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
2017-04-13邵芹
邵芹
(江苏省泗洪县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江苏宿迁223900)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
邵芹
(江苏省泗洪县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江苏宿迁223900)
目的探讨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导致过敏反应的原因,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发生的1例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所致过敏反应患者的发生原因,并结合已有的类似报道对其机理进行综合探讨。结果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所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药品成分中的维生素K1有关。结论医务人员应对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所致过敏反应给予足够重视,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过敏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2岁4月,既往无食物及药品过敏史。2015年8月15日患儿因发热,口腔、喉咙、手足起泡到本县某院就诊。查体:体温(T)36.8℃,脉搏(P)110次/分,呼吸(R)25次/分;体质量12.5 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智清楚;口唇红润,咽充血,咽峡部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无破溃;双手部见红色斑丘疹,伴疱疹,疱疹疹液少,基底红,无破溃,颈软;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血常规:白细胞5.2×109/L,中性粒细胞41.7%,淋巴细胞41.0%。入院诊断为手足口病,予以抗感染、抗病毒、补液以及对症支持治疗:(1)注射用头孢西丁钠0.5 g+0.9%葡萄糖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2次/d;(21)利巴韦林注射液0.1 g+5%葡萄糖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1次/d;(3)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1支+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患儿输完前2组输液后,于12:10开始静滴第3组输液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1支+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12:17突然出现口唇青紫,上唇浮肿,全身多发皮疹(包括面部、四肢、臀部等),伴有瘙痒感,听诊两肺可闻及少许痰鸣音,心率约98次/分。考虑与药物过敏有关,立即停止输液,换用生理盐水,且予以吸氧,抗过敏治疗(地塞米松3mg静注,异丙嗪10mg肌注),心脏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于半小时后症状好转。患儿从第2天至出院内的7天内未输第3组输液,前2组输液继续使用,未发生不适症状。
2 讨论
根据药品说明书来看,脂溶性维生素(I)注射液即儿童剂型,适用于11岁以下儿童及婴儿,每天1 mL/kg体质量,每天最大剂量10 mL,加入到100 mL(或100 mL以上)的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输注,并在24 h内用完,亦可与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联合使用;不良反应为偶见体温上升和寒战,经6~8 w输注后,可能出现血清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升高,减量或暂停药即可恢复正常。首先从使用方法和用量来看,本例患儿的用法用量均符合要求。其次该患儿在静滴第3组输液的7 min内即发生不良反应,且患儿从第2天至出院内的7 d内未输第三组输液,前两组输液继续使用,未发生不良反应。再次,从用药相关性分析,考虑为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所致过敏反应,经抗过敏处理后,患儿症状能很快缓解亦支持此结论。综上,判断此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I)的使用有合理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且药品说明书未载明此种不良反应,故此判断为使用脂溶性维生素(I)发生的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此外脂溶性维生素致(I)严重过敏性休克反应多有报道[1-3]。
脂溶性维生素(I)注射液系脂溶性维生素复方制剂,含维生素A、维生素D2、维生素E、维生素K1等,为肠外营养不可缺少组成部分之一,用以满足儿童每日对脂溶性维生素的生理需要,对本品中任何一种成分过敏的患者对本品均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维生素A的药品说明书中载明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厌食、腹泻、感觉过敏、眼球突出、血中、凝血酶原不足及维生素C的代谢障碍,婴幼儿引起假脑瘤征、耳鸣、囟门膨出、脑脊液压增高、剥脱性皮炎、骨肥厚、干腄端杯形陷凹、反甲等,儿童、成人过多可引起皮肤、粘膜干燥及再生不良性贫血等,这些不良反应都为长期或大剂量用药,且未见有关过敏性休克报道的有关文献,故该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和维生素A这种成分关联性较小。维生素D2药品说明书载明的药品不良反应有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元骨化、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均为长期或大剂量用药,且未见有关过敏性休克报道的有关文献,故该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和维生素D2这种成分关联性较小。维生素E具有抗凝活性,药品说明书中载明长期大剂量摄入可增加出血性卒中发生危险,而摄入大剂量时可能不再具有抗氧化活性,此时维生素E反而成了促氧化剂,摄入大剂量维生素E可妨碍其他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功能。维生素K1注射液药品说明书中载明的药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静注过快,超过5 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维生素K导致过敏反应也多有报道[4-6]。
绝大多数过敏性休克是典型的Ⅰ型变态反应在全身多处器官,尤其是循环系的表现。外界的抗原物性物质(某些药物是不全抗原,但进入人体后有与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进入体内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其中IgE的产量,因体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这些特异性IgE有较强的亲细胞性质,能与皮肤、支气管、血管壁等的“靶细胞”结合。以后当同一抗原再次与已致敏的个体接触时,就能激发引起广泛的第Ⅰ型变态反应,其过程中释放的各种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等是造成多器官水肿、渗出等临床表现的直接原因。在导致过敏性休克的维生素药物中,维生素K1、维生素B12、维生素B1分别居前3位,静脉用药所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最高(44.93%),并且有导致死亡病例的病例报到[7]。
2011年12月26日上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第43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表示2004年1月1日~2011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维生素K1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93例,其中过敏性休克328例(占36.7%),严重过敏反应是维生素K1最为突出的不良反应。数据深入分析显示,维生素K1注射液临床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超适应症用药、超剂量用药、不适宜的给药途径等,维生素K1注射液存在严重过敏反应,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要关注过敏反应的风险。另外笔者对本县2015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3例使用脂溶性维生素致过敏反应的,过敏性休克多出现在用药5 min内,提示临床应高度重视维生素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
脂溶性维生素(I)注射液作用广泛、价格低廉,应用范围日趋扩大,在医疗机构使用日趋普遍。但是脂溶性维生素也不能滥用,当患儿的营养状况对疾病的预后存在影响时考虑使用,此时应对患儿进行营养筛查。肠内营养是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当患儿无法经肠道摄取营养或摄入不足时,应考虑通过完全或办法肠外营养供给热量、液体、营养等[8]。脂溶性维生素的2°C~10°C避光保存,不能暴露于阳光之下,因此医院药房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存储。在临床使用时,医生和护士一定要询问患者过敏史,有过敏反应史的要慎用;维生素K1可对抗香豆素类抗凝血剂作用,故不宜合用;用前1小时配制,24小时内用完;静脉注射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 mg/分;在输液5分钟内一定要观察患者,一旦有过敏反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抢救措施。
[1]尹晓飞,张学强.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致过敏性休克[J].药物流行病志,2012,21(4):169.
[2]王姣峰,唐萍,陈晓丽,等.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致过敏性休克[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12):132-134.
[3]杨胜芬,高宝丽,徐艳春.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致过敏性休克[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5).
[4]任玉梅,焦伟杰,董志巧.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K1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635.
[5]张素雅,胡春梅,徐建华.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K1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J].中国医疗前沿,2008,3(4):112-113.
[6]杨国辉,雷招宝.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K1致过敏性休克45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8):47-48.
[7]夏海明.易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及其防治[J].中国医刊,2008, 43(8):70-72.
[8]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国儿科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16,48 (6):436-44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