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葛来安从中焦气机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验案1则

2017-04-15吴旦樊小林赖俊敏葛来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论治胃气中焦

吴旦,樊小林,赖俊敏,葛来安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南昌 330006

葛来安从中焦气机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验案1则

吴旦1,樊小林1,赖俊敏1,葛来安2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南昌 33000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西医认为FD为非器质性病变,西医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中医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特殊的优势。葛来安主任临床实践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FD的中医治疗颇有心得,认为FD多可从中焦气机来论治,疗效颇为显著。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焦气机;葛来安;脾升胃降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来源于胃、十二指肠的症状,并排除可解释该症状的器质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常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或不适、胀满、早饱、嗳气、上腹部烧灼感等[1],中医多归于“胃痞病”的范围。FD可明显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但西医对该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往往不甚理想。而中医古籍对其早有记载,《伤寒论》描述:“但满而不痛,此为痞。”通过中医的辩证论治来指导临床实践常可取得较好疗效。具体经验介绍如下。

葛来安,博士,副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临床20余年,熟读各家学说及四大经典,临床经验丰富,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独特的见地。葛来安认为,该病多因平素多食肥甘厚味、寒凉之品等饮食不节的生活习惯损伤脾胃,脾虚是发病的基础,中焦气机升降失枢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病性特点为本虚标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脾气宜升,胃气宜降,描述了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症候。李氏也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关键为脾虚不运,且以脾虚气滞证尤为多见[2]。跟随恩师学习数载,得其敦敦教诲,收益颇多,现择其验案1则供同道中人共勉之。

验案实录

胡某,女,36岁,个体,江西新建县人。2015年3月1日出诊。主诉:反复胃脘部胀满14个月。刻下症见:胃脘胀满不适,每因进食后或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平素工作劳累,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嗳气呃逆,恶心无呕吐,乏力,口干,不多饮,四肢不温,大便时干时稀,小便平,纳差,夜寐欠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辅助检查:胃肠镜;未见明显异常。理化检验: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胃胀病证属肝郁脾虚,中焦气机失枢,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其特点,中焦气机不利为本病的主要证候,故针对本病的证候特点,疏肝健脾治其本,调畅中焦气机治其标则成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法则之一。采用疏肝健脾、理气施治,以四逆散加四君子为基础方化裁而成。处方:柴胡 10 g,枳实 10 g,芍药 10 g,炙甘草10 g,党参10 g,白术15 g,茯苓15 g,枳壳10 g,陈皮9 g,旋覆花10 g,7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温服。嘱患者调畅情志,忌瓜果生冷、肥甘厚味之品,饮食不易过饱。2015年3月8日二诊,服7剂后患者诉胃脘部胀满得减,无嗳气呃逆,仍感乏力,效不更方,再服7剂,症状明显改善,守方加党参计量为15 g,服药1个月后胀满已无,体力好转,诸症悉除。

按语

《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纳食入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患者缘于平素工作压力大,情志不畅至肝郁,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肝气郁结,木郁不达,肝木克土,脾虚失运,运化不利,脾升无力,脾胃同属中焦,中焦气机失枢,胃气不降,日久则见胃脘部胀满,嗳气呃逆,肢软乏力。方中党参补益脾气,党参用量不大,以防气机壅滞;并佐与枳实、枳壳、陈皮消积行气导滞,促进胃肠蠕动,减缓胃脘饱胀不适;茯苓、白术运脾渗湿燥湿;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行气;旋覆花调降胃气止呃逆,炙甘草益气和中,调补脾胃。全方共奏疏肝健脾,升脾气降胃气之功。

体会

葛来安主任认为,升降运动乃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为阴阳交泰的具体表现。脾升胃降为升降运动的中心,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亦为多种疾病的病机,若脾升胃降障碍则会出现全身的病证。脾升胃降是相互为用的,脾升的是清气,胃降的是浊气,清气不升,必然导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必然影响清气的上升,所谓“清浊相干而作病矣”。故治疗须用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方法,总以恢复脾胃升降为主要目的。升降之关键,在于升清。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输布,机体各部分才有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治疗胃病不宜使用过补,即使出现脾虚要缓补、慢补、行补要补中有行,动静结合,升中有降,即使其他慢性病需要补药者,也须适当加入和胃理气药,以防补而壅,补而碍胃[3]。但是,纯动药只适用于胃肠急性气滞、阻滞、食滞类疾病,一旦胃气通畅,自当脾胃同治,如二陈汤中茯苓健脾祛湿,即取脾胃同治之意。脾宜升,以运为健,健中有行:“虚在太阴”“脏病属阴”,脾病多虚证、寒证、下陷证,虚者宜补,寒者宜温,下陷者宜升。故脾病用药多以补药、温药、升药为主。脾主升,临床上有益脾气以升、温脾阳以升、养脾阴以升、补中气以升、健脾气以升等多种方法。因此在今后的临床中应当加强对从中焦气机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及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王波,白岩,陈苏宁,等.针灸“补气消痞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证体会[J].辽宁中医药,2015,42(2):388-389.

[2]于家军,李志民.李寿山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6):255.

[3]刘喜明.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研究之五(上)[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5-9.

R256

A

1004-6569(2017)01(b)-0001-02

2016-10-20)

猜你喜欢

论治胃气中焦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从肝郁论治失眠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