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探析
2017-04-13尚春燕
尚春燕
(山东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探析
尚春燕
(山东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青年必须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大学生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面对当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冲击,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同时,还要不断适应新媒体环境,创新现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和传播手段,更好地建设和谐校园,进而引领和推动整个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媒体;传统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和谐校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媒体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高校校园文化在这种全新的媒体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扬,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时代机遇,规避不利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传统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路径,让传统文化成为主流的校园文化之一,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和传播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和谐校园,进而推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挑战: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和“把关人”的转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播造成极大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形态和模式发生变化,导致传统文化无法再像传统媒介时代那样建立单一的、大众普遍接受的传播模式。只有对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路径进行重新分析,才能找到应对时代挑战的方法。
1.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传播和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相冲突
新的传播技术的大发展使得随时随地的移动式信息接收成为可能,人们进入移动阅读时代,为了适应这种阅读方式的变化,各种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开始盛行。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的流行,大量信息开始泛滥,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变化,新媒体时代由深度阅读进入浅度阅读模式,这对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逻辑性、联想性和想象性的深度阅读模式形成冲击。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正在改变着社会文化,并逐渐形成文化的新形态,部分不适合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传统文化内容正在消失。
2.新媒体时代话语权向个体转移,“把关人”制度的弱化不利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播
由于网络准入的门槛降低,话语权不再只掌握在少数传统媒体手中。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人人都是传播者。这固然带来更大的言论自由空间,但同时,对新媒体管理难度也在加大,信息管制难免存在漏洞。网络中不乏大量虚假、伪造的信息,人们必须在海量信息中耗费大量精力去判别和拣选所需要的真实内容。
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属于高语境的文化传播类型。新媒体这种开放式的网络传播平台尚未形成严格的“把关人”制度,这必然会使新媒体信息真假难辨,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新媒体传播中容易遭到破坏。
(二)机遇:新媒体时代构建新的传播场域、方式,对传统文化起到“寓教于乐”的传播效果
互联网作为革命性力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表达话语权的进步。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里,人们发现,借助大流量开放式的新媒体社交传播平台,传播主体所具有的各种闲置资源被重新发现并利用,这种人人参与式的信息传播共同体构成新的传播场域。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及时运用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激活以个人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场域[1]。
全民娱乐化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微信、微博、手机游戏等正是迎合了这一时代属性。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新媒体传播平台,可以实现寓教于乐式的传播效果。例如,微信开发的“摇一摇红包”功能,在春节联欢晚会中首次使用便达到难以计数的点击量,并迅速在各类节目中得到复制。这种线上与线下、传统节日和社交媒体互动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经过新的技术手段的包装,符合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娱乐心理,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被赋予了时代特征。
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传承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洗礼,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在无数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显示出巨大的社会能量。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内在要求。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例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充分显示出传统道德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力,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二)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在新媒体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传播呈现出多向性、非线性、个性化与互动性等新的形式特征。新媒体的使用人群多为“80后”“ 90后”。这些年轻人是在电视、电脑与手机陪伴下成长起的“电子一代”,亦或是“读图一代”[2]。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年轻人,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
时至今日,社会迈进新媒体时代,各种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媒体“泛娱乐化”的发展导致校园里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对西方节日文化的热衷等现象,使得传统文化逐渐淡出大学生视野,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和迷茫。
中国社会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最重要的就是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功能、美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对于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全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播乃至提高整个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
(一)打造通俗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接受度不高的一个普遍原因是,传统文化大多都是经过几千年沉淀的经史子集,例如儒家学说、四大名著,对于现代人来说比较晦涩难懂。但是传统文化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应随着时代的变迁,满足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应该有新的传播方式与之相适应。
近几年来火遍全国的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栏目,就是用全新方式弘扬传统文化电视栏目的典范。纵观这些节目成功的要素,都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以大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和电视观众进行广泛互动,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这些电视栏目使得传统文化逐渐深入人心,这对于净化社会空气、推动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应该大力推动这些节目在校园的播放,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新媒体平台等形式进行推广,使之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广泛影响。
(二)高校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
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离不开一定的宣传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校需要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新型的文化传播手段,利用微博和微信等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激发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形成校园主流文化。
1.高校要积极利用官方新媒体平台,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新鲜元素,举办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在中国传统节日即将到来的时候,选取传统节日的某些元素作为主题,例如春节团圆饭、七夕话题调查,进行征文和影像类比赛,将优秀作品放在校园网络上进行评选。以这种娱乐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传播能力。学生在进行文化的传播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掌握全面的文化传播技巧,从而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到本民族传统节日相比西洋节日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高校还可以有效利用学生自媒体平台,号召他们策划、组织种类繁多的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例如成语大赛、汉字拼写大赛、汉服活动展示、软笔书法大赛等,并通过自发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这样一来,传统文化便不再是过去板着面孔说教的形式,而是变得更加接地气了:每个人都可以融入进去,享受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时,需要加强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建设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提升。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更加多元化,这个过程更加需要重视主流思想的传播,重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应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业考核的重要指标进行管理,将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传统文化的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并且规定学生需要在学校的引导下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学习,修满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同时,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传统优秀文化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思想,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开展相关的课堂讨论和主题活动,实现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创新。
四、结束语
现代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学校既要认识到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要认识到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应充分发挥和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丰富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形式,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建设者,让传统文化成为主流的校园文化之一,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和传播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和谐校园,推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丘志玲.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7(1):89.
[2]崔文君,宋雁超.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大舞台,2015(8):232.
本文系山东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资助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YA2017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1
A
2095-7416(2017)05-0092-03
2017-09-06
尚春燕 (1977-),女,山东龙口人,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