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义考
2017-04-15孙琴
孙 琴
“蹭”义考
孙 琴
(泰州学院人文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蹭”,中古时还只是作为一个字与“蹬”构成联绵词。元代开始,“蹭”发展成一个独立的词,表示多种意义。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蹭”的词义在演变过程中不断扩大。“蹭”的诸多义项中,基本义应该是“擦”;其他意义多为“擦”的引申义。作为拟声词的“蹭”,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角度考察,是不规范的用法,当为“噌”的误用。表示“蹲”意义的“蹭”与“蹭”的基本义及其他引申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方言学的角度考察,可能“蹲”的方言口语音即读“蹭”,“蹭”与“蹲”是方言同音字。
“蹭”;词义;演变;词义类型;方言口语
笔者在探讨“蹭”族新词语时,查阅了《说文解字》对“蹭”的解释,发现中古以前“蹭”不是一个独立的词(1)。于是,又产生了探讨“蹭”义发展的欲望。检索过一些汉语辞书中“蹭”的释义。《康熙字典》引用《说文解字》释“蹭”:《说文新附·足部》“蹭蹬,失道也”。互详“蹬”字注。“蹬”条目下释:《说文·足部》“蹭蹬也”[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蹭”还算不上正常用字,它是置于字典附录的《难字表》,而且字头下没有对“蹭”的单独解释,也是组成“蹭蹬”一词,释为“遭遇挫折”[2]。
根据《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的解释,“蹭”在早期确实仅作为一个字和“蹬”如影随形组合在一起成为叠韵联绵词使用的。六朝典籍、唐代诗文、宋词、宋话本乃至元曲里,大都“蹭”“蹬”并用,表达“难行”“失意”“失势”等语义。
元代开始,“蹭”正式变成“个体户”,上升为一个独立的词,开始单用,能表示不同的词义。
本文从历时的维度考察“蹭”的词义演变,进而比较“蹭”的词义。也从词义学、方言学的视角,探讨“蹭”的词义类型以及“蹭”义项中的“蹲”义与方言口语的关系,并结合音韵学、史学、文学分析元明文献中存在中原地区方言口语的原因,但愿能对汉语词义学、方言学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文中未标注出处的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一、“蹭”的词义演变
(一)近代汉语中的“蹭”
1. 元话本中的“蹭”。如:
(1)却把斗笠掩着身子和腰,蹭在地下,蓑衣也放在一边。
(2)莫司户被打,慌做一堆,蹭倒,只得叫声:“丈人,丈母救命! ”
例(1)《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蹭”,根据《近代汉语词典》[3]的解释,是蹲的意思;例(2)《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蹭倒”指因碰撞而倒,其中的“蹭”带有摩擦义。
2. 明、清、民国文献中的“蹭”。
其中,以“蹭”“蹬”连用为多见,“蹭”单用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连用的不再举例,只看“蹭”单用的语料。
(3)怕的是寒衾枕,和衣在床上蹭。(明·冯梦龙《挂枝儿·五更天》)
(4)慢腾腾的蹭到庄上,约有一更多天,大门久已关闭。
(5)陈接在手中,说道:“怪不得不叫打!我也舍不的打呢!”放在脸上蹭了几蹭,说道:“割舍不的打,咬下子罢?”
(6)长姐儿忙上去替挽袖子,却一眼看见大奶奶的汗衫儿袖子上头,蹭了块胭脂……
(7)看见有一口明晃晃的钢刀,自己就把双睛一闭等死,不料蹭的一声把绳子给他割断,又将箱子复又盖上。
(8)他来咱们家日子不多,可咱们家房后头那棵大树的树皮都叫他给蹭没了。
例(3)明代民歌中的“蹭”,《汉语大字典》释为“蹲”[4]。例(4-8)来自明清之后的小说,例(4)明代小说《醒世姻缘传(上)》中的“蹭”,表示慢行;例(5)明代小说《醒世姻缘传(下)》、例(8)民国小说《雍正剑侠图(下)》中的“蹭”表示磨,擦;例(6)清代小说《侠女奇缘(下)》中的“蹭”表示因磨擦而沾上;例(7)清代小说《小五义(下)》中的“蹭”用作拟声词。
归纳起来,元代至民国文献中的“蹭”,表示的意义主要有:蹲;磨,擦;慢行;因磨擦而沾上;拟声。这些用法延续到现代。
(二)现代汉语中的“蹭”。
现代汉语中,“蹭”的用法越来越丰富,并增加了新义。如(2):
(9)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老舍《四世同堂·惶惑(十四)》)
(10)一块石头,被他蹭下去。(孙犁《儿童团长》)
(11)金三爷的发光的红脑门上冒着汗,不是走出来的,而是因为随着女儿一步一步的蹭,急出来的。(老舍《四世同堂·惶惑(三十四)》)
(12)我们送他下楼时,看见他的T恤衫上,不知在哪儿蹭的一条条印迹……
(13)2米3高的房子挡着去路,只见他没用助跑,蹭、蹭、蹭地蹿上房,飞也似地跑了。
(14)脚底一蹭,差点从屋顶上掉下来。
(15)口试的时候,当面一谈就蹭了。
(16)当然,我们也去蹭过老司令的饭菜,但每次去,都得听他进行“饭前传统教育”。
(17)现在,书商们不仅不反对顾客在书店里“蹭”书看,而且还为这些只看不买的顾客准备了桌椅,让他们可抄可记。
例(9-12)中的“蹭”,分别表示“擦”“蹬”“磨蹭”“沾上”的语义,例(13)中的“蹭”用为拟声词,基本沿袭近代汉语中“蹭”的用法。例(14)中的“蹭”表示失足,例(15)中的“蹭”表示事情告吹。例(16-17)中的“蹭”是近几十年的新用法,表示就着某种机会不出代价而跟着得到好处,亦即白占便宜。
将现代汉语中“蹭”的用法归纳起来,表示的意义有:1.擦。2.因擦过去而沾上。3.蹬。4.磨蹭,慢行。5.白占便宜。6.象声词。7.失足。8.事情告吹。
可见,从近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蹭”表示的意义由5种演变为8种,词义扩大的轨迹呈现得十分清晰。只有元、明作品中的“蹭”表示的“蹲”义消失。
二、“蹭”的词义类型
(一)“蹭”的各义项的地位
根据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地位划分,词义包括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类型。当然,义项分类有层次,《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册第一层将词义分为基本义和转义,第二层将转义分为引申义和比喻义[5]。
在“蹭”的各种词义中,从“蹭”的字形出发,我们认为,“蹭”的本义是“擦”,也是最常用的基本义,其他意义多为引申义。“磨蹭,慢行”“失足”“事情告吹”“沾上”是“擦”的结果,“蹬”是“擦”的动作。这些意义,都是“擦”的引申义,“擦”义与这些意义之间,是辐射式引申。由“沾上”的意义又引申出“白占便宜”的意义,“擦”—“沾上”—“白占便宜”,就构成了连环式引申。这些义项共同组成了意义联系比较密切的“蹭”的多义词意义链。
至于作象声词使用,以及元明时期表示“蹲”的意思,下文我们单独讨论。
(二)作象声词的“蹭”
近代汉语里可能还未出现象声词“噌”字,只好暂用“蹭”字代替。当然,作为象声词,在现代汉语里最好写“噌”。《汉语常用字辨析字典》里就曾举过一例:他“蹭”地跳起,与来人据理力争。认为此句中的“蹭”应为“噌”[6]。李问渠主编《咬词嚼字全集》里,也作了“蹭”与“噌”的辨析[7]。据此判断,上例(7)(13)中的“蹭”就是汉字的误用。如果“蹭”字误用了,“蹭”的象声词的义项进入字词典就是赘释。揣摩《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的收编意图,不收“蹭”的象声词用法,或许考虑到用“蹭”作象声词是不规范的用法。
(三)表示“蹲”义的“蹭”
上例(1)的“蹭在地下”、例(3)的“怕的是寒衾枕,和衣在床上蹭”,其中的“蹭”,有过两解。李土生先生解释例(3):“怕就怕衣衾被枕太过于寒冷,只好和衣在床上蹲着”,将“蹭”首先释为“蹲”。但接着又说,这里的“蹲”“仍然可以理解为磨蹭、捱时间的意思”[8]。在此,顺便对李先生把磨蹭、捱时间的“蹭”看作形容词的说法提出一点异议。表示拖延时间的“蹭”应该是动词。这点,《现代汉语词典》对“蹭”的词性标注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汉语大词典 普及本》将例(3)中的“蹭”释为“蹲,呆着”[9]。将“蹭”释为拖延、磨蹭、慢吞吞地行动的,还有杨敦伟《现代常用汉字溯源字典》[10]、祝鸿熹《古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第10卷 辰-角》[12]等。其实,将“蹭”理解为磨蹭、捱时间,主要是从动作的目的或结果出发,是由“摩,擦”的意义引申而来。释“蹭”为“蹲”,是从动作本身出发,比较切合原文的语境。而“蹲”义跟基本义“擦”则无必然联系,所以,我们认为,表示“蹲”的“蹭”,与表示其他意义的“蹭”,不是多义词,而是同音词。
三、“蹭”与“蹲”
(一)方言口语中的“蹲”
元明文献中用“蹭”表示“蹲”,可能与方言口语有关。笔者对通泰方言所属区域的部分地点做了“蹲”的方言读音的调查,请相关人员发音(3),结果发现通泰方言中“蹲”有两种读法。如皋、泰兴、扬中方言白读[tshəŋ2];东台以及泰州的海陵、姜堰、高港、兴化方言白读[səŋ2]。
“蹲”的这两种方言白读音在非通泰方言区也有反映。利用百度搜索“蹲下,用方言怎么说”,部分贴吧(方言吧、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吧)里显示“蹲”读如[səŋ2]或[tshəŋ2]。一位网名“荒滩垂钓”的说,扬州话:沉下来,sen ha le;有位网名“丿妇丶心汗”的回应:沉到(4)。
“沉”的声母,普通话是翘舌音,而扬州话的18个声母中没有翘舌音,46个韵母中也没有与ŋ相对应的前鼻尾韵母[13],即前后鼻音韵尾不分,网民只不过是用常用字“沉”来模拟“蹲”的方音,因此,他们提供的方音“沉”的声母实际上是平舌音,这样,“沉”的方音描写应该与如皋、泰兴、扬中话的白读音相同。
(二)古音韵中的“蹲”
方言读音往往是古代汉语音韵的遗留和延续。通过汉典网查检古代韵书:《广韵》,“蹲”属于上平二十三魂韵,徂尊切,从声母,魂韵母,平声调,一等合口呼,臻摄。注解:坐也,说文,踞也。《中原音韵》,“蹲”属于真文韵部,清声母,真文合韵母,阳平调,合口呼。此二典里“蹲”的声母一是“从”,一是“清”,皆属齿头音;韵母一是“魂”,一是“真文”,皆属“存”小韵;声调都是平声调,平分阴阳,《中原音韵》归调更细,直接归为阳平调。根据《广韵》提供的条件拟音,高本汉拟为[dzhuən];王力、李荣、邵荣芬、郑张尚芳皆拟为[dzuən]。推导出现代汉语的读音:cun2。根据《中原音韵》提供的条件,宁继福拟音为[tshuən],与现代汉语cun2读音相同(5)。在《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14]中,到了近代,根据《中原音韵》提供的“真文韵清母平声阳”的条件,杨耐思与宁继福都拟出[ts‘uən]的读音。因此,方言口语中“蹲”的读音当受到古音韵中“蹲”(cun2)音的影响。
(三)方言“蹲”音至“蹭”音的演变
经过语音的流变,部分方言口语中,“蹲”[tshuən]韵母的韵头u脱落,便读成了[tshən],有些方言(如泰兴方言)韵母的前鼻尾与后鼻尾混淆,就成了[tshəŋ2]。顾黔列出的泰兴方言同音字汇里,“蹲”读[tshəŋ2],与“陈、成、晨、层”等字同音[15],可见这些字韵母的前后鼻音韵尾是相混的。韵头u脱落的现象在通泰方言里并不少见,撇开声调,如,“吨”“墩”“顿”“盾”都读成den;“吞”“囤”“豚”“饨”都读成ten;“论”“轮”“伦”“沦”都读成len;“对”“队”“堆”“兑”都读成dei。普通话里“谁”字,书面语读音有韵头u,而口语读音变成shei,也是韵头u白读时容易脱落的一个佐证。汉语里读[tshəŋ]这个后鼻尾音韵母的字很少,常用的才四五个:噌、层、曾、嶒、蹭,其中的“蹭”,形旁“足”与腿相关,而“蹲”表示的坐的意义正是需要两腿弯曲,因此,用“蹭”这个字代替“蹲”字并表示“蹲”义也未尝不可。方言读[səŋ2]的,s声母古代与c声母可以类转,即[tshəŋ2][səŋ2]相通。通泰方言里,把现代汉语“盛饭”之“盛”,读成[səŋ2];“尝味道”之“尝”读成[saŋ2]。泰兴方言把泰兴市河失镇一社区“常周”之“常”以及姓常”之“常”也读成[saŋ2]。可见,c与s,乃一声之转。
再看声调。“蹲”的方言口语音[tshəŋ2][səŋ2]为阳平调,“蹭”的普通话读音是去声。但“蹭”的声旁“曾经”之“曾”是平声,或许当时的方言就以声旁“曾”的声调类推“蹭”的声调,顺势也就把“蹭”读成阳平了。《汉字信息字典》在进行字音分类统计时,列出《容易读错的常用字表》[16],《现代汉字学》一书里也编有《容易读错的常用字表》[17],表中都提示“蹭”读cèng,不读céng,说明“蹭”这个字已经被误读过。非常巧合,笔者近期收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该剧第24集,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侦查处陆亦可处长带着讽刺口吻对相亲对象林老师说:“这样子的话,这个含权量还是挺重要的哈,专业职称也能蹭蹭地往上升。”其中的“蹭”读的就是céng,这再次证实了“字读半边不为错”的思维惯性和将“蹭”读成阳平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杨振国先生曾将东台方言的音韵特点与吴方言、客赣方言等做过比较,之后提出见解:“直观地看,东台方言虽属江淮官话,却与吴方言、客赣方言甚多类同,看来就不是巧合所能轻易解释的了,应该有着深层的必然性。”[18]笔者检索了《广西博白县沙河镇客家话同音字汇》[19],“蹭”与“蹲”都是45的调值,阴平调,竟与东台话、泰兴话的45调值读法一样!原来,广西博白县沙河镇的客家话,也是把“蹭”读成平声的。
此外,“蹭”被误作象声词“噌”,读第一声,既然“蹭”表示象声词时可以读平声,表示方言“蹲”时怎么就不可以读第二声平声呢?
(四)词汇学语料的佐证
还有词汇学方面的语料能证明“蹭”即“蹲”。《汉语大词典普及本》[9]及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 第10卷 辰-角》[12]557,都在“蹭”的词条下,列了“蹭坐”一词,释为蹲坐,并共引出自《平妖传》第十回的例句:“又盘上几层,拣个大大的丫杈中,似乌鹊般做一堆儿蹭坐着。”
我们又查找了表示两腿弯曲如坐、臀部不着地的“蹲”组成的部分词语。《汉语大词典 第10卷 辰-角》“蹲”词条下有【蹲2舞】、【蹲2蹲】[12]556,前一词指古代中亚民族的一种舞蹈动作,引用了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中的诗句:“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尊前急如鸟。”后一词释为“起舞貌”,引用了《诗经∙小雅∙伐木》中的“蹲蹲舞我”。为了弄清蹲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的舞蹈,继续搜索资料。从《民族舞蹈教育读本》里了解到,“蹲舞即双腿半蹲而舞(近似矮子步和蹲腿控制)”[20]。穆宏燕从胡腾舞的发源地着手分析,并说明刘言史诗中描写的蹲舞是模仿鸟之下蹲腾空动作[21]。《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年精选集》里也有比较细致的解释:“蹲舞”,指舞者蹲下身来、双腿作交替屈伸跳跃而舞[22]。归纳这些解释,“蹲舞”动作的核心要素是下蹲,其中的“蹲”,与“蹭坐”“蹭在地下”“和衣在床上蹭”中的“蹭”,意义基本相同。而“蹲舞”的“蹲”根据《汉语大词典 第10卷 辰-角》的标音,也读cun2[12]。上文已经论证了“蹲”的方言口语音由cun2([tshuən])到[tshəŋ]的演变,此处不再赘述。这些词汇方面的语料进一步说明“[tshəŋ2](蹭)”是“蹲”的方言白读音。
以上从音韵学、方言学、词汇学的角度,分析了上例(1)例(3)中的“蹭”能表示“蹲”义的由来。
(五)元明文献中存在中原地区方言口语的原因
为什么元明文献中有中原地区的方言口语呢?这跟元代人口的迁徙、流动有关。耿占军先生曾根据《元史》探讨过元代人口迁徒和流动的情况。他说:“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由于战乱频繁,加上蒙古贵族夺耕为牧以及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频繁的人口迁徙和流动;而出于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需要,政府也有意识地组织了一定的人口迁移。”“为了繁荣京师地区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统治者享乐的欲望,元政府继续向京师迁民。从而为战后全国经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3]人口频繁的迁徙和流动,必定形成语言的交流。
日本学者三木夏华研究过:“进入明代以后,通俗文学创作日趋兴盛。”“随着通俗文学的兴盛,此类作品(按:指白话小说、戏曲、民歌)中语言的地方色彩越来越浓厚,与元代文献相比,方言成分的出现频率提高,特别是北方、吴、闽等方言在明代通俗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白话小说中的方言总体上以北方方言为主,但又间杂其他多种方言。”[24]因此,元明文献存在方言口语十分自然。
此外,话本的通俗化、民间化、口语化的语言特点,也决定了话本中的词可以吸收方言词。上例(1)根据北大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的编纂,出自元话本《闹樊楼多情周胜仙》,被明代冯梦龙辑入《醒世恒言》,上例(3)出自《挂枝儿》,也是冯梦龙辑录的经过系统搜集、整理的民歌。冯梦龙被誉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先驱和俗文学的泰斗。根据百度百科网介绍,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频繁接触过苏州的茶坊酒楼,他所体验的下层生活,为他熟悉民间文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挂枝儿》就是那时创作的。黄明明认为,《挂枝儿》语言中“夹杂了相当比重的吴语”[25]。这样看来,冯梦龙的作品利用方言词或者借助汉字记录方音以表达近代汉语的口语特征,体现当时的民俗风味,当属正常。
回到“蹭”与“蹲”上来。我们把“蹭”当作“蹲”的方言口语音,是从通泰方言的角度论证的。那么,它与吴方言有什么联系呢?鲁国尧先生早在《泰州方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中就提出了通泰方言具有吴方言的底层的观点,他认为:“江淮之间本为吴语区,直至4世纪,北方方言将吴语逐退至江南武进、常熟一线。但这一带的官话方言具有吴语的底层,千百年来,由于通泰地区僻处东隅,因而保留了较多的古代语言的特点,包括吴语的底层,所以现代通泰方言与吴语近似之处不少。”[26]并提出了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指出通泰、徽、赣、客四方言形成的方言“板块”“是四世纪北方方言南下进逼吴、闽方言的结果”[27]。鲁先生的观点,能直接说明通泰方言与吴方言的紧密联系。所以,上例(1)例(3)中用“蹭”表示“蹲”,也是通泰方言与吴方言在语音方面具有相似之处的体现。
结论:“蹭”在元代之前,都是与“蹬”连用,组成叠韵的联绵词,常表示“难行”“失意”“失势”之义。元代开始,“蹭”发展成一个独立的词,近代汉语中,表示“蹲”“擦”“慢行”“因磨擦而沾上”等语义,还可活用作拟声词。现代汉语中,增加了“蹬”“失足”“事情告吹”的语义;20世纪80年代,在“因磨擦而沾上”的基础上,又引申出“就着某种机会不出代价而跟着得到好处”(即“白占便宜”)的新义。“蹭”的诸多义项中,“擦”是“蹭”的基本义,除用作拟声词和表示“蹲”义外,其他意义当是“蹭”的引申义。“蹭”作拟声词用,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是不规范的用法。表示“蹲”义的时候,由于“蹲”方言白读[tshəŋ2],就借“蹭”字表示“蹲”的读音,即“蹭”与“蹲”是方言同音字。
注释:
(1)参见拙文《“蹭”族新词语探析》,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40页。
(2)例(9-11)转引自《汉语大字典》;例(14)(15)转引自《汉语大词典 普及本》。
(3)方言发音者:邹贤平(如皋人,男,56岁),周存生(东台人,男,63岁),李惠(扬中人,女,51岁),陈宏国(泰州海陵人,男,58岁),刁维国(泰州姜堰人,男,62岁),孙玲(泰州高港人,女,56岁),刘祥(泰州兴化人,男,60岁)。感谢诸位发音合作人。
(4)分别参见http://tieba.baidu.com/p/2696502822和http://tieba.baidu.com/p/2701120773
(5)参见http://www.zdic.net/z/25/yy/8E72.htm
[1]张玉书,康熙字典:现代版:第四册[M].冯涛,主编.北京:九州出版社,1998:2617-2618.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46.
[3]高文达.近代汉语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63-64.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6卷[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3742.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3-224.
[6]张祥斌.汉语常用字辨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2.
[7]李问渠.咬词嚼字全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7.
[8]李土生.土生说字:第2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53.
[9]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283.
[10]杨敦伟.现代常用汉字溯源字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891.
[11]祝鸿熹.古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1154.
[1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10卷 辰-角[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13]吴继光,李建.扬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J].方言,1991(3):212.
[14]林连通,郑张尚芳.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688-1689.
[15]顾黔.泰兴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1990(4):289-290.
[16]上海交通大学汉字编码组,上海汉语拼音文字研究组.汉字信息字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109.
[17]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现代汉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68.
[18]杨振国.东台方言的类定与人口地理因素:上篇[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39.
[19]韩霏.广西博白县沙河镇客家话同音字汇[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15-21.
[20]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民族舞蹈教育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225.
[21]穆宏燕.波斯札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179.
[22]汤晓青.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年精选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46.
[23]耿占军.元代人口迁徙和流动浅议[J].唐都学刊, 1994(2):36-41.
[24]三木夏华.元代明代方言资料概观[J].中文学术前沿第七辑,2014:89.
[25]黄明明.明代民歌《挂枝儿》注解商兑[J].汉语史学报第十一辑,2011:307.
[26]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93.
[27]鲁国尧.鲁国尧自选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76-77.
On the Significance of “蹭”
SUN Qin
(Humanities College,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225300, Jiangsu)
In ancient times, “蹭” and “蹬” make lianmianci. From the Yuan Dynasty, “蹭” developed into an independent word, expressing many meanings. From the modern Chinese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the meaning of “蹭” is expanding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In many senses of “蹭”,the basic meaning should be “擦”; most of the rest is the extended meaning of “蹭”. As the onomatopoeia “蹭”,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it is not the standard usage, and should use “噌”. It means that there i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蹲”and “蹭” in the basic meaning and other extended mean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 the dialect may “蹲”read “蹭”,“蹭” and “蹲” are dialectal homonyms.
“蹭”; word meaning; evolution; semantic type; dialect spoken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4.09
H03
A
1004-4310(2017)04-0048-06
2017-03-22
孙琴(1958- ),女,江苏泰兴人,泰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语法学、方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