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薄弱学校教师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的研究

2017-03-29黄小武

文理导航 2017年6期
关键词:一体化模式薄弱学校教师发展

黄小武

【摘 要】多年来的教育发展历程显示出强校越来越强,弱校越来越弱,在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中,弱校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这些年中,状况依然如故。作为学校,能够做的就是从教师的教育到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加大力度,寻求转变。故“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的实施对教师挖掘自身潜力,借引外界资源,进一步推动弱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薄弱学校改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薄弱学校;一体化模式;教师发展;实践模式论证

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教师的专业技能不高,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较少,教师中缺少竞争意识,本该三位一体的教育、教研、培养被人为的割裂。如果能够充分整合三者,构建起教育、教研、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师教育的效率,同时也会大大减少教师教育资源的浪费。为此,我主持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薄弱学校教师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的研究》,经过研究论证个人对课题的研究方法及实践模式论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课题的成果必将对今后的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一、薄弱学校目前的教育教研现状

一)教师观念相对落后,发展内驱力不足;二)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学习条件不足;三)教师培训模式单一、方法陈旧、手段落后、理论脱离实践是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性的最大障碍;四)教师学习倦怠—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五)、生源薄弱,参差不齐,导致教学陷入学生无心学,教师无长进的恶性循环;六)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脱节,教研活动的科研含量低。

二、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的研究意义

“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研究,它要教師根据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遇到的问题立为课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名师的专业引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课程,边培训、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

三、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切实遵循“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的规律,分析薄弱学校教师自我提升的内驱力不够强大,教师的文化素养不够深厚,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研究与发展的能力不强的现状。

2.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面过小,培训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尽管学校加大力度进行教师培训,但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上提高没有多大助力,所以仍未形成专题性的系统课题研究。

3.对教师参加培训后,如何将培训内容有效地渗透到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中去的过程缺少有力的指导和督查,在构建和谐高雅向上的教师文化的工作上投入不够。

4.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薄弱学校为教师构建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的实践平台,为教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由表达、反思、感悟、借鉴,到研究、发展、创新,在三位一体的模式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情意,达到凝、智、悟、教共发展的良好效果。

5.为薄弱学校构建教研培一体化模式提供指导性意见及实践经验总结,总结三位一体的模式推广的可行性。

四、课题实践成果:课题组在全面分析碌曲县薄弱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不足方面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为碌曲县及甘肃省地区薄弱学校提供学校实践模式的指导性意见。

一)教育决策层面,转变观念积极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呼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复合型人才,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小学教师,有效培训模式研究是我们面临的新的课题。因此,教研培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是解决怎样培训才能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加速专业化发展,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在当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达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前题下,教师新教学理念的树立、综合课程的探索、研究性学习、计算机和网络辅助教学等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其观念态度、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效率和质量。

三)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模式。重视多方培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建构专业人员介入模式、名师引领、激励推动。

1.重视多方培训:为了更顺利、更全面地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分条分块分专题,让老师们继续学习,在理论上、实践上获得提高,为教研奠定基础。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近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四批老师到北京、天津、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地考察学习,总计达14人次。目前,我校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已从原来的简单模仿,到现在的破茧而出形成自己的特色。

2.帮助教师认识自己,发展自己:针对青年教师,开展教师自我成长研讨活动。以新教师的成长历程为切入点,以个人优点、潜在的优缺点和发展点作为研讨内容;通过新教师本人自我展示、以及同行专家、老师及所教学生的评价等形式对如何帮助新老师的成长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

3.开展“传帮教”活动,充分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中级教师开展课堂精彩教学片断展示活动;中老年教师则开展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组建校教育教学专家工作室,让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当专家,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

4.建构专业人员介入模式:课题组根据实际需要建构专业人员介入进行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保持学校科研的活力和动力。2013年6月27—30日,课题组参与了“金城名班主任王桂玲工作室”在碌曲县中学举行的“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暨中学新课程同课异构活动”,对构建起教育、教研、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及新课程学校实践模式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有效的交流研讨。

5.名师引领:在学校组建教育教学专家工作室,邀请专家们到教研组进行指导。另外,还分别定期开展讲座、上展示课、研究课等活动,切实发挥出这些校本骨干的作用和价值,让他们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

6.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依据具体情况,开发设计多种活动推进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以荣誉为主的激励机制,创设在竞争中成长的积极氛围和环境;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有序竞争,鼓励进步与创新。

四)矫正偏差,统一认识:中小学创建“教研培一体化”模式,能促使教师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逐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规律;教师通过科研,将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科学地加以总结,并使之升华为理性认识,以便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提高科学育人的水平。

1.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要求教师不但要从理论专著以及专题培训中学习,还要在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这些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围绕专题谈学习体会,举行学术报告会;请专家学者来校作讲座、谈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趋势;组织课改论坛,让大家交流心得,各抒己见,使学习成为“教研科研一体化”的推动力。

2.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注重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推动教师培训的深入发展。鼓励教师学会用电脑和互联网,从网上获取资料、电子备课、自制课件。大力开展课件制作的培训,要求每位老师会制作课件,并且要最大限度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鼓励老师坚持自修,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多渠道、全方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3.加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课题组认为:校本教研要以解决学校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以校本培训为切入点,以教研组日常教研活动为载体,强调全员参与、积极研讨、大胆创新、以研促教,以全面提升学校教师的教研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和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目标。

4.集体教研活动要提高科研含量:

1)集体教研活动要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使教研经验科学化、系统化,同时推广科研成果,使之在教研活动中加以落实运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研才不会陷于无研究的泥潭之中,才不会重蹈经验性实践活动的覆辙。

2)要形成全员互动研究的态势。集体教研活动要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学校要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只有增大教研中的科研含量,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五)让教师的教研成果上档次、出精品:要实现“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除了要求教师确立起“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正确科研理念外,学校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促使教师的教研成果上档次、出精品。

六)學校实践及模式论证。在探索学校实践模式的基本策略、方法和途径,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报告的基础上,2013年7月起,课题组在碌曲县中学及碌曲县城关小学组织了“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将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有机整合到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之中。因为大家都是教师,成员之间便于分享彼此具有冲突性的典型工作经历,发生时的内心感受及其深入思考的同时,还可以产生相互安慰或化解压力的效用。如我校的《新课改理念下学科教学形式研究》是在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了课改精神,广泛调查和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的前提下,才确立了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研究的方案与策略。课题组每学期有研究计划、总结;学校教师实施青蓝工程,扎实进行师徒结队活动,确定以老带新的传帮教计划和校本培训计划,带领青年教师钻研教材,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使他们的教学逐步迈向正规化、成熟化。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要上研究课,作中心发言,撰写论文;每月学习理论资料,填写《教研常规手册》;每两周至少进行一次课题组集体活动。并且通过座谈研讨、师徒访谈、案例分析、调研以及研讨课的说课、上课、评课等活动,总结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每月出版一期《教研信息》,及时反馈研究情况,及时调整和再行动。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我校教师参与教研科研热情高涨,一反之前盲目的沉闷局面。多数教师在发表论文、个人技能、辅导学生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尤其是在碌曲县城关小学成立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为小学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讨提供了空间,为专业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团队教师积极参与,并与2014年申请了两项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探索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252;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分析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157。课题的成功立项极大的提高了教师参与科研教研的积极性,相互交流探讨,发表了多篇省级论文。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多位教师参加省、州级录像课、微课、课件制作、论文评比等各类教师技能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使城关小学在科研教研培训方面成为碌曲县教育系统的领头雁。

一年的实践,使我校的教育教研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一些成绩,比较突出的一位教师一年至少能发表一篇论文;校刊编辑正规化;青年教师获得多项各级各类荣誉,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等,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梁颖.抓好中学体育骨干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1):26-27

[2]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第8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刘树杰.面向21世纪构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体系—第二部分之二面向21世纪,构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体系[J].人民教育,2009(07):16-21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GSG518《薄弱学校教师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一体化模式薄弱学校教师发展
供电企业调控运行岗位培训研究
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
机械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基于薄弱校学生的高考化学微专题复习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