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的“摇摆”和“抉择”
——译者主体间性在蓝译《鲁迅小说全集》宏观上的体现

2017-04-14周海英

关键词:企鹅译本译者

周海英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译者的“摇摆”和“抉择”
——译者主体间性在蓝译《鲁迅小说全集》宏观上的体现

周海英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年来,日益兴盛的文学翻译,为优秀的中国经典作品的“走出去”搭建了桥梁。在繁荣的译事背后,对译者的重视程度以及研究也与日俱增。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显的一个范畴,主要反映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翻译是主体间互相沟通、权衡、抉择的过程。文章以蓝诗玲的《鲁迅小说全集》英译本为研究文本,从更加人性化、人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分析翻译的过程。从译者主体间性为抓手,从译者与原作所处现实环境、译者与翻译活动现实环境、译者与原作者之间、译者与读者的多向对话,来分析译者在整个译事中的心理和行为,宏观上分析译者在翻译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译本的影响。

主体间性;文学翻译;蓝诗玲;鲁迅小说

2009年11月,在英语世界颇有影响的企鹅经典文库推出了蓝诗玲翻译的《鲁迅小说全集》,从而使“现代中国文学之父”鲁迅的作品走进了广大英语读者的视线。翻译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译事是综合影响及审度之后的产物,牵涉到内部和外部诸多的因素。影响文学翻译活动的因素主要有权力话语(包括意识形态、文化、历史、法律、哲学、宗教、道德等),文学接受(文艺政策、文艺批评等),译者态度(译者审美标准、译者思想认识等),市场因素(版权保护、经济利益等)。宏观上,源文本的选择、译员的确定、翻译风格的确定等外部因素,也是翻译研究的一部分,而且在译本最终生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影响文学翻译活动的因素是什么,译文最后的产出都是建立在译事中各个主体之间对话性基础之上的,是交流、权衡的最终结果。

一、译者与原作所处现实环境的对话

从翻译源文本的选择上来说,英美译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选择题材和内容都是比较广泛的,“但被选作品并不均衡,缺乏系统性。”一个译本、一种翻译策略最终能被选定与多方面因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蓝诗玲及企鹅出版社共同选中《鲁迅小说全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对当代文学界以及翻译界中的形势作了非常清晰的权衡的。

(一)中国文学作品全球影响发展趋势

蓝诗玲在接受汪宝荣访谈时,谈到翻译出版的缘起,是受邀翻译还是自我选择,她回答“两者兼而有之”,她个人觉得“这件事很值得做,而企鹅很愿意把一些现代中国名家名作列入‘企鹅经典文库’出版”。蓝诗玲何以认为这件事很值得做?答案不言而喻。中国文学作品的全球影响力发展虽然缓慢,但是在逐渐增强。跨入21世纪以后的这十几年里,中国高瞻远瞩的文化传播战略,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崭新的契机。包括企鹅出版社这样知名度高的出版社都希望能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中国文学的潜在翻译市场巨大。从电影界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痴迷,我们可以管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西方对中国武术的认识是片面的、断章取义的,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这一艺术形态对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中国文化终会破茧成蝶,完全展示在西方文化面前。

(二)原文本的学术地位

作品的学术地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作品是否入选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其在学术界公认度的影响。英语国家读者并不了解中国文学及其艺术价值,在这个时候就跟商场购物时广告效应一样,需要一个导向性的引入。许多英语国家读者常把翻译作品作为了解中国的社会学著作来看待,而不是真正关注中国文学。“有关翻译中国文学的书评很少,像英国的《时代文学副刊》和《伦敦书评》等有影响的杂志即使对中国文学进行评论,评者也多为历史学或政治学教授而不是中国文学研究者或汉学家。而且,书评多侧重小说内容分析,探讨的是书中传达的信息,很少提及翻译的质量,对译作的文学价值也缺乏分析,同样的情形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即使在译介中国文学最多的法国,不少有关中国文学作品的广告宣传也都强调作品的文献价值,强调中文小说是了解现当代中国的窗口”。

鲁迅的小说“为外国读者破译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提供了线索”。“虽然鲁迅的作品在当今受到了部分中国年轻人的冷落,但在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鲁迅始终是一面无法逾越的旗帜。而这正是我希望英语读者能够了解到的。”蓝诗玲说。①蓝诗玲对鲁迅小说的定位是符合实际的。鲁迅小说蜚声海外,早在20世纪初开始,就陆续被译介到了国外,在国际文坛上享有一定声誉。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顾彬教授,这位四十多年“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中国文学之中”的欧洲顶尖汉学家,对鲁迅情有独钟,提到中国现代作家的杰出代表时,他就提出,以中国现代作家为尺度和参照来评价,鲁迅就是一个标杆。

(三)鲁迅小说译介的广泛流传性和研究的透彻程度

蓝诗玲不认为自己是鲁迅研究专家,但由衷喜爱鲁迅作品。在译本致谢词部分,蓝诗玲说“参看鲁迅小说的先前译本,特别是杨宪益译本和莱尔的译本,使我获益甚多”,鲁迅小说虽然用了大量的浙江绍兴地区的方言,其中反映当时中国时代特色的文化词汇比较多,但由于其之前的不同译本广泛传播,特别是杨译和莱译的版本在坊间的流传,更有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知识普及便利,不少的文化知识已为人所知,对再译的版本来说,会有不少的便利。蓝诗玲在翻译鲁迅作品的时候,就以这两个版本作为参考,来为自己解惑,以便更好地把握原作意图。

在近一百年时间里,鲁迅小说的译本多达七个,在英译小说内,应该说是译本成果丰硕的。特别是以忠实原著著称的王译本和杨译本,还有以异译为主的莱译本,在翻译界都有很好的口碑。围绕着这些不同的译本,学界的研究和探讨话语丰富。因此,除了不同译本提供的借鉴意义之外,随着译本的涌现,学界对原作品的认可度也为蓝译本提供了先决条件。正如寇志明所述“因为鲁迅的书还是好卖”。

二、译者与翻译活动现实环境的对话

(一)出版社品牌战略

出版社的品牌战略意识和经济效益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像企鹅出版社这样在西方出版界里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出版社来说,品牌这一隐形资产的维护和增值,在媒体发达的今天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在某一领域出版一大批精品图书,形成一定的阵势和特色,才能在读者中享有一定声誉,占有一定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版社的品牌建设主要表现在其出版物,尤其是支柱性、标志性产品上。“可以说,产品建设在品牌建设中排第一位;营销和优质服务是品牌建设的关键;而科学的管理、高效有序的运作则是实施品牌战略的保障。”企鹅出版社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品牌构建和完善、提升的鲜活教科书。在企鹅出版社内部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是我们的品牌。”企鹅出版集团北亚地区总经理周海伦曾解释:“以作者为重点的营销方式是我们比较擅长的,这样能够用全面的营销方式推广。”

这样的一个将目光投向广大的英语读者,将指引世界优秀文学方向为己任的出版社,不会漏掉在世界文学领域里过去“藏在深闺无人识”而现在已经蓄势待发的中国文学。②“企鹅经典”系列中,欧美文学的比例非常大,一直宣称要与时俱进的亚当表示:“我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尽可能把各国文学著作纳入到‘企鹅经典’系列里边。我问过很多中国人,他们都说鲁迅是非常伟大的作家,所以我们决定要翻译出版他的所有文学作品。英语国家已经有人翻译出版了鲁迅的作品,但并不是全部作品,里边还有错误。我们现在找到了非常优秀的翻译家茱莉亚·拉维尔(蓝诗玲),她写过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专著,已经翻译过几本中文作品。”对于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社来说,对文本和译员的选择是极其挑剔的,这不仅会影响译本的流通量,更加会对“企鹅经典”的可信度、公认度以及权威性产生莫大的影响。企鹅出版社一直在寻找能列入“经典文库”的一些现代中国名家名作,在经过严格的筛选后,企鹅出版社最后选择了能体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代表性思想的鲁迅的作品。

企鹅出版社与蓝诗玲的结缘也不是一个偶发的事件,企鹅出版社对译者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在此之前,蓝诗玲曾为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翻译过朱文的《我爱美元》,企鹅出版社最后买下了这本书的平装本版权,可见,企鹅出版社选择蓝诗玲是对译者本身能力的一种认可。针对“企鹅文库”收入《围城》一事,蓝诗玲曾在2005年英国《卫报》刊出长文,以《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为题,回溯中国现代文学走向西方的历史,并剖析了其在西方始终影响甚微的原因所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吸引企鹅出版社最终确定她来翻译鲁迅小说原因之一。

(二)译者的责任感认识

驱使蓝诗玲最终选择鲁迅小说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她对改变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非主流形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虽然数量上呈上升态势,但良莠不齐,译著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了读者群体的有限性。蓝诗玲认为,在过去20年间,英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鲜有轰动之作,究其原因,恐系以往译文对原作的曲解,使英语读者缺少对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认识,从而大大影响了对当代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欣赏。她说,“你若到剑桥这个大学城浏览其最好的学术书店,就会发现中国文学古今所有书籍也不过占据了书架的一层而已,其长度不足一米。”蓝诗玲认为,虽然中国文学要在英语出版中取得一席之地,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只是一个时间和投资的问题。

对蓝诗玲来说,穿梭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用第三方的视角去看待两种不同的文化,寻求一种非本族的相对客观的角度,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她本人也曾说,一直以来中西方都以本族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多有偏颇。从历史上,西方对中国的“黄祸”之说到现在的“中国威胁论”,蓝诗玲认为,前者就是威胁论的前身,是非理性的观念,这是近年来媒体“非专业化”地渲染造成的后果。而她要寻求的就是一个更加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角度来重新厘定史实,作出评价,用译入与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最大化地展现原著精神。

(三)对翻译模式的选择

近当代随着翻译活动的蓬勃发展,翻译职业化趋势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翻译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分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容小觑的。现代翻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所涉及的领域在不断扩大,运作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个人或少数人,更多意义上是一种集体协作的产业化操作模式。Bonnie S.Mcdougall曾提出目前中国文学的翻译模式主要有四种:学术翻译、商业翻译、出于政治动机的翻译和个人翻译。③

蓝诗玲对韩少功《马桥词典》的翻译与《鲁迅小说全集》的翻译模式不同,《马桥词典》的翻译发起人是译者本人,处于译者本人的文学兴趣而进行的文学翻译活动;而《鲁迅小说全集》的翻译情形则要复杂得多。首先,翻译发起人是出版商,毫无疑问他们希望的是译作能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从而保障译作的销售量和盈利,因此,具有商业翻译的特质。另一方面,企鹅经典文库的文学定位又决定了译本的产生不完全是纯粹商业模式,而有学术翻译的成分。最后,蓝诗玲本人曾一再表示,对鲁迅小说的翻译本就是自己学术研究的一部分,因此,译本的产生也带有部分个人翻译模式的色彩。

(四)译本的推介手段

企鹅出版社不仅十分珍视自己的悠久历史,同时能够在其基础上紧随时代的脚步,如在注重海外经典文学系列的同时,企鹅出版社还在不断开发优秀的当代小说,同时不忘跟进电子书市场。强大的资金链以及技术支持,让译本的推介始终能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我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代表读者的变化。”蓝诗玲也谈到了企鹅出版社推出新译本的原因。“一是语言在变,人们对语言的态度也与时俱进,因此有时重译是很重要的。……二是企鹅打算把现代中国作家的名作列入‘企鹅经典文库’出版。企鹅出版社很有影响力,它们这个文库的市场销路不错。大多数英国人都知道这个文库,买书时都会受到文库题目的影响。相比之下,此前的鲁迅小说英译本,要么由中国大陆的出版社出版,要么由西方的学术出版社推出,难以触及普通读者群。”由此可见,出版商的知名度以及出版商对译作推介的手段(即企鹅的“平民化”线路),为译品的销售提供了客观上的保障。

三、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对话

丹尼尔·葛岱克曾对翻译的性质、译者的角色、社会地位、服务类型、工作机构、合作者和译者的工作概况等进行了详细描述,根据他自己的教学、翻译和培训的经验,详细论述了翻译产业化背景下译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等。他提出,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都希望自己能为一家主流出版商认可或受雇于有影响力的出版商,以期最后能成为一位或者多位比较成功的或者具有成为畅销作家潜力的作家所授权的专门译手。葛浩文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翻译莫言的作品,与莫言的合作十分愉快融洽。这样的模式能培养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默契,从而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也能更有利于创作出优秀的译作。

(一)作品本身魅力对译者的吸引

“我喜欢中国作家的作品,每个作家的作品都能满足我对文学的不同需求……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和文学的丰富性介绍给英语读者,通过文字背后的故事体验另外一个民族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情趣。”鲁迅作品本身的魅力是吸引蓝诗玲的另一个因素。早在1998年到南京大学做交换生时,蓝诗玲就接触到了鲁迅的作品,虽然当时读到的仅是部分作品,但对她触动很大,她认为,鲁迅是一个当时他所处时代的敏锐观察者,也是新的文学语言的缔造者。蓝诗玲读到的鲁迅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是当时愤怒而灼热的爱国情怀。蓝诗玲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的世界性绝对不亚于欧美,一些作品的质量也能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相抗衡。

(二)译者的理解

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化的演进有各自的特色,互不相同,语言也相去甚远。蓝诗玲在翻译《马桥词典》时,与作者韩少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本人赶到小说中描述的地点去亲身感受;在翻译朱文、阎连科作品的时候都可以跟作者商议。翻译鲁迅小说跟以前的翻译经历不一样,“至于鲁迅,我不敢这样做,因为担心读者会有意见。再说,鲁迅早就去世了,我没法当面问他……”在翻译时,蓝诗玲参考了杨译和莱译两个不同版本,帮助自己理解语言上的一些困惑,也给自己的翻译新的灵感。鲁迅作品由于其创作时间以及接受的广泛性和普及型,处理方式也不轻松。鲁迅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半白半文”的语体,蓝诗玲通过广泛的阅读,认为鲁迅是一个普世作家,在鲁迅的作品中她读到的是“一种有节制的愤怒(disciplined anger)。鲁迅作品给读者的第一感触是他是一个非常愤怒的作家。”

翻译中译者和作者好比是对坐细读作品,译者除了要细致入微将原作精髓传达给读者以外,也要顾及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状况。在《孔乙己》一篇里面对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这一生活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鲜活人物,译者特意保留人物的这种说话迂腐文绉绉的特质,使用了古旧的英文来尽可能还原原文语境。“孔乙己是故事的主角,而语域对照是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因此必须在译文中再现这种差异。”而故事中另一个人物汪月生虽然也是话语文白相杂,但只是一个配角,如果也使用这样的方式去翻译,就要损失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均衡之下,蓝诗玲选择了差异性地处理这两个人物的话语翻译方式。

四、译者与读者的对话

(一)目标读者的设定

蓝诗玲在译文的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并没有刻板地遵循忠于原文的翻译原则,对比几个鲁迅小说的英译版本我们就能发现,蓝译版本中很多句子都比较简短,她觉得普通读者“没有读过原文,他们不是因为鲁迅的中文而喜欢他的小说,也没有理由喜欢他的原作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你得让他们相信鲁迅小说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而且可以译成英文。……而且一般情况下英译文越短越好,特别是当代中国文学作品,行文往往冗长拖沓,想译成优美可读的英文,就得把原文处理地更加经济。”蓝诗玲认为,自己的译本是为普通英文读者推出的,“如果你在学中国文学,知道鲁迅这个人,听过他的名字,就会找来他的作品的译文看。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想读点中国小说的普通读者,就不会知道美国的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即莱译出版者)或中国的外文出版社(即杨译出版者)。”蓝诗玲明确提出译本主要是针对对鲁迅感兴趣的英美和澳洲受过教育的普通读者。“因为你不能预测人们想从鲁迅小说里读出什么来,有的读者尽管在英国长大,但他们的生活经历比较特殊,会发现自己的家庭背景和鲁迅有些类似,所以会被鲁迅吸引。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偏好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目标读者的差异会影响译者对译文的具体处理方式。莫言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作家在写作时千万别想着译者,“只有如此,才能写出具有自己风格,具有中国风格的小说来。”葛浩文认为,身为作者的莫言可以这么说,因为写作是为了读者。但对于译者,“我们目的是尽量取悦于一位并不了解目标国家语言的作家,尽力去忠实他的原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面对对他“改译”的指责,他说“尽管翻译不是一种走近带有异域文化背景作品的十全十美的方式,但它确实是一种方式,而且几乎总是一种能够让作者获得国际声誉的方式。”葛浩文所重视的是他的译作能否得到英语文学世界的公正对待。“每当我所涉及或参与的作家作品得到全国(指美国)重视,我总是很高兴,作为译者我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回报。”

朱振武教授在北大演讲的时候,提到了文学翻译的良心与操守,他认为,完成作品的翻译任务艰巨,而要让译作在目标读者中广受喜爱则是更难。“在审美意象、思维和视角上与原作保持相似性,为读者奉上既符合汉语阅读习惯又忠实原作内容和风格的译文,则是难上加难。”他分析了一个作品译介到中国后不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原因,认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翻译的问题,一个经典作品的译作要获得目标读者的青睐,进而在目标语国家畅销,除了需要迎合人们对文化构建的需求之外,基本的要求就是能让读者一气呵成地读完作品。

(二)译者语言的“摇摆”

在提到鲁迅小说翻译的难题时,蓝诗玲坦言“难题俯拾皆是,特别是把中文译成英文的时候,历史上这两种文化各自演进,互不相干,语言方面也相去甚远。我发现最棘手的是鲁迅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文学、历史典故,译者须借助灵活变通的手法,才能让读者明白它们的含义。”语言、文化的差异让两个文本在进行转换时总有对应的空缺或不对称点,译者在面临这些空缺或不对称点的时候该使用什么样的策略,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感受用不同与原文的表达形式来进行重新阐述和重构,其中体现的就是译者的语言“摇摆”,译者的均衡正如天平一般,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摇摆。

波斯盖特认为,随着语言的发展,译文用词在意义上也会有变迁,因此,译文在可读性上会有差异,逐渐从不合适过渡到不可理解,因此,各个时期都应该有适应当时语言习惯的译文,最终的定本是不存在的。中英文分属不同的语系,其语言本身存在的差异和语言植根的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性。首先,鲁迅小说的写作时间正是中国语言改革的过渡阶段,文白掺杂现象非常普遍。且鲁迅小说中塑造了不少诸如孔乙己这样旧时代迂腐麻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话语中经常有只言片语的文言文,这是体现当时鲜明时代特色的。

“为了使译文更加顺畅,我尽可能少地使用脚注或尾注,对于那些中文读者所熟知的背景知识,只要能够不知不觉地将其融入到正文的内容里,我都选取这种译法。我觉得,在不影响总体语言准确性的情况下,在翻译中避免脚注或尾注所造成的过分干扰,这种做法与那种逐字逐句地将每个要点翻译下来,而且必须要频繁地借助多余的参考信息才能读下去的翻译相比,将可以更加信实地重现原著的阅读体验。”

在杨译和莱译版本中,读者能找到大量的注释,没有这些注释,异文化读者很难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所指,甚至很难在大脑中形成描述的意象,这些对于译文的理解来说会带来很大的阻碍。杨译和莱译中大量的注释,让译本充满了文学性和学术性,但是在阅读译文过程中,因为时常要被这些注释打断,读者的语义流就会时常被截断,译文的理解就会出现第二个问题,就是不连贯,从而影响对原作品以及译作的整体评价。蓝诗玲在《鲁迅全集》“译者的话”(A Note on the Translation)中,提出自己尽量在不牺牲原文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但是在具体翻译中,译者往往会遭遇到在原文语言和译文语义流之间的纠结和抉择。蓝诗玲选择的不用注释的方式来处理译文。蓝诗玲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译者应该把原文包括其中的一些文学或历史典故以及引文完整呈现给译文读者,但是在具体处理的时候要灵活变通。在翻译说明中,她提出自己“略微简化了几处原文中的文字”,这些基本上是一些典故和一些专门的引文,“我不太喜欢在译文中用脚注。如果我发觉英文读者读到某处时需要注释的帮助,就在正文中直接插入一些解释性文字(即文内注释),我认为这样会让英文读者的阅读体验接近中文读者。……不过,只有在相对不露痕迹的前提下我才用文内注释。要是某个典故或引文过于复杂,就需要文外注释。……因此,如果我想为某个典故或引文提供更多背景知识,就用尾注。”

在翻译过程中,蓝诗玲遇到了不少难题。蓝诗玲认为,译者应该给与读者自由的选择权力,并不是每一个读者都想把鲁迅的小说当作到处都是脚注的社会历史文献来阅读的。“我的真正目的是让英语读者拥有一本流畅且比较好懂的书!我希望自己的译本成为权威版本,但我不想用太多的脚注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清末民初的中国,但也可以当作故事来读,这就是我的初衷。译者的侧重点不同,译法自然不同:我的侧重点决定了我不会把方言带进译文里。”在译本典故以及引文的处理上,蓝诗玲灵活地采用了直接加解释或者在篇末加尾注的方式来处理,甚至有些部分删译了。

译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文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以往的研究更多注重原作和译作的对比研究,而较少关注译本对原作的影响研究。翻译文学对民族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原创文学提供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的参考;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促进民族文学世界化,使其能与世界文学同步发展并获得“在场”感。对于一个具体的译作,蓝诗玲的译本对民族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原作的世界化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译作在目标文化中的评价以及产生影响又是如何,翻译的模式应该如何合理化才能更大化地促成翻译效率,这些都能为经典西译提供宝贵的借鉴,对于探索成功的经典西译方式也有实际的价值,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注释:

① 蓝诗玲2010年到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与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汉学家以及中国作家、翻译家们一起就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现状与经验、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传播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② 企鹅出版集团中国公司正式成立于2005年,肩负着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引入并树立企鹅品牌的使命。当时,企鹅集团购得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小说《狼图腾》(姜戎著)的英文版销售权,并以此为契机进入中国市场。2011年,企鹅出版集团正式授权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九久读书人合作出版该系列中文版,较受欢迎。目前,企鹅黑色经典系列每年都在增添新的书目,面向年轻人的流行口袋书——企鹅“伟大的思想”文库也不断有新书加入。

③ 马会娟2013年在《中国翻译》上发文,探讨了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和问题,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有两种翻译模式在发挥作用:一个是非盈利性的大学出版社的翻译模式,一个是市场机制运作下的商业出版社的翻译模式。前者销量少,但销售稳定,译作质量高;后者受到市场、读者等影响,盈利菲薄,译作质量因译者能力不一而参差不齐。

[1] Lovell,J.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M].Penguin Classics,2009.

[2] Robinson,Douglas.Transl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Sway[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1.

[3] 顾彬,林源.何谓好汉语?——华语世界文学问题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2011(6).

[4] 顾钧.际真的鲁迅译介[J].新文学史料,2012(3).

[5] 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3).

[6]寇志明,罗海智.“因为鲁迅的书还是好卖”:关于鲁迅小说的英文翻译[J].鲁迅研究月刊,2013(2).

[7] 刘彤.出版社品牌战略构筑[J].出版发行研究,2004(2).

[8] 寇志明.关于“鲁迅研究”的英译[J].鲁迅研究月刊,2005(8).

[9] 马会娟.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与问题[J].中国翻译,2013(1).

[10] 汪宝荣.鲁迅小说英译历程综述[J].翻译季刊,2010(56).

[11] 汪宝荣.鲁迅小说英译面面观:蓝诗玲访谈录[J].编译论丛,2013(3).

[12] 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13] 张黎,张轶前.权力话语对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4] 庄智象.二十一世纪卖的就是品牌——出版社品牌建设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刊,2009(6).

周海英(1978-),女,浙江湖州人,中国计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本文系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蓝诗玲《鲁迅小说全集》中译者‘主体间性’研究”(课题编号:Z16JC056);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课题“译者主体视阈下的蓝诗玲《鲁迅小说全集》翻译研究(课题编号:2015N152)”的研究成果。

2017-10-26

I046;H315.9

A

(责任编辑:彭琳琳)

猜你喜欢

企鹅译本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小企鹅的成长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小企鹅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They Loved It!企鹅的喜好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小企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