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30例临床观察

2017-04-15白玉梅张海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特异性腹部针灸

白玉梅,张海霞

博山区中医院,山东淄博 255200

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30例临床观察

白玉梅,张海霞

博山区中医院,山东淄博 255200

目的探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采用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30例患者均为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治疗后观察患者效果。结果3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1例患者无效,其余29例患者均产生相应效果,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发现,其对于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帮助患者得到良好的恢复,因此值得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以期帮助患者得到较好的恢复。

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效果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病情发生后对于患者健康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同时威胁到患者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因此必须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相关研究曾指出,功能锻炼是患者恢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温针灸则是有效的中医干预方法,两者结合治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所以该研究积极展开治疗。2015年6月-2016年6月选取采用温针灸结合康复功能锻炼治疗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病人,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该次治疗的详细情况进行总结,整理分析后做出如下报道。

1 入选病例

病人年龄44~62岁,其中女29例,男1例,女性较多,多为中老年;在进行该次研究前,均对患者进行了该次研究概况的说明,30例入选的患者均为知晓该次研究概况,且同意参加该次治疗者;同时入选的30例患者均已经排除对于该次治疗不依从的患者,排除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的患者,防止影响该次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入选30例患者的年龄均为超过18周岁的成年人。

2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诊断标准

①病程:腰背痛病程持续12周及以上,或该次发作时间至少已持续12周。②疼痛部位:病因不明、除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肋缘以下、臀横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内的疼痛与不适,伴或不伴大腿牵涉痛。③排除以下疾病:①排除非脊柱部位特异性病变;②排除脊柱部位特异性病变;③排除神经根痛。

3 治疗方法

①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如果患者自行进行体位调整的过程中,医生可对患者进行体位的指导,必要情况下协助患者进行体位的变换。②取穴:针对患者进行不同穴位的明确,包括腹部天枢(双)、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双)、阳陵泉(双),沿胃经在天枢上下寻找有无压痛点,如有压痛点取阿是穴针刺。③针刺方法:针对已经明确的穴位进行针刺,首先取2.0~3.0寸毫针,针对医生的手卫生进行消毒干预,同时对针具等进行消毒,后充分对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酒精等消毒后,进行针刺;依据病人胖瘦直刺1.0~2.0寸,得气为度,平补平泻手法,取隔热板垫于双天枢穴下,针炳套艾柱,自上而下点燃。局部烤红外线或TDP神灯,留针30 min,后对患者进行刺针的拔出,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放松,同时在一定时间内不可进行过分的体力劳动,减少对于患处的刺激,同时避免伤风或着凉等现象,影响治疗的效果[1]。④疗程:1次/d,10次为1个疗程,期间不可出现间断治疗的现象。

4 功能锻炼方法

①调整呼吸:胸式呼吸及提肩呼吸的病人改为腹式呼吸,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耐心指导,如果患者对于相关的方法掌握较慢,可以安排相关护士等工作人员耐心对患者进行解说,确保患者充分掌握。

②肚脐贴床训练:指导患者保持在仰卧位,屈膝屈髋,双脚平放床面,吸气腹部自然隆起,呼气腹部下陷,肚脐贴床,练习5 min,1次/d。

③搭桥训练:患者仰卧,屈髋屈膝,双脚平放床面,吸气腹部自然隆起,呼气臀部离床上抬,身体成一斜板,维持6~10 s,放下身体休息片刻继续练习,10个1组,练习3组。

④臀大肌训练:患者俯卧,腹部贴床,吸气腹部隆起,呼气一侧腿上抬,要求同侧髂嵴不能离床,膝关节不能弯曲,腿抬起维持6~10 s,一侧练习5 min。

功能锻炼宜循序渐进,以锻炼后腰部稍酸、无疼痛为度,切不可操之过急,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锻炼的过程中应该具备足够的耐心,坚持完成锻炼并密切配合医嘱后方可得到有效的恢复,以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所有患者在进行该次治疗的同时均需要严格遵照医嘱,不可擅自进行相关药物的服用,防止对于该次治疗的效果产生影响。

5 疗效评价方法和效果

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患者经过治疗,临床腰痛不适等症状消失,且停止干预后没有出现复发的现象,即为显效;如果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腰痛不适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但尚未消失,将其定为有效;如果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情况并未得到改善,且同时不满足显效和有效中的标准,即为无效;患者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即为总有效率[2]。最后经过治疗和评价后,将1例患者定为无效,无效率为3.33%,9例患者定为有效,有效率为30.00%,其余20例患者均为显效,显效率为66.67%,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

6 治疗机理浅析

此类病人多为老年女性,腹部肥胖,腰痛持续时间较长,下腰部酸痛坠胀,喜暖喜按。女性经历经、带、胎、产,且积劳成疾,易感受寒邪或年老肾虚,内生寒邪,中医辨证属虚属寒。《内经》有“后病前治”的取穴方法,天枢穴位于腹部,且为胃经穴位,与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合用可交通上下,补益气血,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运行通畅,经络得气血濡养则寒邪自祛,腰痛得解,筋会阳陵,阳陵泉可舒筋通络止痛。加用艾灸可温经散寒,祛除寒邪,活血通络。现代康复理论认为此类病人为腹肌拉长无力,臀大肌无力,腹压不足导致骨盆前倾。膈肌、腹横肌、腰方肌、多裂肌组成腹腔的肌肉部分,是腹腔内容物的保护伞,腹式呼吸可激活膈肌,强化腹肌,增加腹压,减轻腰部肌肉负担,起到治疗腰痛的作用。肚脐贴床、搭桥训练及臀大肌训练为纠正骨盆前倾的锻炼方法。中西结合,更好的为患者解除病痛。

7 讨论

在临床对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病情发生后患者的病程往往较长,因此在发病后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治疗,以期缩短治疗所用的时间,帮助患者及时恢复。临床中用于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方法较多,包括不同种类的药物给予和干预等,经过常规的治疗后,患者症状能够得到有效地改善,但是一旦停止治疗,患者临床不适症状又可能反复出现,对于患者的健康影响程度较大[3];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经济转型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水平普遍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临床发生相关疾病后,对于病情治疗的效果也会产生更高的期望,常规的治疗方法不但很难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无法适应医学技术转型的需求,不利于临床治疗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该及时探究见效快且整体治疗效果较佳的方法[4]。

中医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认为,患者的病情和多种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包括内生寒邪、积劳成疾等方面,此时患者的气机不畅,同时脉络受阻,因此对于患者的治疗不但需要指导其进行正确的锻炼,同时需要采用有效的手法帮助患者的脉络得以通畅,改善患者的气血情况,从而帮助患者及时恢复。锻炼的过程中,患者腰臀部的力量和肌肉状况不佳的情况均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情况。而温针灸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患者下腰的相应穴位进行选取,后对其进行针灸,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同时疏通患者受阻的脉络,对于患者的临床情况改善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可以帮助患者得到有效恢复,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在对其进行中医温针灸和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进行相关西药的使用,以期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5]。

[1]陈静,雷南伟,宋文博,等.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5,43(6):66-68.

[2]汤仙,赵锋,卓彩虹,等.新鲜草药外敷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9):111-112.

[3]孙戴,詹强,孙栋,等.悬吊运动训练结合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6):82-84.

[4]梁勇.中医定向透药联合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2):178-180.

[5]章慎磊,毕文成.中药内服加熏蒸结合督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0):42-43.

R743

A

1004-6569(2017)01(b)-0069-02

2016-10-25)

猜你喜欢

特异性腹部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