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情境中语言间转换的处理

2016-12-26刘春青王玉卿

亚太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修饰语对比研究红高粱

刘春青 王玉卿

摘要:《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早期作品(1986年)。1989年日本翻译家井口晃把《红高粱》翻译成日语。《红高粱家族》由《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五部组成。1987年出版,一直流传至今。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译者如何处理原作中大量出现的修饰语、特殊语境下的粗话等。在了解原作语言运用方面的简洁精炼、耐人寻味、富有深意的基础上,对两种语言进行分析、对比学习,深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词语转换的处理方式、方法,进而掌握翻译技巧,领悟翻译的精髓。

关键词:红高粱;修饰语;粗话;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63-02

说到译作,不能不谈到原作《红高粱》。大部分人了解《红高粱》都始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但影视作品因其风格、关注点的差异,与文学作品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对原著及译作的对比学习,了解莫言的语言特色、表现方式的独特性及译作者对原作语言的巧妙处理方式、方法。众所周知,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必须伴随许多“附加值”的思维。因为原著的文字里饱含这个民族的语言心里、社会民族文化、风俗乃至宗教信仰,如果对此视而不见,即使没有产生明显的误译,这个作为成果的译作的内涵将“缩水”,对于原著而言,它将不能将原著之美和艺术价值移植到译作之中,不能”再现原作的风采 “(鲁迅)

日本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认为《红高粱》是最早被译介到日本的莫言作品。井口晃的译作可以说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通过其作品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莫言,了解莫言的作品,进而了解莫言代表的乡土文化。

那么就让我们通过下面具体的例子,以《红高粱家族》的原、译作语句对比、语言转换为中心,了解日本翻译家井口晃是如何用另外一种语言再现莫言的传神表达。

一、特殊语境下俗语、粗话的翻译

在《红高粱》中莫言运用了大量的粗话、俗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讲话人的个性特点。通过其语言不仅刻画了这些人物形象而且让读者了解作品展示的一方文化。

如:原作中余司令大声吼叫:“谁开枪?小舅子,谁开的枪?”“你娘个蛋!

没有头还会说话!”这里余司令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在译文中“小舅子”译为“どこのどいつ ”生活中“小舅子”一词本是站在姐夫的立场称呼老婆弟弟的一个称谓。在这里是一个贬义词,山东、河南一带土话,生气时骂人的话。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对应。“どこのどいつ ”直译就是“哪里的家伙”“哪来的家伙”等。虽然没有“小舅子”一词的表现力,在这里也表达出了余司令的不满情绪。“你娘个蛋 ”译为“ くそったれ ”,在日语里也是一句粗话,这样即使“你娘个蛋”不知何意,译作读者也能感知余司令说此话时的神情、态度。

原作中大个子伪军骂罗大爷“老畜生,滚到一边去”一句译为“糞じじい、あっちへ行ってろ ”只看译文,如果不是特定语境,无论如何也翻译不出“滚到一边去”一般情况下会作为命令形式翻译为“到那边去!、到一边去!”等。笔者认为“消え失せろ”更能表现大个子伪军的嚣张。

余司令对冷支队长的不满“ 滚你娘的、也想管老子”译为“失わせろ!俺に逆らう気か!”这里的汉字“滚”在日语中感觉没有合适的词对应表示。“滚、管老子的”“管”等都无法用日语准确表现出来。但是同一个“滚”字,译者用了不同的词表示,或转译或释义,给读者以新鲜感。“狗娘养的!”译为“雌犬の餓鬼目!”等也是同理。

原作中大量使用了此类语言,虽然是爆粗,但是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说者的情感,色彩鲜明。日语中这样的词汇不多,如何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忠实原作,译作者应该是费尽心思,做了很多功课。尤其是这些粗话、俗话,不仅要了解其本来意义,还要透彻明白其在特殊语境中的含义。译文虽然没有原作用词精辟,冲击力大。但基本上表达出了说话人这种不满、生气、愤怒等的感情。

二、情景、心里描写中修饰语的翻译

原作在情景、心里描写中运用了大量的修饰语,情景描写引人入胜,心理描写出神入化。那么译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修饰词语,既贴近原文又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

如:原作中“一堆暗红色的蚂蚁……被阻的蚂蚁不绕道,奋力登攀。父亲把土坷垃拿起,投到河里去,河水被土坷垃打破,河水却不响。”在译文中描写蚂蚁的量词“一堆”译为“一隊”,“不绕道 ”直接译为“そのまま”,“被土坷垃打破” 描写生动,形象。译为“土くれが当たる”笔者认为有失原文描写的意境,语言叙述平铺直叙。但日文中没有更生动的词语来表现。译者只能基于对原作的透彻理解基础上,采用直译的方法,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地翻译原作。这样既忠实原文,又符合日语表达方式。

原作中“奶奶欣慰地微笑着,看着湛蓝的、深不可测的天空,看着宽容温暖的慈母般的高粱。奶奶的脑海里,出现了一条绿油油的缀满小白花的小路,在这条小路上,奶奶骑着小毛炉,悠闲地行走。高粱深处,那个伟岸坚硬的男子,顿喉高歌,声越高粱,奶奶循 声而去,脚踩高粱梢头,像腾着一片绿云。”这样一段描写,在译文中译为“穏やかに”“あくまでも深い紺碧の空と慈母のように”“白い小さな花が咲き乱れる緑”“ゆったりと進む”原作运用大量的修饰语来描写奶奶去世前眼前浮现的场景及心里活动。如“欣慰地、湛蓝的、深不可测、宽容温暖的慈母般、绿油油的缀满小白花、悠闲地、伟岸坚硬、像腾着一片绿云”等。译者忠实原作,无一遗漏地把修饰语用适当的词汇、语句转换成日语。并且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按照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对原作进行再加工,或加译或减译。

尤其是“あのいかつい男の声が高梁を超えて聞こえてきた。その声を頼りに……”一句中加了“聞こえてきた。”“循声而去”译为“その声を頼り” 指代词的运用,让句子简单明了,符合日语表达习惯。原作虽然简洁,只用了四字词组,但译作无法找到对应词语恰切表达,译者采取了对词组进行释义,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作。

通过以上只是对作品中的粗话、俗话,情景描写部分原译文的对比分析学习,可以看到,井口晃的日译本《红高粱家族》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做到了与原文的最佳贴合。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让我们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粗话、俗语时,根据日语中是否有对应词汇采用了转译、释义等方法。在情景描写和心里描写的段落中,在无法表达原作生动活泼的语言情境下,采取了简单明了的叙述等方法。同样达到了译文读者理解原作的目的。每一种语言都生长在文化的土壤中,语言扎根于文化之中,它在表达事物时,必然映射出文化的特质。“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①语言之间的转换也不仅仅是词汇之间的转换,更是如何处理好两种语言之间内涵文化的差异,变差异为“功能对等”的问题。这样才能准确地把原文的真实意义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青岛滨海学院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王秉勤:《文化翻译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

参考文献:

[1]莫言.红高粱家族[M].北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井口晃.红高粱家族[M].东京:岩波书店,2012.

[3]柴红梅.东北亚外语研究.大连:大连外国语大学,2015.

[4]马小兵.日语笔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王秉勤.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修饰语对比研究红高粱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顺序对比与汉语习得偏误研究*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红高粱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浩浩荡荡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