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设计创新研究
2017-04-14裴文庆姜金花
裴文庆 姜金花
(1.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设计创新研究
裴文庆1姜金花2
(1.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能够能够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本文首先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发展期的必要性、运用现状及主要问题,着重从五个方面研究了在设计发展与培育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时主要采取的创新方法与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大学生设计创新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基本内涵
高校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这样才能够将信息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得到联结、传递和反馈。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这个载体主要指的是能够传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能够被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从国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看,载体可谓种类丰富繁多,形式多样,按性质划分有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按形态划分为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从价值实现可分为 “显载体”和“潜载体”等,从历史发展的研究视角又可划分为传统载体(开会、谈话、理论教育等)和新型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网络载体等)这一种主要划分方式。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种类较多、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现实状况和运用的具体困境,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选择使用,科学精准把握各种载体的形式和特征,合理继承和改进传统载体,针对性与创新性地寻找、设计和运用新型载体,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不断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2.发展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北京大学座谈会上曾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要反映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还要承接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优秀内容,体现时代主义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本质要求、基本内容和实践途径,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崭新课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主阵地,是广大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培育和养成的关键环节,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这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次这是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国际敌对势力、各种错误理论思潮与我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某些腐朽没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道德行为失范等价值观问题。但是,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来讲,应当树立正确价值观,这就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确定了科学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也是抵御西方错误社会思潮、优化高等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途径。
最后这是强化新载体有效利用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深层次的,而与教育内容相适应和契合性的载体也应该发展丰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旧有模式,教育方法方式手段也应日益丰富性、多样化和现代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数量不断增多,这就需要各大高校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载体的不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现代载体平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创新,首先能够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可以拓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交流方式,以弥补传统交流互动方式的不足;第三,创新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机制和模式,有利于大大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和效果,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3.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运用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载体的运用也得到很大重视,载体的建设力度大大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升,如教育载体的综合运用意识加强,出现了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校园网络、微信微博、红色资源、校训校歌、故事、社团等更加形式多样的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各学科课程等教学载体不断完善;管理载体逐渐加强,并通过教学、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渗透和教育;活动载体的构建和运用不断发展,高校党团、班级、宿舍、社团“四位一体”等丰富多样、有声有色的活动开展如火如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精心设计规划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等各种文化产品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迁移默化的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网络传媒等载体发展迅速,运用广泛,效果明显等。
但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设计和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载体的综合运用意识不强,各载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够密切、作用分散;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的合力化运用有待提升;教育内容与对象缺乏针对性,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受教育者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存在匹配误区、衔接不紧密和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一些载体的运用流于形式,出现了“空白点”,不能达到实际预期的理想效果;学生对形式多样的载体关注度不均衡;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检测手段等。
4.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设计的创新策略
第一,树立正确的载体建设理念,科学有效运用载体是关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在设计与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时,教育主体应树立正确的载体建设理念,使载体建设理念更充分体现人性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一是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发展与创新载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重视各载体的运用,不断学习掌握运用新载体的理念和技术;二是要“以问题为取向”,体现人文关怀和自我教育,使载体的设计创新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启发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自觉性。此外,由于教育载体的复杂多样性,不同的载体形式有着不同的结构、功能和优劣势,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育就要有很强的艺术性和针对性,既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接受水平,又要能够充分承载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等信息,真正实现基于载体之上的主客体的联结互动。
第二,大力创新教育载体基本原则,能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就是遵循教育规律,能够反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在不同方面、不同范围、不同层次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其核心思想是说服,是以彻底的理论实践观点去说服广大青年大学生。因此,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创新的设计、选择和运用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是目的性原则、方向性原则、主导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渗透性原则、融合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新颖性原则等,以求收到最佳的教育目的和效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最终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自觉与行动自为。
第三,以丰富充实载体的内容为重点,提升教育载体的功能。就目前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不断的增多、完善、创新这些内容的实现都要与高校教育本身的发展目标、内容和任务的变化形势,全力提升各载体的功能,应主要采用“继承传统载体、发展现代载体、创新特色载体”三位一体的有效载体设计方法、艺术和思路,一方面要继承、挖掘和发展课堂教学载体、开会载体、谈话载体典型载体、传媒载体等传统载体的有利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强、提升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网络载体、手机载体、咨询载体等新载体的发展与利用;此外,开发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资源社团协会、事迹故事、校训校歌、辅导员站、心语屋、微信微博、微视频、QQ空间、易班等传统载体形式和现代载体手段相结合的特色载体。通过这三方面有效结合,大大拓宽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渠道和信息传递速度,有利于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四,注重以载体的借鉴创新为基础,加快推进教育载体平台建设。一是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般具有学科化背景强、社会协同性高、隐性教育力量大、形式丰富多样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隐含在学校各类课程、志愿服务活动、政治经济活动、文化教育活动等富有特色的形式中;二是借鉴已有的优秀价值观教育载体理论,如隐形课程理论等;三是丰富价值观教育载体建设经验,如借鉴美国地区的发展经验,重视公民教育课、强调大众传媒社区和社团的作用、强调经济教育历史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德育课程,重视高校学生辅导工作,强调校纪管理的法制化、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团体辅导等;四是注重挖掘现代网络媒体的传播潜力,充分发挥其“文化+技术”的特色,使其成为传播西方价值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新型载体。为此,我们要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既要注重借鉴国外先进价值观教育的优秀经验和成果又要结合我国当前教育载体建设的实际发展创新。
第五,科学建立教育评价体系,注重教育载体运用实效。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载体发挥有效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要深化其基本理论的探索,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建立一套全面立体、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反馈体系,这有利于科学分析、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结果,使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此外,形式主义是实效性原则的大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反对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切忌走过场。要用改革、发展的精神来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深化认同强化导向,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园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运用的困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
[3]石海兵,李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应用状况及适用性分析[J].前沿,2013(18).
G640
A
2095-7327(2017)-10-0007-02
本研究是2014年度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辅导员专项)《“中国梦”视阈下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设计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4XJF06B)。
裴文庆(1984—),男,汉族,江西吉安人,讲师,研究生学历,福建农林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新农村建设文化研究。
姜金花(1986—),女,汉族,福建三明人,讲师,研究生学历,福建江夏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