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基于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调查分析

2017-04-14陈昀岚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艺术类纲要

陈昀岚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高等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基于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调查分析

陈昀岚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为了深化高等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对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纲要”课的教学和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并针对调研中反映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改革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路径

1.问题提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07年开始在所有本科生全面开设,10年来围绕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教学策略的创新、学生学习效果等问题,学界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性思考,这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然而,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基于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目前针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特点的《纲要》课教学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对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部分2015级本科生开展 “纲要”课教学现状调查,并针对调研中反映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议,以探索高等艺术院校《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2.调查问卷分析与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本项调查问卷采用网上无记名填写问卷的形式。共计500名同学在网上填写了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91份,有效率98.2%。问卷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自我评价、教学测评与建议三个维度展开,旨在全面、客观地了解艺术类院校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

2.1 艺术类学生纲要课学习兴趣与态度

2.1.1 问卷调查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态度决定行为”,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且显著的影响。针对这方面,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选修课,你会考虑选吗?有22.51%的受访者表示一定会选,67.02%表示看情况,9.42%选择一定不会选。你认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自身修养有没有帮助?83.2%的受访者表示有很大帮助或者有一定帮助,13.09%表示没有太多帮助。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你最看重什么方面?16.23%的受访者表示应付考试。其余选择理论知识、实践性或时代需求。

由此可见,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对“纲要”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有着较为正确的认识,且绝大多数同学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但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2.1.2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路径分析

导致艺术类学生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因素是,艺术类专业学生自高中或更早就开始艺术专业的学习,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和普通文理科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专业竞争的激烈性,使得他们在学习价值取向上更趋实用,常常主观地将学习内容分为“有用”与“无用”。[1]其次,艺术类的专业特色也决定了他们擅长感性思维,而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提升艺术类学生《纲要》课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就是综合他们的上述学习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由于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目的更趋向功利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升教学的现实关怀。《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不应仅仅是陈旧的史料和枯燥的理论,那样只能使学生产生“守旧感”和“无用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以教材为依托,将历史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2]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可以和中日关系、日本右翼势力活动、南海局势等联系起来。

其次,针对艺术类学生擅长感性思维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教学情景,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场域中抚摸历史、感知历史,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合肥是李鸿章的家乡,其故居和享堂都位于合肥,教师在讲授“洋务运动兴衰”时可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在讲述解放战争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等。第二,综合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虚拟实践”教学,再现历史场景。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访问网上博物馆或观看一些历史文献片或者符合历史事实的影视作品,这种视听冲击会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选取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和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组织学生查阅历史资料、编演历史剧,让学生亲身构建历史情境,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2.2 艺术类学生纲要课学习效果与自我评价

2.2.1 问卷调查分析

《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了解,四个选择”,即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3]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评价,我们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你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有多少?其中仅6.28%的学生选择 “很深”,60.73%的表示 “一般”。在学习过程中,你是否注意阅读教材?仅13.61%的选择经常阅读;58.12%的选择有时读一下,23.56%的选择只有在考试的时候读,另有4.71%表示从来没读过。在被问及通过学习对“四个选择”的认识如何时。16.02%的受访者表示很清楚,4.71%的表示一点都不清楚,其余的选择“不太清楚”。此外,我们还设计一题多选题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有67,9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存在知识积累不够的问题,62.43%的认为自己存在课外阅读和实践不够的问题,45.86%的认为自己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够,很少寻求教师的指导的问题,还有40.8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完全被动上课的问题。

上述数据显示,艺术类学生《纲要》课的学习总体效果并不理想,未能有效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而影响他们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基础知识薄弱和学习主动性不够。因此,在授课时如何帮助学生弥补历史知识的欠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值得艺术类院校《纲要》课教师深思的问题。

2.2.2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路径分析

艺术类学生在高中阶段在专业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对文化课学习却重视不够。而《纲要》课是一门具有特定政治教育意义的公共理论课,主要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实践,总结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内在规律,并不是以全面介绍史实为基本宗旨的专业历史课。[4]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应具备一定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础知识。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关键在于合理地优化整合教材内容。

《纲要》教材为了将“中国近现代历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一些章节打破了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对史料进行分类总结。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在讲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完全打破了按历史发生时间顺序,而是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阐述列强侵华的历史。这种编著方式固然使内容更具概况性,论证更具条理性,但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却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无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线索。因此在艺术类学生《纲要》课教学中,应注重优化重组教材内容,在突出思想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讲授,让学生明白先发生什么,后发生什么,在明确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全面理解和认同“四个选择”的必然性。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专题教学+网络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弥补历史基础知识的欠缺。历史基础知识是确保《纲要》课学习效果的前提,可是有限的课时使得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过多地展开讲授基础知识。网络教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利器,教师可以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上上传一些自己制作或者是其他同行制作的课件或微课视频等,并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课前认真学习与专题教学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从而有效地提升课程的授课效果。

2.3 艺术类学生纲要课教学测评与建议

2.3.1 问卷调查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肯定的,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讲透重难点,富于启发性,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问卷设计了2个多项选择题和1个对于课堂教学的建议:你认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学生反映最集中的3个问题依次是:课程讲授太多,缺少实践活动、填鸭式教学,缺少师生互动和课程内容不能够解决实际思想问题。在被问及你更喜欢以哪些形式来上这门课程。最被学生认可的授课方式依次是:看视频及有关影视资料、听老师讲故事和听老师讲课。

由此可见,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教学问题是,授课方法方面缺少互动教学和实践活动;授课内容方面讲授的内容缺乏现实关怀不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在课堂教学建议部分,有228名同学填写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归纳起来和教学测评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纲要”课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过多地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再加上大多数班级是大班授课,课堂讨论和实践教学开展起来难度较大。此外,教师在备课时主要备教材,而对教学对象的思想状况和兴趣爱好却关注甚少,从而导致课堂教授的内容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

2.3.2 提升课堂教学满意度路径分析

上述问题在全国《纲要》课教学中较为普遍,而在艺术类院校表现更为突出。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满意度,可以在教学中推行“问题教学法”。

具体做法是:第一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仅仅专注于单向的教授,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每一部分前都有一个综述,教师在讲授综述部分时,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提出问题,并在课前将问题发至教师邮箱。第二是收集整理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通过整理分析,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第三是解疑释惑。教师的解疑释惑不应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应在课堂讲授时,结合教材内容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还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这一环节,教师还可以选取学生中比较普遍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或网络平台上展开小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再思考、再发问。这样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互动,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3.结论

《纲要》课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然而在艺术类院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法、专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解构和重构教材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提升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

[1]罗娟,罗建光.独立艺术学院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J].文献资料,201(16):107-108.

[2]刘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的哲学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7)61-63.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4]耿化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09(11):93-96.

G642.0

A

2095-7327(2017)-10-0027-02

本文系的阶段性成果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综合教育改革计划项目:“蜂巢艺术教室”名师工作室(项目编号为Szzgjhl-2-2016-26)的阶段性成果。

陈昀岚(1982—),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艺术类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