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工业时代美国博士生培养的启示

2017-04-15唐静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5期
关键词:美国

唐静

摘 要: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全面、深刻的变革。这种巨大的变革导致了社会人才需求的根本转变,并对博士生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章以率先进入后工业时代的美国为例,探讨其博士生教育在此期间受到的冲击。通过分析美国教育界的应对措施,给出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启示,以期满足新时代对博士生培养的新需求。

关键词:美国;后工业时代;博士生教育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尤其是作为高等教育“金字塔”顶端的博士生教育,如何适应这种时代变迁,已经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长久以来,美国的博士生教育拥有丰富的资源,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各国争相效仿的榜样。近年来,随着快速的社会变革,博士生教育的诸多深层次问题也开始日益突显,并进行了调整与变革以应对时代的变迁。之前,针对博士生教育的研究主要从高校的内部环境去分析其内涵和手段,而本文试图从教育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把社会人才的需求变迁作为切入点,以美国博士生培养为例,探讨博士生教育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并探寻解决之道。

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宣称:“旧的社会已逝,未来的社会还在发展,人类目前正处于一种间隙性、过渡性的时代。”这种时代被他称为“后工业社会”[1]。贝尔认为,如果把“工业社会”作为研究的概念单位,可以把社会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此后,贝尔进一步拓展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并于1979年发表了题为《信息社会》的文章,指出:“即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就是信息社会。”

当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还主要依靠第一产业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完成了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过渡。1950年,美国服务业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生产总值的55%,超过了工农业之和,这无疑表明了当时的美国就已经具备了后工业社会的形态。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完全进入后工业社会,成为真正的服务型经济国家,其后工业的经济社会特征也完全显现,并由此引发了技术变革、经济变革与结构变革。

(一)技术变革

计算机工程、微电子工程、生物基因工程、光电信息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产业,信息化成为此次革命的最为显著的特征。20世纪末期,光电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美国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转变的速度,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明显超过了钢铁和汽车工业,成为最大的产业。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开启了数字化信息生活时代的篇章,网络互联使沟通回归本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紧密。

(二)经济变革

随着美国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经济的持续繁荣,人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提高,“质量代替数量”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目标。生产模式逐步由批量化的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客户化的小型生产及服务化的柔性生产模式。新兴的经济生产模式不再只是传统的批量生产而是花样繁多的小型化生产;从满足需要到开拓创新,从标准化生产到用户体验,生产方式更趋人性化。社会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服务行业,而不是传统的工农业,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日趋重要,知识和服务经济成为美国的最重要经济形态。

(三)结构变革

大量劳动力由农业或制造业逐步转向服务业,智力型劳动者在就业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劳动结构的变迁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转变,有技术的白领工人比重超过了蓝领工人,原先构成资产阶级的资本家和企业家等则逐渐被技术阶层所取代。同时,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行业转向以服务为基础的行业;松散化、小型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团队分工的界限变得模糊;合作同专业的融合弱化了规章制度,生产与设计的距离逐步缩小,朝着一体化的趋势发展;人性化和小规模的生产模式使科层架构和等级制度变得不再重要,甚至成为负担。

二、后工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后工业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知识型、服务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信息储备永远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这就要求人们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具备更为综合的能力,如良好的沟通力、快速的应变力、流动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强、敢于创造探索分析、乐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自我批判意识等。同时,工作岗位和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能型工作大幅减少,智能型工作大幅增加;组织结构变得小型化、松散化、扁平化,工作之间的纵向差异不断缩小,横向差异不断扩大。人们不再被“分门别类”,不再只停留在自己狭隘的工作范围内,大家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去完成各项任务,而不再是简单地执行指令,每个人都将参与到工作中,积极探索、创造。

三、 后工业社会对美国博士生教育的挑战

美国博士生教育一直都是各国争相效仿的榜样。但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进入后工业时代,其博士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问题日益凸显,面临着社会转型等诸多挑战。

(一)博士生教育与社会就业环境的不匹配

后工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为全面,无论是学术领域还是非学术领域都更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单一的学术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传统美国博士生教育愈发显现出专业化的趋势, 这不仅限制了博士生的专业能力,而且影响了其就业机会。

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博士生培养与就业市场的不对称问题就已经开始显现,艾伦·卡特尔在《博士与学术劳动市场》(PHDs and Academic Labor Market)一书中,以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为背景,基于对未来教育与就业趋势的分析和预测,揭示了美国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提出了美国博士生的预警机制[2]。1992-1995年,一個在国家研究委员会领导下的教授组织对全美博士生课程进行了评估,并发现当时博士生培养质量低下,培养面较窄,缺乏就业技能的训练;博士生课程的设置主要针对的是专业型的学术研究人员,与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脱节,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当一部分博士生面临着各类就业问题[3]。美国华盛顿大学于2001年对1989~1999届人文、自然和社科三个领域的博士毕业生进行了后续职业跟踪调查,发现以上三个学科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在十年后还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数不到一半[4]。此外,“博士学位-十年后”(PHDs—Ten Years Later)等相关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10~14年间,只有大约1/3的计算机科学和电力工程学博士,2/3的数学、英语语言文学、政治学博士,以及1/2的生物学、化学博士晋职为教授,并继续从事科研学术工作。[5]

传统的美国博士生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其他素质和能力的训练。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在自身学术领域外的知识和技能都很匮乏。而后工业社会要求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多种能力,能够胜任多重身份和角色,除了学术研究外,博士毕业生还应担负其他任务。另外,受到传统就业观(博士毕业生普遍就职于学术领域)的影響,学校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没有关注学术领域外的就业信息,使博士生对就业市场知之甚少。传统的学术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博士生的就业选择,专业化同学术化的倾向将学生限制到了一个狭小的职业范围中,因此,社会对传统的博士生教育提出了质疑。博士生培养体制没有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愈发注重人才本身的素质与能力,而非知识本身的专业化;人在一生中将会承担各种角色,经历多重职业;现在所学与将来所做会存在巨大差异;当今社会注重的是现在和将来所做,而不是过去所学。庆幸的是愈来愈多的博士正在改变传统的择业观,进入非学术领域就业。这种转变,不仅是就业市场的反馈,也是市场调节机制在博士就业这一层面上所发挥的作用,博士就业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二)博士生教育的高损耗

自上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博士生教育的高损耗问题就开始显现,具体表现为获取学位的年限过长和流失率较高两方面。

第一,获取学位的年限过长。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公布的2003年度全美博士毕业生调查研究显示:当年各学科领域的博士平均获取学位年限约为7.5年;物理学博士获取学位年限最短,平均为6.8年;人文博士获取学位年限最长,平均为9年。另外,据调查,1978-2003年,美国博士的平均获取学位的年限在逐渐增加。过长的获取学位的年限,使学生无法适应外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一方面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困扰,另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第二,博士生流失率较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于2003年针对1998-1999年和1992-1993年注册的1970多名博士生进行了后续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这10年中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竟然不到2/3,在历史、经济、生物这三个学科领域,10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比率分别为34%、70%、81%,博士学位获取率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领域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博士生培养的高流失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博士生教育的高耗损。另外,有关博士生教育经历的研究报告《离开象牙塔:对博士生流失的原因及结果调查》对当时美国博士生流失的现象、原因和结果进行了重点分析,认为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社会化程度培训的全面性和经费资助的连贯性是造成博士学业完成与未完成存在区别的主要原因。[6]

博士生教育日益专业化的倾向所引发的问题是:过长的获取学位的年限,不仅挫伤了在读博士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而且其高损耗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当博士毕业生进入变化万千的社会就业环境中时,他们同社会的不适应、不协调及由此带来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便立显无余。许多用人机构和博士生本身都对这种博士生教育提出了质疑,认为博士生教育过于专业化,过于片面和狭隘,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严重的脱节。

四、后工业社会美国的应对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和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博士毕业生与社会变革产生了诸多不适应,迫使美国博士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21世纪之初,朱迪·内奎斯特曾在《变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博士生教育:21世纪变化的前兆》,指出美国对博士生教育的关注重点与以往大有不同,即不再仅仅是思考或设想博士生教育,而是更加强调注重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结果。内奎斯特重申“博士本身没有错,事实上,他们做得很好。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了新的人才要求,我们需要客观诚实地来评价博士生培养的成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各类机构中作出贡献,我们的国家才能保持强大。”

1995年,美国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发布的报告《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Reshaping the Graduate Education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在全美掀起了有关博士生培养的讨论热潮。该报告考察了面向新时代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主要职业途径及变化趋势,博士生除接受培训以外怎样才能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提出了以下建议:“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应当具备宽广的学术事业和技能发展空间,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非学术领域都应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2005年成立的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也指出:“应当竭尽全力改善高等教育体系,确保毕业生不仅能够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需要,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变革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重新思考、定位联邦政府、州政府、地区政府和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并分析当前的目标是否合适、可行。”

此外,一些机构和公司基金会,如斯塔尔基金会(Starr Foundation)、卡内基基金会(CFAT)、威尔逊奖学金基金会(WWNFF)及美国学会联合会(ACLS)等,都对美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传统的美国研究生教育已经无法应对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应改革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满足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在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Pew Charitable Trusts)的资助下,华盛顿大学的乔迪奈·奎斯特教授主持了“重构博士计划”(Re-envisioning the Ph.D. Project),并且该项目被认为是促使全美进行博士生教育改革的研究计划,通过对超过300名来自不同机构和单位的博士生围绕“博士生教育的理想实践模式”进行访谈,重点讨论并确定了博士生培养的主体和模式,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如何来实践这种重新构想的博士生项目,并在2004年4月的学术会议上,探讨了各界对博士生教育的设想,重新审视了已经确定的发展主题并讨论了未来博士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为了深化并落实“重构博士计划”提出的各项建议,在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和大西洋慈善基金(Atlantic Philanthropies)的共同资助下,威尔逊联谊基金会组织了“积极响应的博士计划”(The Responsive Ph.D. Initiative),围绕“新范式、新实践、新人员、新合作”这四个主题展开研讨。

当今的博士生教育无论在生源构成还是毕业去向方面都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在客观上要求博士生培养需要更加综合、细致,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对博士生进行重新的定位和全新的培养。

五、后工业社会的博士生教育启示

工业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成为过去,后工业时代的特征对博士生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挑战。

(一)个人

学校培养的博士生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更要有对社会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而且必须同时具备“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进步。除此之外,博士生培养还应扩宽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范围,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博士生培养目标。兼顾因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而导致的就业市场变化,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同时,培养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反应力的应用复合型创新人才,以便为学生日后从事各项工作做好准备。这种创新不仅是对知识的发现与创造,更要注重知识同服务社会的整合及应用。因此,博士生培养的社会化除了专业素养外,还应包括开展合作、具备团队意识、能够从事跨学科研究、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等,对当代博士而言,“专才”仅仅只是基础,“通才”才是最新的要求。博士生教育必须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以适应个体“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时代的到来。

(二)社会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形态,始终发挥着社会化的作用,被用来支撑和延续社会运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配合和满足了工业社会中的科层等级形态。古往今来,大部分的教育系统正是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垂直式的金字塔结构,与现实工作岗位的层级结构遥相呼应。目前的博士生教育正处于教育金字塔的顶端,大部分的博士从事着该学科的尖端工作,进行着该领域的研究。而在后工业社会,由于工作岗位的转变,体能型工作的减少,智能型工作的增加,社会组织结构趋于小型化、松散化、扁平化,工作之间不再是工业化时期纵向的差异,而是后工业化时期横向的差异,“社会角色参与”的意义突显出来。

社会建制在变,教育建制也必须改变。博士生教育位于教育建制的顶端,随着社会金字塔的消融,教育金字塔也逐渐瓦解,趋于扁平化的结构发展,这个新的扁平化平台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构建成社会互联的结构。在这个互联平台上,博士生不仅要精通自己的学术,更要拥有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这种交流、协调、合作的能力正是博士毕业生走上社会,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才能的基础。因此,博士生教育必须改变以往“金字塔”顶端教育的形象,使之成为一种不同道路的选择。此外,博士生教育還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积极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多,博士生教育的规模也会逐步扩大,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得到培养,并在“新博士生教育主义”理念的影响下,对博士在促进公平、维护正义等方面上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国家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世界各国都在不断谋求新的发展方式和策略。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人力资本论从理论上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答案,“科教兴国、人才发展”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国家竞争力,注重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念已经被各国广泛接受。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与演变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从事科学研究和掌握高技术的人才,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博士生教育更是要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2011年2月,美国联邦政府公布了题为《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经济的增长与繁荣》的报告,指出:“要培育具有新世纪知识和技能的美国人,打造最强、最优劳动力。”而博士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综合型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的重大任务,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创建和谐新社会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当前经历的正是一个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根本性变革过程,其国家和政府必须重新对博士生教育的整体学习过程进行新的定位和思考,以便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个新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后工业时代来临,世界正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巨大的变化导致了社会人才需求的根本改变。本文从教育服务社会的角度去观察,将社会人才需求的变迁作为切入点,探讨美国博士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试图找到答案。本文不认为教育仅是为了就业而培育学生,但深信社会的变迁引发了职业结构的转变,而教育是无法逃脱这些变化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博士生教育,理清当前我们所培养的博士生是否能真正适应未来时代发展,这正是时代对我们教育者所发出的疑问。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8.

[2]Allan M. Cartter. Ph.D.s and Academic Labor Market[M].Palatina: Maple Press,1976:5.

[3]何逢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博士教育的问题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04):90-93

[4]Scott Smallwood. The Path to A Ph.D. and Beyond: How a Group of Historians Has Fared, 10 Years after Graduation[J].The Faculty, 2003, 49 (39):10.

[5]潘金林,龚放.多元学术能力:美国博士生教育目标新内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73

[6]Barbara E. Lovitts. Leaving the Ivory Tower: The Cause and Consequences of Departure from Doctoral Study[J]. Contemporary Sociology,2003,32(2):247.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许方舟

猜你喜欢

美国
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美国儿童绘本出版中的性别理念研究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