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薄弱学校”教研工作的误区及对策

2017-04-17任海文

教师·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薄弱学校

任海文

摘 要:由于教育资源还未实现真正均衡发展,各地都存在不少所谓的“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确存在或人员偏少、或师资配备欠合理、或硬件设施不到位等各种不利因素,总认为条件不如人,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就足够了,对待教研工作自然总是应付了事,不得已而为之了。分析其教研工作,至少存在三个误区,文章对其进行具体阐述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薄弱学校;教研工作;误区及对策

误区一:教研是专家、名师、名校的“专利”,与己无关

持此观点的学校领导、教师认为,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只要把教学搞好了,什么都好说,不要把心思花在听讲座、搞教研活动上;有的甚至认为教书又不是什么高科技,还要搞什么研究,即使研究,又能研出个什么名堂?况且自己校小人少,经费、精力也有限,还是把教研工作留给专家、名师、名校去做吧,守住三尺讲台,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

对策:理清教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自觉参与教学研究

(1)搞好教研是搞好教学的前提。第一,绝大部分教师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是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专业课程的,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也是要考过上述课程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加入教师队伍。这些课程的学习实际就是最大的教研,同时又是最起码的教研,缺乏这一支撑,试问:你如何教学?第二,备课其实也是教研。在备课过程中,既备课标又备教材,既备教法也备学法,既备如何突出重点,也备如何突破难点。事实上,你不得不承认在教学之前,你早已先行一步做了大量的教研,只是你自身没有意识到而已。否则,你的教学就会没有方向,缺失方法,毫无成效。

(2)教学与教研相辅相成、互为依靠。我们都知道,教学与教研是相辅相成的,离开教学讨论教研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离开教研谈教学,是盲人摸象、自以为是。不重视教研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个“教书匠”。到底先有教学还是先有教研,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执,难以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教学与教研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两者相互转换,互为依靠。教研是教学的前提基础,教学是教研的终极目的;教研为教学服务,指导教学;教学检验教研效果,促进教研。

(3)现代教师应该是研究型的教师。一方面,教育质量和效益是动态的,教育事业的每一项进步或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通过不懈努力的研究实现的。教育每引进一种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方法,都需要我们更新原有的知识,吸收并创造新的知识,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要求,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的内涵,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有效研究,吸收新教育信息、调整发展理念、强化发展能力、整合教育全员智力、发挥教育全员潜能,才能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基于此,我们为师者的教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育和我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搞好教研是进一步优化教师能力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为“六重六轻”:一是重“教”轻“导”的能力;二是重教材分析的能力,轻教材拓展、整合的能力;三是重操作、轻反思的能力;四是重控制能力,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五是重演绎教案的能力,轻依据学生的问题、动机和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设计”的能力和机智;六是重教师“表演”的能力,轻师生交往互动的能力。显然,这种能力的缺陷是适应不了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

理清了教学与教研的辩证关系,可以肯定教研与教学就像孪生姐妹,不可分割。教研并不只是专家、名师、名校的专利,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要走的必由之路,没有捷径,更没有理由向教研说不。

误区二:教研就是上几堂教研课

基于认识不够加之畏难情绪,但又碍于应付上级的检查,部分“薄弱学校”也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教研活动。纵观其教研工作,单纯得“可爱”,那就是每学期笼统地安排几堂所谓教研课,上一上,评一评,热闹热闹,最后收集教案及评课记录,即大功告成。

对策:扩大教研外延,丰富教研内涵

(1)丰富教研课类型。依据教师年龄、经验、素质差异,有針对性地安排形式多样的教研课。如青年教师的“汇报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普通教师的“公开课”、外出观摩学习教师带回的“展示课”等。同时,及时进行“说课”“评课”,让教者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分层次安排教研课。大多数学校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的,必须顾全大局,合理安排教研课,兼顾全校。以小学语文教研组为例,可安排低年级的“绘本”教研课、中年级的“起步作文”教研课、高年级的“自主阅读”教研课,还可集中安排涵盖各年级的“古诗教学”教研课。教研要有明确的目的,针对性、指导性强。

(3)创新教研形式。第一,积极开展微课制作、应用活动。微课在解决单一的、具体的知识点时具有浅显易懂、形象直观、教师劳动强度小等特点,且具有可多次循环使用的特点,若能按教材分册系统地制作微课,将一劳永逸。第二,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故事)、教研论文。这既是对自我教学工作的一次顿悟,又是对自身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提炼与升华,这种思考与沉淀一定会帮助自己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大胆开展课题研究。一定要克服“恐题症”,不要把课题研究想象得那么可怕,那么“高大上”。事实上,再小的学校也是能够开展课题研究的,甚至更容易出成果、得实效。开展课题研究一定要把握住两点:从细微处入手,从学校实际出发。

误区三:校本研修是本校的事,不需外人参与

校本研修又名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的研修,开展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曲解了校本研修的定位,一味地强调校本研修必须“以校为本”,只能在本校而且必须是本校教师参与,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修了,惧怕外人参与,夜郎自大、闭门造车,结果自然是搞了多年的校本研修,却毫无起色。

对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原则,把水盘活

(1)请进来,发挥专家、名师的引领作用。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除了具有渊博的学识,与一般教师最大的区别恐怕还是他们“走了万里路”“阅了万千人”“经了无数事”。所以,他们能始终站在教学教研的最前沿。在校班研修中,若能有针对性地请专家、名师讲座、点拨,传经送宝,势必事半功倍,惊喜连连。

(2)走出去,开眼界,借台唱戏。彻底打破校本研修只能在本校开展的禁锢,拉起队伍,转移阵地,深入名校、名师工作室搞校本研修,借别人的舞台唱戏,就地取经。只要做到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何愁研修无果。

(3)借助“名师课堂”,从“模仿秀”起步。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观看“名师课堂”,从模仿开始,不断充电、储备,直至完全放手,最后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色,实现从单纯的教书匠到融教、研于一体的优秀教师的蜕变,来一次华丽的转身。

综上所述,“薄弱学校”并非不能搞教研,也不是搞不好教研,而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了解不透。只要充分认识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勇于克服畏难情绪,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同样能走出教研工作的误区,以研促教,以教养研,提高工作质量,如此,“野百合也能拥有灿烂的春天”!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南湖新区郭镇小学)

猜你喜欢

薄弱学校
薄弱学校教师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的研究
农村薄弱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针对薄弱学校学困生开展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
薄弱学校高中英语课堂 沉默现象的研究及对策
基于薄弱校学生的高考化学微专题复习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