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胆胰疾病的临床分析
2017-04-13胡田兰廖桂香胡文娟
胡田兰,廖桂香,胡文娟
(1.新余市人民医院胃肠镜室,江西新余338000;2.新余市中医院,江西新余338000)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胆胰疾病的临床分析
胡田兰1,廖桂香2,胡文娟2
(1.新余市人民医院胃肠镜室,江西新余338000;2.新余市中医院,江西新余338000)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胆胰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胆胰疾病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分析患者诊治效果。结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断成功率97.9%,治疗成功率95.8%。经CT诊断成功率86.3%;与C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21%。结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胆胰疾病取得显著效果,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指得临床推广并进行使用。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胆胰疾病
胆胰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高,临床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胆胰疾病诊断率明显提高。内镜技术是目前临床诊断胆胰疾病的常用技术,尤其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逐渐成为临床诊治某些胰胆道疾病的重要手段[1],临床诊断率高,安全性高,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明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诊治胆胰疾病中的效果,本文就对胆胰疾病患者采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其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此次研究中所抽取的95例胆胰疾病患者在本院就诊时间是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患者因腹痛、黄疸、食欲不振、消瘦、发热等症状而就诊;排除恶性肿瘤、全身感染、凝血机制异常者;无精神功能、认知功能障碍者;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情,并签署了研究同意书;男61例,女34例;年龄20~85岁,平均年龄(56.8±11.5)岁。
1.2 诊断方法95例患者都在本院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其中诊断器材包括电子十二指肠镜(Olympus JF-260V型),高频电发生器(ICC200型),胆道扩张球囊、取石网篮、斑马导丝、各式乳头切开刀、鼻导管、碎石网篮、金属胆道支架等。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前,需禁食禁水6 h以上,清洁肠道,行碘试验,确认无造影剂过敏后。于患者右臂建立静脉通道,取哌替啶50 mg、地西泮10 mg、654-Ⅱ10 mg静脉注射,并舌下含服利宁。患者诊断时,取仰卧位,置入内镜于十二指肠降部,造影检查患者病变情况,明确患者胰胆管病变性质和原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总管结石小于1 cm患者行碎石网篮术;结石大于2.5 cm患者行鼻胆管引流术;数量较多且小体积结石患者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严重者行鼻胆管引流,按时排脓引流并冲洗。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先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置入塑料或金属支架。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狭窄患者采取胰管支架引流术治疗。术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针对性方法处理。术后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给予生长抑素等类药物处理。同时对患者采取CT诊断。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临床诊断情况予以分析,确定患者疾病种类、治疗措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效果分析95例患者经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断成功93例,占97.9%;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成功91例,占95.8%。患者经CT诊断,诊断成功82例,占86.3%;与C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情况分析95例患者,单纯取石16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24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术+取石术+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17例,胆道扩张7例;球囊扩张术+取石术15例;内镜胆管金属支架引流术及内镜下胆道支架引流术16例。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95例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后,术后4例发生并发症,占4.21%;2例急性胰腺炎,1例胆管感染,1例出血。
3 讨论
近年来,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成为临床诊治胆胰疾病的有效手段,通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能够有效清楚显示胆胰管病变情况,如结石的部位、体积和形态[2]。另外对胆囊切除术后的腹痛、黄疸,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也起到让人无法忽视的作用。对结石复发伴胆管扩张、乳头及周围病变,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也较为适用,而且该方法也是诊断胰腺分裂症的唯一手段[3]。
临床治疗胆胰疾病时,多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但会使机体产生复杂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对机体产生双重打击,严重者甚至会死亡[4]。而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将诊断和治疗集为一体,操作时间短,对机体损伤轻,能够减轻手术风险性。比如对胆结石患者,外科手术多不能一次性取净,多需二次手术。此时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无需开腹,患者术后能立即下床,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此次研究中,95例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断成功率97.9%,治疗成功率95.8%。经CT诊断成功率86.3%;与C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21%。由此可见,对胆胰疾病患者采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诊治成功率高,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诊断意义高。
临床应重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重要性,对高龄、无法经受手术治疗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使其最为理想的诊治方法[5]。通过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采取鼻胆引流,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病情。炎性狭窄部位扩张患者,通过支架置入,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存在较多的技术方法,如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网篮取石术、碎石术、支架置入等方法,对各种胆胰疾病的治疗取得让人无法忽视的作用。而且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不会受到肠道气体的影响,可有效诊断胆管结石、恶性肿瘤等疾病,该方法具有连续性、动态性,不受机体肠道气体干扰,操作者能在直视下查看肝内外胆管、胰管等各种病变情况,为外科手术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另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将诊断和治疗融为一体,一次性完成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减轻了患者术后痛苦及经济负担。
在实施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时,在造影检查时,先利用超滑导丝行胆管插管,能够减少患者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在确诊为恶性梗阻患者,若无机会采取手术引流解除梗阻,应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控制患者合并的基础病症,在患者病情改善后可接受手术治疗,进而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变化,监测患者血尿淀粉酶变化,根据其变化给予患者合理药物控制与处理。比如血尿淀粉酶异常升高,应给予生长抑素类药物[6]。术后出血者应行止血夹止血,大出血者行手术处理。对老年患者,应适当减少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免影响患者凝血功能,致出血无法控制。若患者十二指肠乳头狭窄或功能紊乱,会影响患者术中插管,致插管困难,难度较高。临床应采用细导丝反复引导插管,或者预先切开后行导丝引导插管,以免影响患者术中插管,致肠道损伤。若患者术前合并急性胰腺炎与多发性结石等,结石体积较大、较为坚硬,患者无法耐受长时间取石时,术后先行鼻胆管引流或胆管塑料支架置入术,必要时行择期取石术,以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总而言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胆胰疾病取得显著效果,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痛苦,指得临床推广并进行使用。
[l]张帆,张渊智,黄敏,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胆胰疾病1378例回顾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7): 700-703.
[2]李仁宝,尹志强.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对胆胰疾病的诊治效果研究[J].安徽医药,2015,19(3):545-547.
[3]程火星.急性胆胰疾病的急诊内镜治疗[J].当代医学, 2013,19(26):92-93.
[4]王利兵.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老年人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2406-2407.
[5]朱智勇,马颖才,熊元治,等.123例胰胆管疾病患者ERCP诊治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2,42(10):7-9.
[6]李政,王建承,冷梅清,等.腹腔镜取石术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胆石症78例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 49-5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