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效的小学思品课堂教学
2016-12-26闫自永
闫自永
[摘 要]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观,强调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课程价值观,优化教学策略,增强小学思品课教学实效。为此,教师一要追求思品课的平实、简洁;二要追求在过程中生成,在问题中升华。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社会) 平实 简洁 生成 升华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54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不应采取“灌输”“注入”的方式,而要树立以生为本、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观,彰显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课程价值观,优化教学策略,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要追求平实、简洁
所谓“平实”,就是说不要刻意渲染学习内容。比如,拔高生活或夸大生活的某一方面;用高亢的情感加以烘托;为了煽情非要造成学生哭泣的效果等。所谓“简洁”,主要是指“课的结构”不要追求烦琐和宏大,不要花太多的心思去琢磨形式(如语言)上的花哨等。学生的生活是平实的,因此思品课堂教学也应简洁而不是制造复杂;学生的情感也是平实的,教师无须另外为其添枝加叶。其实,平凡中的感动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情感才是生动的。有些教师一提到“教学设计”就会走复杂的路子,原因在于教师自己感到生活和情感是贫乏的,如不附加其他手段课堂教学就没有效果,就不会“出新”。结果是为了有新意,课的结构复杂了,内容却简单或单一了。
然而,简洁的教学风格并不简单。自然朴实的教学风格,平实深入的教学指导,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浓墨重彩的课,不仅耗费教师的备课时间,也会因无用的包装而费力不讨好。例如,在教学《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一课时,笔者设计的教学活动由引入、合作探究、深化主题三部分组成。首先,笔者设计了一个下象棋的情境。通过此情境引出相关的规则,并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接着,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小组内议一议,在平时的生活中何时何地不能缺少规则?笔者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小组活动后再由小组代表作全班汇报,笔者将各组讨论的要点写在黑板上。此环节完全开放,学生在列举内容的同时,也将自己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融入其中。最后一个环节是深化主题,重点放在将学生的关注点拉回到学校生活上。因为这一部分教科书已经呈现了学习重点,而且是用照片和图画的形式,所以教师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再一一重复。对此,笔者让学生做角色扮演,生动表演上下楼梯的场景,多方面剖析规则在保护学生安全、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作用。对于让学生表演什么,笔者事先做了预设,所以在活动开始前,如何产生表演者、表演什么内容、有什么表演要求,以及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表演的内容是否能让所有人都看懂,从哪些角度展开议论等,都清清楚楚。这样,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了,效果也容易呈现出来。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小结时只就“规则”给出明确的概念,并提示本课“生活处处有规则”的认识意义。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要追求在过程中生成,在问题中升华
对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来说,有动态生成才有意义,有思想升华方显效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要追求在过程中生成,在问题中升华。所谓“生成”,就是基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诱发出学生对学习内容或问题的新见解。看课程是否具有生成的条件,主要有三点:一是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二是教师选用或创设的教学活动是否恰当;三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奏效。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内容由板块构成,教科书以主题为骨架,只要抓住了主题中的核心概念或思想,教师就可以在教育中另辟蹊径。比如,《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也好,《学校生活有规则》也罢,核心内容是规则。认识规则对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没有质的区别,区别在于不同区域环境中的儿童,由于具体生活的对象有所不同,导致其对规则的认知角度和视野也不同。忽视了这一点而照本宣科的话,教学中就不可能有生成,因为你的课已经脱离了学生的具体生活。农村教师要处理的课程对象往往比城市教师更复杂,需要更仔细、全面地了解学生。就规则的认识而言,不仅是了解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它成为良好、文明习惯的基石。针对“班上留守儿童多”“家长根本不配合”“学生没有学习习惯”“无论老师怎样教,学生都学不进去”等诸多情况,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教学程序,不应该是游戏导入、活动体验、深化理解、内化规则一类,而应该选择能够触动所有学生的问题或案例,即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或许更有效。道理很简单,问题是从学生生活中来的,他们不仅熟悉而且一定有话要说、有话可说,那是积攒于他们心里“很久”,却又不容易找到宣泄机会的话题或问题。这样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才是真实而有效的。因有学生的真情、真感、真问题,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与愿望,课堂教学才会有不一样的生成,当然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在这种自然的教育中得以升华。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