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舆情反转新闻频发的受众责任
2017-04-19王恬
王恬
摘 要:舆情反转新闻成了互联网语境下常见的一种现象,但这种现象于媒体和公众都有极其不利的影响,我们必须最大程度避免它。本文以“12.17济南女大学生坠楼”事件为例,从媒体与公众在此类反转新闻中的表现,来浅析舆情反转频发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舆情反转 互联网语境 受众责任 媒介素养
引言
随着网络不断发展,以其为依托的新媒体日趋崛起。媒体和个人都拥有了极大的话语权。在这样的语境下,媒体的急功近利和公众的主观盲目给舆情反转新闻提供了重要条件。要杜绝此类事件发生,除了关注媒体原因,更应该寻找公众应承担的责任。
一、舆情反转新闻概述
(一) 舆情与舆情反转新闻的定义
舆情即舆论情况,是比舆论更大的范围。本文所界定的舆情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和历史条件中,社会公众对与自己息息相关或着关心的热点事件公开表达意见和态度的集合。它不像舆论那样在情绪和立场方面有高度的统一性。所谓的舆情反转新闻指的便是一些紧跟社会热点、关乎公众利益与矛盾的新闻事件,在后期新闻事实被揭露后的舆论,同在发展初期由于媒体报道不规范所形成的舆论呈现反转的趋势。
(二) 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舆情反转新闻
从2015年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云南女导游骂游客”到2016年 “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偷鸡腿的妈妈”这一系列的新闻中,都经历着被传播被热议后再被辟谣被曝真相的过程。在新闻不断被反转的过程中,受众也一次次的改变立场与态度。
近日,济南女大学生坠楼新闻也上演了一场舆情反转。2016年12月21日晚间,新浪微博的一位大V博主济南生活发出了一条微博,称一名大二女生满身伤痕且颈部有抓痕,裸体坠亡,事发前多名同学听见其宿舍有吵闹声。然而,这位自媒体人只是根据网传的死者尸体照片与部分自称是死者朋友的私信,就断言这是一场由校园暴力引发的惨案,十分主观且片面。但是这条新闻与校园暴力这个热点相契合,瞬间讨论无数。知名博主“回忆专用小马甲”、以及很多地方官媒也转发微博表示愤怒,于是一家之言使评论一边倒,死者的三名室友也被人肉出来并遭受网络暴力。
次日,济南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就此事发出声明,表示经警方调查和法医鉴定,死者的损伤符合摔跌损伤特征,颈部及其他部位未见抓痕,且宿舍内没有打斗痕迹,排除他杀。多个官微如“齐鲁晚报”“广州日报”转发,此时,一部分公众开始变换立场。之后,较有影响的自媒体人“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开始了调查。23日,他将此事的前前后后梳理一次公开发表在了微博,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舆情开始大范围的反转。
在这件事中,媒体的公信力、媒介的社会责任感都受到了质疑。但是,较好的一点是,最早发布信息者纷纷公开道歉,避免了其他媒体和事件相关人员受到更多的伤害。
二、受众在舆情反转新闻中的责任
1.常读片面报道,依靠感性发声
互联网作为观点表达的传播器,聚集了一大波急于表达见解公众。在只读到只言片语后,凭借自己的惯性思维,依靠感性推测,站在某个制高点去大谈见解。在很多很容易受到主观导向的热点新闻面前,公众向来都是缺乏独立思考且盲目冲动的,他们很多时候甚至不愿意相信真相,只愿意把自己所认为的当成事实。如在“女大学生坠楼”事件中,在只阅读了一个自媒体人的140字博文后,就根据裸体、伤痕、吵闹声等来把此事定性为校园凌霸,校园管理不完善、家庭教育不到位、倡议法律予以校园暴力者死刑,这种涵盖愤怒情绪的评论在扩散。而在更多的事实被报道后,公众又因此变换着立场。这种判断大于事实,感性多于理性的做法,助推着舆情的一次次反转。
2.知识水平受限,群体极化严重
调查显示当代网民特征呈现“三低”,即低学历、低年龄、低收入。 而舆情反转新闻的高发地是网络。受到相关知识的限制,公众在看到某新闻后,更习惯用经验主义来评论与传播。因此整体舆情呈现出肤浅不理智的特点。
而网络的虚拟性与交互开放性,更容易形成群体极化。芝加哥大学教授桑斯坦予群体极化的定义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网络的匿名性让更多人愿意去讲心里话,因此这是一个很容易找到共鸣的场所,在这里情绪很容易被感染从而极化。在“济南女大学坠楼”事件中,有很多见过或是被实施过校园暴力的人都纷纷评论,以自己的自身经历来让公众更相信这个女孩儿就是被校园暴力致死。在这些证据背后,公众潜意识里会觉得这样的认知是站得住脚的。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过的“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很好的解答了这种现象,群体总习惯全盘接受或否定。这使得舆情统一的认知某个真理或谬论在被重新证实之后,又会趋于统一的反转。
3.观点倾向严重,公众怯于发声
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定理,于网络时代依旧适用。网络虽然开放且匿名,但人肉搜索技术十分发达。网络暴力又如此严重,多说不如不说。哪怕知道真相或当下舆情在往错误的方向发展,为了自身安全更多的人会选择沉默,等着舆情自己反转。
在坠楼一事中,首发的新闻漏洞百出,疑点重重,却鲜有人去质疑。直到大V发声,公众才开始审视自己好像太过武断与盲目,于是从谩骂死者舍友的这个极端一下倾斜到另外一个极端即指责死者家人。无论是真相曝光前还是之后,大部分公众始终不能冷静理智的去看待去评论,而是仅凭臆想出的“真相”去做一味同情或归责,更为糟糕的是,他们更善于把这种个人化的情感强加给别人。
三、受众在复杂热点新闻中的做法
在面对媒介环境时,公众必须加强媒介素养。即媒介的使用能力、解读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公众在看到某些新闻后,不应该被主观情绪和第一印象主导,而应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去用所知信息一一对应,倘若新闻报道存在漏洞,一定要求证之后再做相关判断,然后用合理且有力的言语去表达观点或去反驳他人。切忌盲从,不做“沉默的螺旋”,不做网络暴力的實施者。
其次,在网络这个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大家学历不同,认知有差异,每个个体对不同的事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尤其面对一些敏感的话题,不要对不同的观点轻蔑谩骂,也不要因为大众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本来的观点。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独立的思考,不被舆情捆绑。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成琳.舆情反转新闻中的媒介责任探析——以“上海女逃饭门”事件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