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探讨
——基于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视角
2017-04-13白翠红
白翠红
(广东金融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探讨
——基于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视角
白翠红
(广东金融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1)
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可以围绕历史虚无主义的三条主线设置若干专题,运用唯物史观加以批判分析,使大学生真正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开展专题教学时应该坚持三个结合,即历史性与政治性、生动性与思想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历史虚无主义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学习历史、汲取历史智慧,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散布的各种谬论,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的效果,干扰着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此,“纲要”课教学应该围绕历史虚无主义的主线设置若干专题据理批驳,以正本清源,让大学生真正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纲要”课教学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各种言论对“纲要”课教学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影响着“纲要”课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和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
(一)影响“纲要”课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 05方案”将“纲要”课定为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一门带有历史课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也就是说,要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并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各种言论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各种媒体中,混淆真假、颠倒黑白、模糊是非,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混乱,使他们难分善恶、难辨美丑、难识忠奸,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进而影响“纲要”课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影响“纲要”课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
“纲要”课教学内容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为理论基础,揭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总结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证明改良的道路行不通,唯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革命手段,才能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历史前提。“纲要”教学围绕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教材的编写逻辑充分证明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正义性、进步性,彰显出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无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罔顾历史,无视当时的世情和国情,即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使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观臆断地乱下结论。他们否定中国近代革命,鼓吹革命是“坏事情”,说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都给社会造成极大破坏,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他们有意识地淡化甚至美化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妄称西方列强的侵略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如果中国不进行一系列的革命,执行一条“孙子”战略,随便搭上哪个西方国家的顺风船,可能早已实现了现代化。他们指责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路”,使中国延误了现代化。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否认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影响“纲要”课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
(三)影响“纲要”课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中国近现代的主题——民族独立和复兴进行教学设计,要紧紧抓住中国近现代的主线组织教学材料,即无数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纲要”课教学过程要在明确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重大历史问题,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虚无主义却有意挑选某些历史细节,用具有偶然性的小事件来否定具有必然性的大事件,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纲要”课教学决不能回避历史虚无主义提出的问题,必须予以有力回击。正如毛泽东所说,正确的结论如果是在不经风雨的温室里培养出来的,那么它就没有免疫力,就不能战胜错误的言论观点。
二、“纲要”课专题教学:围绕历史虚无主义的三条主线设置专题
历史虚无主义紧紧围绕三条主线①历史虚无主义的三条主线:第一,反对和否定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甚至反对和否定近代以来的一切革命;第二,反对和否定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一切建设的实践和成就;第三,反对和否定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刘书林《理清历史虚无主义的主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23日)。虚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应该围绕历史虚无主义的三条主线设置若干专题据理批驳,以正本清源,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党史,知道“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一)“纲要”课专题教学:围绕“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一切革命”设置专题
历史虚无主义竭力渲染革命的种种“弊端”,极力贬低革命的积极意义,认为革命使中国离开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误入“以苏俄为师”的“社会主义歧途”。针对此观点,“纲要”课教学可以围绕如下问题设置专题,深入分析,解疑释惑。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功还是有罪?历史虚无主义为殖民侵略歌功颂德,说西方资本入侵中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如果没有西方资本的入侵,中国将永远不会从“天朝天国”的睡梦中醒来,不会卷入现代化的进程。这些言论引起一些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纲要”课教学应收集大量可靠的历史事实、具体的统计数字、形象的图片资料等,剖析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各种方式、手段和罪行。在剖析此问题时,应坚持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统一,既要看到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更要看到帝国主义侵略是由他们极其卑鄙的利益——掠夺、压迫中国所驱使的,决不是为了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历史虚无主义论者说辛亥革命搞糟了,一下子痛快地把清王朝搞掉,必然军阀混战,不断革命(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纲要”课教学要辩证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勇气和力量把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与旧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中国依然是极端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失败了。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它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历史虚无主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俄国、共产国际主观制造的结果,是莫斯科的“阴谋”,根本就没有历史必然性。“纲要”课专题教学要进行辩证分析,首先肯定中国革命确实得到过苏联、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但是不能把历史简单化,将中国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这一点。“纲要”课专题教学要讲清楚辛亥革命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为此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此转变扫清了思想障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此转变作了理论准备。
人民解放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者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从人性、欲望、情感等方面解释战争的根源,从所谓暴力和死亡的抽象概念出发来否定一切战争,否定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历史虚无主义脱离具体历史语境,抽象地进行反思反省,不可能看到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近代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如果只是抽象地谴责战争,而忽略了战争的具体缘由,大学生就会对历史附加上仇恨和麻木的感情,就会认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战争的言论。因此,“纲要”课教学应该讲清楚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国际上,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为了控制中国,美国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国内,国民党无视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背信弃义地撕毁“双十协定”,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妄图消灭共产党和解放区人民军队。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辨别战争的性质。离开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一切战争都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或者说一切战争都变成非正义的了,包括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进行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毫无价值的。
(二)“纲要”课专题教学:围绕“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一切建设实践和成就”设置专题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他们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说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又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而且不断发展壮大,现在的经济结构又向新民主主义社会复归,因此,当初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造。他们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说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是不可能成功的早产儿,原因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应该通过长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等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纲要”课专题教学应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和改造成绩,让学生明白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他们极力渲染甚至编造“大跃进”期间发生的失误,主观臆想地推断出“灾害”饿死“三千多万人”,无限夸大饿死人的“细节”,将“灾害”完全视为“人祸”,有意忽视客观的“天灾”。他们把党和新中国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左”的错误的延续和叠加。“纲要”课专题教学应进行辩证分析,首先承认共产党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够,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应该看到取得的一些成绩,更要让学生清楚“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发生的国际背景、国内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客观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他们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依据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类型的私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就说改革开放是向“以英美为师”的“近代主流文明”的回归,是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改弦易辙。“纲要”课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历史虚无主义的推理逻辑:将“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道路”三个概念混为一谈。他们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私有制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无视中国的私有制经济仅仅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仅凭私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就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历史虚无主义有意将改革开放的成就“过滤”掉,却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内生化以否定改革开放,把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诚信缺失、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的产生统统归咎于改革开放。“纲要”课教学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的辩证性,即发展进步与历史代价的辩证统一,不能无视历史进步而夸大历史代价。
(三)“纲要”课专题教学:围绕“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设置专题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他们极力美化国民党,说“国民党抗战功劳最大,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队的战斗规模和伤亡代价比共产党大,歼敌数量比共产党多,因此,国民党的功劳比共产党大。“纲要”课教学应该注重史论结合,从抗日战争全局进行归纳分析,科学看待国共两党的功劳。在局部抗战的六年,国民党对日妥协,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共产党站在东北抗日第一线,紧紧依靠群众,领导东北的抗日武装,进行极为艰苦的斗争。在全面抗战的八年,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随着战事的发展而变化。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改变了对华政策,集中力量重点打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等抗日力量,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大溃败,丧失了大片国土,撤退到西南大后方,整体上未能展开战略反攻,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持续一年多局部反攻之后转为全面大反攻。经过客观分析,学生就能明白,国民党只是在时间较短的战略防御阶段起过主导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迅速下降,共产党的主导作用则是长期的,其作用是不断上升的,因此,共产党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历史虚无主义全面否定毛泽东。他们深知“毁灭国家的领袖,就可以毁灭一个国家”,因而,罔顾历史事实一再“非毛”、“反毛”,谩骂、诋毁、丑化甚至妖魔化毛泽东,说毛泽东专制、独裁,“毛别说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暴君独裁者”[2]。历史虚无主义论者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党建等政治活动领域到稿费、饮食起居、男女关系等私人生活领域发难攻击,全面否定毛泽东一生的思想言行。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片面取材甚至伪造、滥用史料曲解历史人物,以抽象的人性论取代阶级性和社会性,根据主观需要评价历史人物。针对此现象,“纲要”课教学可以设置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专题,坚持求真与致用、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原则,将历史人物定位在具体的历史坐标中,让大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方法论。
三、“纲要”课专题教学设置原则:坚持三个结合
专题教学是“纲要”课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有效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重要形式。“纲要”课专题教学设置应该坚持三个结合,即历史性与政治性、生动性与思想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
(一)历史性与政治性的辩证统一
“纲要”课既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具有历史性,又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纲要”课教学必须处理好历史性与政治性的关系,从历史性入手,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即让大学生掌握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例如,在展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功还是有罪?”专题教学时,针对引起学生思想混乱和困惑的观点,如“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教师要史论结合,运用丰富可靠的史料和数据,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进行辩证分析。从主观动机上看,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绝不是要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而是要将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压迫中国;从客观效果上看,帝国主义在实现自身卑鄙利益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前提。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看,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促使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前提,但他们又有意保留了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使中国步入半封建的畸型发展道路,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
(二)生动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纲要”课专题教学,首先要掌握大量可靠的历史资料、具体的统计数字、生动的图片影像等,才能使历史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使历史变得更“可爱”。但,也不是资料越多越好,如果选取了跳跃式的、无关紧要的历史资料,则会适得其反,学生可能会被它们迷惑,误将历史的偶然当作历史的必然。“纲要”课专题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更要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中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应该选取具有历史意义的资料,即能揭示历史规律的资料。例如,在展开“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共产党or国民党?”专题教学时,教师要搜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的战争情况、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日的战争情况,国民党和共产党在14年抗日战争的每个阶段所起的作用、抗战态度等方面的资料,辩证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既不抹杀国民党的作用,更要看到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要揭示客观的历史规律,就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离不开人的思想。“客观的事情只有把握于主观才能显示出它的历史规律。”[3]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纲要”课专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复杂多样的客观历史把握在主观中,要敢于批判错误观点,要勇于坚持正确结论,要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只有让思想伴随“纲要”课专题教学,才能使大学生获得洞穿历史本质的思想力量,从而有效抵制、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蛊惑人心的言论。
(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历史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历史是现实的凝固,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透过现实的视界,历史才能彰显出独特的意义。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把握未来。在“纲要”课专题教学中,不仅要以历史为经,走进历史,更要以现实为纬,走出历史,凸现穿越中国历史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合历史性与合现实性的统一。“纲要”课专题教学要凸现这条道路,必须将重大历史事件置于17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性任务为视角,分析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和位置,追问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走向何处”,启发学生探寻国家、民族前行的力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使其自觉将历史与现实加以会通,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例如,在展开“‘告别革命’:中国将走向何处?”专题教学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历史层面,而要走向现实,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深刻认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实现从历史向现实的跨越。例如,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在开展“‘告别革命’:中国将走向何处?”专题教学后,组织学生参观北伐战争纪念馆,并进行征文比赛,学生非常踊跃地参加,从学生的参观心得中可以看出他们由衷地敬仰孙中山先生、由衷地认同反帝反封建革命战争的历史必然性。相信他们不再会被历史虚无主义“告别革命”的言论所迷惑。
[1]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4.
[2]王向清,袁腾飞.“非毛化”言论的逻辑错误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2013(10):13-20.
[3]宋进.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75-78.
Discussion on Special Topics Teaching of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erspectives of Dissolv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BAI Cui-hong
(Departmen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The fallacious discourse related to historical nihilism has exerted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fulfillmen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procedures of the course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t may further cause doubts and hesita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theory, system and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course shall adopt special topics teaching approach, designing topics concerning the three theme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apply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establish correct view of history . The special topics teaching lessons shall be carried out by integrating the historical and the political, the concrete and theoretical, and the historical and present.
the Outline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special topics teaching; historical nihilism
G642
A
1007-5348(2017)02-0066-05
(责任编辑:廖筱萍)
2016-09-12
2013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校学生的实际分析”(GD13XMK01) ;2014年韶关学院第十五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SYJY20141553)
白翠红(1976-),女,山西运城人,广东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