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名句之修饰语试析
2017-04-14唐福银
唐福银
【摘要】 诗歌的核心任务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而形象当然也需要用名词来指称和表示,在此情况中,形象的生动性则主要靠名词前面的各种修饰语体现出来。可见,名词的修饰语在文学作品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笔者在古典诗词的研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名词修饰语的五种基本修辞功能类型,现分别举例介绍。
【关键词】 诗词名句 名词 修饰语 形象 简洁 意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3-067-01
一、谓词定语化
谓词是对名词或代词进行叙述解说的的内容,通常放在名词代词后,定语指名词的修饰或限制成分,通常放在名词前。古诗词中为精练简洁,常将谓词性内容浓缩成一个词放到名词前作定语。
例⑴雨屐送僧莎径滑,夜棋留客竹斋寒。(王雨偁《赠浚仪朱学士》)
例⑵甘露钟声清醉榻,海门山色滴吟窗。(王禹偁·诗)
上述例⑴中:“雨屐”表示“穿着木屐在雨中行走”之意;“夜棋”表示“与友人下棋一直下到深夜”之意,但诗中运用超常搭配的手法,直接用“雨”修饰“屐”,用“夜”修饰“棋”,既简练,又新颖别致,成为古诗中炼字炼句的佳例。⑵例中“醉榻”表示“榻上睡着沉睡的人”;用“吟窗”表示“在窗下还有诗人兴致勃发朗声高吟”,用语新奇,言简意赅。
二、壮词造势、奇词造境、雅词造韵
(一)壮词造势。就是有意用夸张性的词语来修饰名词,使句子气势雄浑,动人心魄。
例⑶弓刀夜月三千骑,灯火秋风十万家。(元·迺贤《秋夜有怀明州张子渊》)
例⑷举瓢酌天浆,赤手拔鲸牙。(韩愈《调张籍》)
上述例⑶中全用名词构成句子,结构紧凑,内容丰富。特别是下句中用“十万”这一夸张性的修饰语,很好地突出了诗中主人公心怀天下,庇护苍生的博大胸襟,,极具感染力。例⑷中用:“天浆”和“鲸牙”等壮词来抒发豪情,极富浪漫色彩,而这种艺术效果全凭修饰语“天、鲸”带来。另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中的“云涛”亦是如此。
(二)奇词造境。就是用新奇独特的修饰语,使整个句子描绘出一种奇妙的意境,引人入胜。
例⑸亦拟村南买烟舍,子孙相约事耕耘。(李商隐《子夜初郊野》)
例⑹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过洞庭>>)
例⑸中用“烟”修饰“舍”,描绘出一种依稀缥缈宛如仙国的境界,令人神往。诗句既赞美了朋友新居的环境美好,又寄予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例⑹以“清”饰“梦”,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在微醉后心情的惬意澄澈,使人、船、月、水和谐的融为一体。
(三)雅词造韵。即用一些优美典雅的词语来修饰名词,使诗句格调不俗。
例(7)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轻舟。(李清照《一剪梅》)
例(8)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上述例中的“玉簟”“轻舟”“瑶琴”等词中分别都用了美丽的词语作修饰语,从而使作品的语言显得精美雅致,别有韵味。此类例子古诗词中俯拾即是。
三、拟人化修饰语。即把通常只用来修饰人的词语用来修饰其他名词
例(9)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陆游《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
例(10)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例(9)中的“痴”指“呆痴”或“痴迷”,都是用来形容人的,但这里卻灵活地用来修饰“云”,就将“云”人性化了(移情手法),写出了景物的多情与可爱,极富趣味。例(10)中作者亦运用移情手法,将客观物象主观化,给“梧桐”染上情感的色调,写出了亡国之君当下的心态,富有极强的感染性。
四、比喻性修饰语。有些名词的修饰语与名词之间是喻体与本体的关系
例(11)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贑过惶恐滩》)
例(12) 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尤多隐士云。(李商隐《题道靖院》)
例(11)中苏轼把自己飘零的身影比作急流中的一片树叶,生动精警。
例(12)中说沉醉之后的生活(“日”)就像“仙家”的生活一样逍遥而无烦忧。
五、不寻常的数量式修饰语
(一)广借名词作量词,表义丰富而灵活
例(13)欲问旌阳旧风月,一江红树乱猿哀。(韦庄《章江作》)
例(14)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例(13)中用“一江”来修饰“红树”,既写出了“红树”之多,长满两岸,同时这“江”字本身仍保留着原来的表又功能,为读者呈现着“一条大江滔滔奔流”的景象。例(14)着一“笛”字,渲染出笛声在晚风中悠扬的情景,达到了以有限显无限的悠悠情韵和意境.又如“幡影分来半廊月,磬声敲破一林秋。”(宋·真山民《宿南峰寺》)
(二)拈连法活用量词作修饰语
例(15)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二)
例(16)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时彦<<清门饮>>)
例(15)中说爱情之心不要像春花一样繁盛,因为每一寸相思最终都只会化成灰烬。诗中为了表达“相思”和“灰烬”的同一性,便用两个“一寸”来同时修饰“相思”和“灰烬”。灰烬是看得见的,可用长度单位“寸”修饰,而“相思”是抽象的,按理不能用“寸”修饰,这里运用拈连手法,把后文“灰”字的修饰语“一寸”顺势用到前文的“相思”前,这样语气更加通畅,语意更加畅达。再如“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司马昂夫《最高楼》)中的“丝”字也是拈连用法的量词。例(16)更是灵活的将用于“汉旗”的“竿”字拈连于“残照”之前,将风中旗帜与夕阳。云霞互为映衬,呈现出一派落日前空旷苍凉的气氛与意境。
(三)共用数量修饰语
例(17)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文天祥《夜坐》)
例句的最完整形式应是“半江宿雁半江画,四壁寒蛩四壁诗”,但为了简洁,原诗句让“宿雁”和“画”共用一个修饰语(“半江”),让“寒蛩”和“诗”共用一个修饰语“四壁”,别有意趣。
以上例谈表明,在古典诗词阅读中,咀嚼玩味诗句中的语言文字,常常能挖出隐藏在语言里面深层的情韵和附着在词语之上的感情色彩,从而给人以更丰富的想象和更深刻的体悟,意会出诗句的情思或美妙的意境,让人感叹诗歌语言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