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籍中看高血压
2017-04-14黄飞翔
侯 宁,黄飞翔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从古籍中看高血压
侯 宁,黄飞翔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目前,高血压已成为临床上的高发病。由于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头晕和头痛,因此,中医通常将高血压归入中医学中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证的范畴。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对高血压的形成、辨证分型及防治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
高血压;眩晕;古代文献 ;辨证论治
目前,高血压已成为临床上的高发病。此病患者在发病初期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高血压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本文主要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1]。“高血压”为西医学中的名词,中国古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高血压”的记载。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头晕和头痛。因此,中医通常将高血压归入中医学中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证的范畴。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眩运》中记载:“眩运,中风之渐也。”可见眩晕与中风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2]。历代医学家对同一种病症的命名差异很多。对眩晕的称谓有“眩”“掉眩”“头眩”等,仅在《黄帝内经》中,眩晕就有“眩”“掉眩”“眩冒”“首风”“头风”等多种不同的名称。对头痛的称谓有“脑风”“头风”。眩晕和头痛同时出现时,可称为“风眩头痛”“头眩痛”“眩晕头痛”[3]。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对高血压的形成、辨证分型及防治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
1 从五脏认识高血压形成
1.1 从肝、肾认识高血压
大部分中医认为,高血压的病位在肝、脾、心、肾四脏。其中最被人认可的观点是高血压病位在肝肾[4]。《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是历代医学家对眩晕、头痛进行辨证的重要理论依据。《素问·标本病传论》中记载:“肝病头目眩,胁支满”。《灵枢·五邪》中记载:“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邪在肾……时眩。”《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记载:“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其动掉眩巅疾……其经厥阴少阳,其脏肝脾。”可见,肝肾为高血压的病位所在。
1.2 从脾、胃认识高血压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纳运结合,升清降浊,化生气血,充盈血脉,充盛循环血量,可使血压维持在正常的水平[5]。《黄帝内经》中有云:“阳明燥土,太阴湿土。”《四圣心源》中记载:“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6]故脾为阴,胃为阳。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纳运升降相得,气血运行通畅,则神清、目明,无头眩痛也。
1.3 从心、肺认识高血压
心、肺运行失调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此观点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很多佐证。心主血脉,为“君主之官”(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出自《素问·邪客》)。《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云:“心者,其充在血脉”。而高血压的发生正与血脉充盈失调有关。肺主百脉、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及脉道通利是保证“心主身之血脉”功能正常的最基本条件[7]。《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记载:“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可见,心、肺在高血压的发生及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痰瘀与高血压
汉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痰饮是导致眩晕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痰饮停聚可阻滞气机,以致清阳不升,蒙蔽清窍,发为眩晕。元代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中记载:“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这些文献使“无痰不作眩”成为经典学说。《儒门事亲》中提到:“夫头风眩晕,上为停饮,可用独圣散吐之。”孙志宏在《简明医彀》中称:“然而未有不兼四气七情者。七情相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积而为饮,煎熬成痰,火动其痰,令人弦运。……如立舟车,乃上实下虚也。”方贤在《奇效良方》中称:“血壅不流……渗着不去,而成痰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称:“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由此可见,诸多医学家已从多个方面解释了痰瘀所致眩晕、头痛的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津停血滞,终致痰瘀内生[8]。痰瘀互结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气血运行不畅,则见眩晕、头痛。
3 从经络认识高血压
从经络认识高血压是一个新观点。经络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运行气血,为整个机体运送营养。《灵枢·本藏》中记载:“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现代医学家对经脉和高血压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有医学研究者提出,络脉分布广泛,具有调节气血的功能,与西医学中的微循环有相似之处[9]。《灵枢·经脉》中记载:“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海论》中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小针解》中记载:“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络脉之灌溉诸节者也”。络脉行血气,机体得以濡养。络脉不通,气血失畅,则可导致高血压。
4 从精、气、血、津液认识高血压
精、气、血、津液为人体之本源。许多疾病的病机最终都归于此。《素问·调经论篇》中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可见气血的重要性。《玉机微义》中云:“眩晕一证,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普济方》中云:“若人气血俱虚……则令人头痛。”这些古籍都证明气、血在高血压病机中的重要性。人体血气亏虚,风邪入脑窍,而产生眩晕[10]。《素问·调经论》中记载:“血有余则怒。”《灵枢·五乱》中记载:“清气在阴,浊气在阳……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中记载:“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虚故也。”不论是气病还是血病,抑或气血同病,都可引发头痛、眩晕、中风等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因此,从气血方面对高血压进行辨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 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
5.1 情志不畅引发高血压
中医学将情志归纳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11]。情志对血压的影响与肝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云:“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怒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关键。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则失条达之性,肝气郁结,血行不畅,以致痰浊和瘀血内生,蒙蔽清窍,故而眩晕。《三因极—病证方论·卷之七·眩晕证治》中云:“喜怒忧思,致脏气不行……眉目疼痛,眼不得开。”《奇效良方》中亦云:“至于七情内伤者,使脏气不平……令人头晕”这些文献都说明,情志不畅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5.2 饮食起居失调引发高血压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竭,故半百而衰也。”古人对养生已有很深入的认识,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证实,过量地摄取钠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过食肥甘厚腻,嗜食烟酒,过度劳倦,可损伤脾胃。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使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12]。很多文献中也记载了饮食对眩晕及头痛的影响。《景岳全书》中云:“痰之生无不由乎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云:“饮食不节,水谷过多,胃强能纳……清明之气窒塞不伸,而为恶心眩晕之症矣。”《推求师意·痰饮》中记载:“先生遵张、刘之说,谓痰饮之初起也……或食味过厚,皆致谷气不升,资发荣卫,先郁滞而成隔热,故津液不行,易于攒聚;因气成积,积气成痰,痰饮既聚,辗转传变,生病不一……冲上为头痛,为眩晕。”
6 高血压中的虚实、阴阳
6.1 高血压中分虚实
高血压虚实夹杂,病机复杂多变。上虚清阳不振,精血不足,脑失所养可致眩晕。《灵枢·海论》中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灵枢·卫气》中云:“上虚则眩”。这些都是“无虚不作眩”学说的理论依据。《皇帝内经》中记载:“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目为之眩”。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显示,高血压的发生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从中医学角度来说,先天肾精、肾气不足,是高血压发病之根[13]。高血压虚证的病位主要在肾及脑髓,实证的病机多为痰瘀互结阻痹清窍。对此观点之前已有论述,不再赘述。
6.2 高血压中分阴阳
中医认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是古代哲学中相对的范畴,是我们论述中医学问题的实用工具。阴阳学说揭示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皇帝内经》中提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是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高血压的病机归于肝肾阴虚,阴阳两虚。
7 高血压的证型
中医认为,高血压最主要的证型为肝肾阴虚证、风阳上扰证、气血亏虚证、痰浊中阻证及瘀血阻窍证[14]。
肝肾阴虚证患者的表现主要是头晕目眩、目干、疲乏倦怠、肢体麻木、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胁隐痛、遗精,甚则腰膝酸痛、耳鸣等,其舌象多为舌红、少苔。风阳上扰证患者的表现主要是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等,其舌象多为舌红、少苔,其脉象细数或细弦。气血亏虚证患者的表现主要是头晕眼花、心悸神疲、气短乏力等,劳累后加重,其脉象多见细弱。痰浊中阻证患者的表现主要是头晕头重、胸膈满闷、肢体沉重,其舌苔白腻,其脉象濡滑[15]。瘀血阻窍证患者的表现主要是眩晕、头痛、面唇紫暗,其舌有瘀点或瘀斑,其脉象弦涩或细涩。
8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8.1 内治法
1)对肝肾阴虚证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滋补肝肾。可使用《医级》中记载的杞菊地黄丸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该方剂的组方为:熟地、山药、泽泻、山茱萸及丹皮等。2)对风阳上扰证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平肝潜阳。可使用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中记载的天麻钩藤饮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该方剂的组方为:天麻、栀子、黄芩、桑寄生、朱获神、杜仲、益母草、钩藤、夜交藤及川牛膝等[16]。3)对痰浊中阻证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健脾化痰。《医学心悟》中记载:“痰厥头痛者,动则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为:半夏、天麻、橘红、白术、大枣及甘草。4)对气血亏虚证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益气养血。可使用《瑞竹堂经验方》及《正体类要》中记载的八珍汤加减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该方剂的组方为: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及甘草等。5)对瘀血阻窍证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化瘀通窍。可使用《医林改错》中记载的通窍活血汤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该方剂的组方为:赤芍、川芎、桃仁、红枣、红花、老葱、鲜姜及麝香等。
8.2 外治法
8.2.1 针灸疗法 使用针灸法治疗眩晕、头痛的历史悠久。宋代《针灸资生经》中记载:“岐伯灸头旋目眩,及偏头痛不可忍。灸两眼小眦上发际各一壮,立瘥。”《灵枢·五乱》中记载:“乱于头。则为厥逆。……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 中医学者普遍认为,针刺人迎穴可起到降压止眩的作用。人迎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灵枢·本输》中云:“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寒热病》中亦云:“颈侧之动脉,人迎……在婴筋之前。”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双侧人迎穴、合谷穴、太冲穴、曲池穴和足三里穴,可获得良好的降压效果[17]。此外,灸法也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灸法秘传》中记载:“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8.2.2 耳穴疗法 中医认为,耳与气、血、阴、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就有“耳为宗脉之聚”的学说。《卫生宝鉴》中记载:“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肾气所通,足少阴肾之经也。”故不同经络脏腑的疾病都可从耳论治。
8.2.3 足浴疗法 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交会于双足。足部可聚阴阳之气。《素问·厥论篇》中记载:“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故进行足浴和足部按摩等能够调节全身的气血循环及脏腑的功能,起到良好的降压作用。
8.2.4 按摩疗法 按摩可以有效地松弛肌肉、改善血管的弹性、降低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一定的降压作用。治疗高血压的按摩手法主要包括推、揉、按、摩四种,且以推为主。参照经络的循行按摩相应的穴位,能起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18]。
8.3 气功疗法
练习气功自古就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医疗养生方法。《皇帝内经》中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耳症,凡脑风耳鸣,立定闭气,左手提耳,右手握拳下,右亦如是,各一二十遍,鸣止为度。”由此可见,古人早已利用气功导引法来治疗脑风、头眩等病证,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明代《保生心鉴》中记载:“行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托,缩体,闭息,耸身上踊,凡七八度,叩齿,吐纳,咽漱。”这为我们使用气功疗法治疗高血压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8.4 食疗法
饮食失调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因素之一。因此,使用食疗法治疗高血压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收录了莲实粳米粥、苍耳子粳米粥及菖蒲羹方等多个治疗头痛的粥类食疗方。
9 结语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喜食高盐、高脂的食物,缺乏锻炼。这导致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高血压已成为现代人的常见病。古代文献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经典。我们要以古识今,从古人对眩晕、头痛、中风的论述中取精华、去糟粕,将古籍真正地为我所用。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 尹宝,韩立民.高血压病的古代文献及现代医学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474-477.
[3] 郑冰元,梁可,乔铁,等.高血压古代文献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8):185-188.
[4] 陶有青,杨传华.高血压病之中医病机辨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2):240-241.
[5] 张磊,郭伟星.从脾胃气化失司浅谈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8):767-769.
[6] 孙洽熙.黄元御医学全书·四圣心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707.
[7] 李广浩,沈琳,周端.研读《内经》含英咀华——高血压病中医病名、病位与病机理论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134-136.
[8] 王燕,张燕,李运伦.原发性高血压病机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2014(9):717-718.
[9] 丁毅,崔叶敏,刘颖,等.高血压病与络病相关性的理论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11-1312.
[10] 张明亮,汪晓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对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指导意义[J].河北中医,2014(12):1876-1877.
[11] 项成刚,张艳,礼海.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4):356-357.
[12] 张渊博,吉锋,张翠英.从痰瘀论治高血压病浅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7):35-36.
[13] 黄露,谭元生,雍苏南.从虚、瘀、风论治高血压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4):451-452.
[14]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6-269.
[15] 柏松.论眩晕的治疗方案[J].科技视界,2014(9):180.
[16] 樊云,吴淼.闻庆汉教授临床灵活应用天麻钩藤饮经验介绍[J].湖北中医杂志,2015(8):24-25.
[17] 万基伟,刘健,樊小农,等.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202-2204.
[18] 刘春燕,沈琳,王佑华.中医适宜技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4):319-322,329.
R259
A
2095-7629-(2017)16-0004-04
侯宁,男,1991年8月出生,汉族,山东泰安人,在读硕士,就读于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系统疾病;黄飞翔,男,1967年1月出生,汉族,福建福州人,医学博士,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