以及落后分子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党的一边,勇敢地与敌对分子作斗争。

在《花好月圆》中,落后分子范登高的女儿灵芝就是这么一个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定而执著的追随者。灵芝是村里两个中学生之一,也是村团支部的积极分子,编剧却将其与党内落后分子、村长范登高编排成父女关系,以此造成一定的剧情矛盾和张力。灵芝见到其父走资本主义路线之后,企图争取自己的家庭进步,帮助父亲范登高积极参与党委和合作社事务,向党委提出了先加入农业合作社的想法,还监督其父亲动员小农思想者糊涂涂加入合作社。在合作社工作期间,灵芝发挥自己的知识所长,无私地帮助基层干部王玉生计算设计石碾子,还教王玉生数学文化知识。她一方面对农业社的事务积极参与,一方面又从团支部的角度对软弱的有益进行教导和帮助,多次以团员身份找到有益,了解实际情况。最终,在灵芝的努力下,落后分子范登高和性格软弱的有益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灵芝还收获了和王玉生的爱情。

由此可见,对理想与信念坚定执著的追随者们一方面积极地拥护党的立场,执行党的决议,另一方面又为党的事业积极奔走呼吁,敢于和敌对分子作斗争,在关键时刻,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他们作为对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执行者,是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分子,是农村政治阶级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3.被党教育和挽救的党内落后分子

在十七年电影中,被党教育和挽救的党内落后分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类角色的首要特征就是党内人员,很多还是党的基层干部;其次便是落后分子。这一类角色大多很早就加入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努力付出过,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担任基层干部职位之后,就对党的事业失去了热情,不少受到资产阶级的腐化,脱离了原有的群众基础。

在《花好月圆》中,村长范登高就是这么一个被党教育和挽救的党内落后分子。影片的开始,范登高就对农业合作社的扩社活动持消极和抵触态度,以非社员的理由不参加农业合作社的会议,而是要进城跑运输买卖商品。从城里回来之后,购买了大量的生活用品进行倒卖,影片表现了他在家中院子买卖商品数钱的镜头。除了买卖商品,投机倒把之外,范登高还和落后的小农思想者糊涂涂(马多寿)相互勾结,企图抵制农业社扩社计划,包庇糊涂涂和互助组,称党委“妨害了糊涂涂的私人利益”。即使在受到党委书记的教育要求其写检讨书之后,范登高还是不知悔改,一方面睡觉不写检讨,另一方面又拒绝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开会活动,还对宣传小组的领导玉梅嗤之以鼻。除了对党的事业和政策拒绝执行之外,范登高还干涉女儿的私人情感,要求灵芝不得与王玉生接触。范登高的种种落后行为最终导致了该村提前进行整顿,范登高受到了留党察看的处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范登高受到留党察看处分之后,还是有悔改的决心,最终选择了回归组织,加入了合作社。

这一类角色,实际上起着一个警示作用,一方面描述这一类角色在加入共产党之前所受的封建压迫,另一方面描述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党的事业的背离,最后描写党的教育和挽救。这类角色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不仅是对党内走资派的警示与打击,同时也是新生的共产主义政权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敦促。

图2.《汾水长流》

4.自私愚昧的小农主义与资本主义者

而在电影中起着“反派”作用的角色,在十七年电影中也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这些人物和角色大多数以富农、地主、思想落后的中农或贫农、资产阶级、反革命分子等形象出现。在故事中,他们与党的政策和理念背道而驰,甚至猖狂攻击党的基层组织。

在《花好月圆》中,以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惹不起、铁算盘等人为代表的小农家族分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糊涂涂等人最大的性格就是自私自利,在集体主义利益面前,重视个人利益。在影片的最开始,面对着村长范登高和王玉生的矛盾,糊涂涂等人就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当村长询问糊涂涂是否加入合作社并开渠放水的时候,糊涂涂选择了让其妻子常有理进行拒绝。糊涂涂等人不但在集体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处处维护私人利益,还和村长范登高勾结,反对和阻挠合作社的扩社计划。这些人即使在互助组内部也是相互排挤,在晚餐上给满喜盛的全是汤水,而给自己的家人则盛满了面条,这种狭隘的自私行为遭到了满喜的举报,但在调解过程中,糊涂涂等人还企图诬赖,虚假作证。他们还以假分家的形式对抗合作社的征地要求,为了满足其封建的“亲上加亲”思想,还企图对青年团员有益进行包办婚姻,软禁有益,强行要求其与小翠结婚。逼得有益爬上屋顶“革了命了”。最终在惹不起的丈夫袁天成、常有理的儿子有益、小翠的丈夫满喜的争取下,糊涂涂等人才加入了农业合作社。

这一类角色,是党的主要斗争对象,在电影中常常表现为剥削和压迫阶级,生活上骄奢淫逸,不但不接受党的正面教育和帮助,而且还腐化党的基层干部,攻击党的基层组织。这一类反派角色,是新生政权进行自我巩固在电影中所归纳和设置的一种敌对角色,发挥着典型的“反面”作用。

结语

纵观整个十七年电影,农村题材和农民故事已经走到了电影银幕的主要位置,而山西的农村和农民又因其特殊的原因而在整个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占据了一定的席位。这种表现山西农村和农民政治生活的电影,有其背后存在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而且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概念化、脸谱化、平面化和模式化的角色模型。这些固定的角色模型以一种经典符码的形态和意义在意识形态层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一批影像风格质朴优美的十七年电影,也从侧面记录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朝气蓬勃的山西农村景观。

【注释】

①崔倩倩.中国西部电影中农民形象塑造[D].西安:西北大学,2011.

②王敏.再造“农民”:对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中农民形象的文化阐释[J].电影评介,2007(11).

③龚春英.五卅运动对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研究的触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9).

④杨彦华.毛泽东对农民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J].文史月刊.2013(46).

⑤张霁月.中国电影中农民形象的塑造与流变[J].电影文学.2010(15).

⑥贾果袅.从土改到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山西农村[J].文史月刊.2005(56).

⑦李明江.50年山西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伟大历程[J].山西农经.1999(2).

⑧山西省档案馆.当代山西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

猜你喜欢

山西农民农业
山西270多万公顷秋粮长势良好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农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