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文化力的体现及其教育功能

2017-04-13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念大学文化

徐 陶

(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大学文化力的体现及其教育功能

徐 陶

(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办学历史、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人才培养、人文氛围、校园环境、地理位置、师生行为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而大学文化力是大学文化对于校内成员以及社会甚至政府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力和影响力。大学文化力具有历史积淀性、时代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并且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这四个层次产生影响力。大学文化力应该从真理之追求、全面人格之养成、现代公民之培养三个维度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从我国的当下语境和现实条件出发,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提升大学文化力。

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力;文化育人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文化区别于文明的地方在于文明偏向于一种静态的存在形式,而文化偏向于一种动态的存在形式,荷兰学者皮尔森指出,“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1]。同时,文化本身就带有一种教化的作用,是对于本文化之中的成员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文化和教育先天就有一种内在联系,这种教化力和影响力就是我们所称的文化力。大学作为教育的核心机构,理应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用先进文化力教化青年和影响社会的神圣使命。

一、大学文化力的特点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而狭义的文化则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国家之内在精神,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和科技,而且也越来越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上。大学是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单位,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文化的重镇,从某种意义上,大学文化可以看做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大学文化是大学的办学历史、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校园建筑、地理环境、师生行为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而大学文化力是大学文化对于校内成员以及社会成员甚至政府的教化力量,这种教化力量是以影响力、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等方式内化于被教化对象的,其影响虽不显见,但却深入而长久。大学文化力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积淀性。文化来自一个民族的历史基因,它需要积淀和培育。同样,大学文化和大学文化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数代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承,在这种传承之中,把一些最有影响的、最优秀的文化成果积淀下来,并形成自身的精神气派。成立于1167年的英国牛津大学,是英语世界最早成立的大学,在近800年的历史中,牛津大学培养了6位英国国王、26位英国首相、多位外国政府首脑、近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等。正是由于这样悠久的历史积淀,牛津大学成为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顶尖声誉和巨大影响力的知名学府。从世界著名大学排名前十的大学来看,其建校历史全部在百年以上,在人才培养、探索办学理念、发挥社会贡献、改革教育制度方面不断累积成果,最终形成了一流的大学,并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2]这说明了要发挥大学文化力对个体或者社会的影响,需要一个长期而不断累积的过程,急功近利反而容易导致“欲速而不达”。

第二,时代性。世界著名大学的文化力的形成总是跟随着时代的脉动,或是引领时代的走向。从大学的产生来说,欧洲城市产生的各种行会组织为大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早的大学机构就是学生行会与教师行会。中世纪的大学文化则以教会的经院哲学为主导,适应于当时的宗教组织和宗教氛围。1806年普法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意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一所新型大学即洪堡大学,洪堡大学缔造了灿烂的德意志文明,并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在中国,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清政府为了增强国力,设置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北京大学自诞生以来,就担负起拯救中国于危难之中的神圣使命,而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更是具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意蕴,从而具有独特的大学文化和影响力。在当今,大学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和历史处境,大学必须紧随时代的脉动,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之下承担起特定的使命,最终推动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这是大学文化力的时代性。

第三,独特性。大学文化虽然具有共性,但是各个大学也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性。例如在建校理念方面,北大形成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大学文化特质,而清华大学则形成了“实业强国”的大学文化特质,剑桥大学的校训是“剑桥——求职求知的理想之地”,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校训则是“努力地学,尽情地玩”。耶鲁大学的大学理念则是永远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和崇尚独立人格,被称为“耶鲁精神”。由于在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地理位置、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校园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个大学都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质,发挥着不同的文化力。大学文化力的提升不需要“千校一面”而是需要“百花齐放”,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学科建制,忽视了自有的特色,反而不能最好地发挥文化力的作用。

二、大学文化力的四个层次

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同样,大学文化力也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大学的精神文化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精神或大学理念,它在大学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在西方大学发展史上,中世纪的大学理念是博雅教育,而英国学者纽曼最早提出“大学理念”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四个目标:大学应该提倡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大学要培养绅士、大学要培养具有哲学习性的人、科学与宗教和平共处[3]。作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洪堡大学的大学理念则是:大学应该保持相对独立和自由;大学应该以科研为重,追求纯粹的知识;大学应该培养“完人”,这种人“想象力生机勃发、精神深邃、意志坚强、整个言行一致”[4]。洪堡大学标志着大学从教学型大学向科研型大学的转变,并且确定了大学以学术研究为基本目标的大学理念。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其《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出了大学的理念应该是:大学以求真为核心,“大学是一切形式上无条件地求真的地方”[5];大学应该保持独立和学术自由原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统一。他把大学的职能归结为三条:科研、传授学问和教育、文化。现代学者斯特劳斯提出了自由教育的大学理念,认为自由教育是在文化中进行的教育或者朝向文化的教育,自由教育的最终产品是有文化的人,或者说文化是教育实施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而自由教育与现代民主相辅相成。创办于1848年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则提出大学应该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在西方大学发展史上,虽然各个阶段的典型大学理念不尽相同,但是综合起来,以下几点构成了大学理念的核心要素:追求知识和真理、教育和陶冶学生、为社会服务,这三大要素已经被具体化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正如北大在建校时,蔡元培也是把“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6]作为北大的宗旨,也正是适应了现代大学的精神理念,从而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第二,大学的制度文化力。大学的精神文化力必须具体化为一定的制度才能发挥作用。大学的制度文化既指宏观层面的国家高等教育制度,也指微观层面的学校内部的教育制度、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宏观方面,西方大学制度文化有以下一些代表,例如中央统一管理的法国大学的教育制度,“二战”之后才开始赋予更多的学校自主权。英国大学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政府则进行资金支持和引导。德国大学在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上采取“文化联邦主义”,而美国大学则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在学校内部的制度文化方面,各个大学也在探索符合自己条件的制度模式,例如北大成立初期蔡元培确定了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模式,确立了大学的评议会、各科目的教授会,形成“教授治校”的制度。牛津大学的学校自治和学院制是其传统,还创立了导师制,进入大学的每一位学生包括本科生都会指派一名导师对其进行指导。哈佛大学实行校友会选举校长的制度,并创立了选修课制度,推行通识教育,营造宽松而浓厚的学术氛围。耶鲁大学始终坚持人文主义的精神,历史、经济、政治、哲学等是最受重视的学科。普林斯顿大学的考试实行诚信制度,无人监考。而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制度也独具特色,每天下午会邀请不同学科的学者在校内咖啡馆共进下午茶,以交流思想。虽然各个大学的制度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大学的基本理念,以探索更先进和更符合自身条件的制度模式,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文化。目前,国内正在广泛进行的大学制度改革,正是为了建立更好的内部管理体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制度文化力的作用。

第三,大学的物质文化力。大学文化除了较为抽象的精神文化和较为具体的制度文化,也有更加具体和实在的物质体现,包括可以量化的人才培养成果、科研成果、地理位置、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教学设备等等,这是大学文化的显性表现。例如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樱花园、中南大学所依托的岳麓山等等,都是国内名校的校园风景。又如清华大学的红砖建筑、耶鲁大学钟楼和高塔、牛津大学的宫殿式校舍都是校园文化的部分体现。大学校园内的雕像、宣传栏、图书馆、大礼堂,甚至在大学校园内出没的青年学子本身,亦是大学文化的一道道风景线。

第四,大学的行为文化力。大学行为文化是指大学师生的科研活动、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对外交流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物质文化都是大学文化的显性表现,但是行为文化更加动态,因此具有很好的文化影响力。在一所良好的大学中,大学教师对学生应该诲人不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学生应该尊师重教,勤学好问,而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友爱,团结互助。在校园内开展的各种学术讲座和文化活动是大学特有的文化特色,特别是大师讲座,形成了重学术重思想的人文氛围。而学生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支教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发明活动、创业活动,既展现了青年一代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又提升了学生交际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对社会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三、大学文化力的教育功能和目标

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力的教育功能,即提倡“文化育人”,这既符合了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又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以文化天下”的教化观。文化的积淀是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文化的传授和陶冶是实施教育的根本途径,而文化的发展和开拓需要由教育来实现。一般来说,大学文化力的教育功能和目标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文化力的教育功能和目标,最重要的是“真理之追求”。大学文化力的教育功能最基本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中世纪西方大学建立初期,大学的理念就是追求普遍性的知识,洪堡大学更是以科学研究为大学的首要宗旨。雅斯贝尔斯也提出:“大学旨在献身于科学与学术的追求。教学与研究则旨在促进思想文化,并追求真理。”[7]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知识不完全等于技能,技能是为了满足某一实践目的而掌握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实用的目标。而知识本身就具有意义,它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所获得的对于世界的认识。知识虽然能够对社会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有时科学家脱离功利目标,而在纯理论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却反而会对社会有着更大的贡献,例如原子能的理论研究对于核能源开发的贡献,理论数学和逻辑学对于计算机发明的贡献。其次,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追求不同,追求真理并非满足于获得既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对于知识的渴求,即培养探索的、求真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传承和发展文化。再次,知识和人文精神并非是分离的,对于知识的追求本身就蕴含着求真的人文精神,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术态度又蕴含着独立与自由的人文精神。因此,大学文化力的教育功能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不仅仅是单纯的获得实用技能,而且也要养成追求知识的探索精神,并且培养独立、求真、反思、批判的人文精神。如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比较忽视这点,因此导致学生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获取,而淡漠了好奇和求知的内在科学精神,这影响到中国大学教育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态度的塑造和提升。

第二,大学文化力的教育功能和目标也要注重“全面人格之养成”。大学教育不是要灌输给学生以知识,或者把学生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而是要启迪学生的心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全面人格和学识的人。美国教育学家哈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之为人的改善”[8],最充分地发挥人的理性、道德和精神能力。因此,应该通过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审美品味,形成个人的道德反思能力,养成健全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习得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光具有知识或技能的人并非完人,还需要养成诚信、良知、宽容等美德,富有创造力的思维品质,理性而清晰的思维习惯,独立与自由之精神,热爱生活追求上进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品质的养成更不能依靠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或者洗脑教育,而只能依靠于校园文化的感染和潜移默化,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渗入学生的心灵。知识的获取和全面人格的养成不可偏废。当然,这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大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环境,有必要率先树立一种“整体育人”的立场,而非简单地把学生塑造为适应某一社会功能的工具,从而造成人的“异化”。

第三,现代公民之培养。大学文化力要引导学生养成现代公民的意识,首先是要担负起对于社会和时代所赋予的责任。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的办学理念主要是认为大学应该向公众开放,主张高等学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理念在美国影响深远。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并发布了《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指出“新世纪来临之际,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需求和多样性,人们更加认识到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没有足够的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保证真正巨大和可持续的发展”[9]。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大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大学的这种服务社会的宗旨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这种服务意识是基于公共价值而非私利的。其次,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由精神、批判意识和政治责任的“社会公民”,以促进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良好而和谐发展。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在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进步,从长远的角度而言,这也符合每个人的个体利益。

四、提升大学文化力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大学之大,在于文化之大,大学文化以及大学文化力是一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意蕴和风骨。在当今社会,大学文化力不仅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且也是大学发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重要保障。从我国的当下语境和现实条件出发,我们应该从以下主要三个方面来提升大学文化力。

第一,在大学的精神文化力方面,注重大学理念,把学术研究、教书育人和社会服务统一起来,整体推进。没有学术研究,大学就丧失了基本的大学理念,自由之学术是大学的灵魂,不管社会再纷繁多变,大学始终守护和传承着人类的知识与文明。片面追求大学的功利用途只能使大学变得急功近利,失去了最基本的发展动力。而教书育人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没有教书育人就无法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也无法真正地传承文化。一些大学片面追求学术科研和社会服务,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素质的全面下降,大学文化的最大载体——学生的心灵变得萎缩,大学文化从而失去了活力。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经济、政治、文化等已经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大学的发展从来也绝不能脱离于社会的现实环境,只有融入社会发展洪流,大学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在国外,“无围墙的大学”理念已经成为共识,大学文化的发展从社会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滋养。由此,要进行整体推进,而不能片面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第二,在大学的制度文化力和物质文化力方面,注重历史积淀,抓住时代契机,结合自身特点,形成自身气派。大学文化力的培育要有意识地挖掘并保护本校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顺应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结合自身所具有的实际条件,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和文化力。一方面,在当代社会,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国的大学理应担当起这一重任,为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另一方面,大学文化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而要注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进行积累和沉淀。另外,一方面我们需要汲取先进的大学理念、教育制度和办学经验;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盲目照搬、机械模仿,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和现有资源,建立起符合本校特色的管理体制,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环境,否则就会出现“千校一面”的境况。

第三,在大学的行为文化力方面,以人为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周易》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0],天文即是日月星辰,泛指自然科学,而人文则是人伦秩序、礼仪规范,泛指道德与生活理念。天文与人文结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首先,文化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知识与道德的统一,追求知识本身就具有求真的人文意蕴,而利用知识也要服从于提升人类整体福利这一更大的人文关怀。当前一些高校片面注重自然科学和应用性的社会科学,而忽视了陶冶人心灵和提升人精神世界的人文科学,因此使得知识变为了工具。因此,大学教育不能光重视技能学习,而也要重视人文素养的教育和熏陶,例如开设人文通识课程,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和社团活动。其次,文化要以人为本,文化是心灵深处的陶冶和习得,文化的传承需要以被教化者之心灵的自觉改变为基础。这就需要改变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而采取交流式、引导式的授课方式,展现老师的学术精神和风貌,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灵的熏陶。再次,要把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服务社会相统一,脱离于社会的自我心灵只能变得空洞和迷茫,而脱离于心灵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目标只能变得机械和强制,沟通社会和心灵的中介就是文化的教育,使人自觉培养起对于社会的服务意识,并在这种服务意识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这就需要大学通过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培育起学生的服务意识。综上所述,这就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文化育人”的根本旨归。

[1] 冯·皮尔森.文化战略[M].刘利圭,苏晓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8.

[2] 李山,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30.

[3] 张岂之,谢阳举.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评析[M].高等教育研究,2003(7):3-4.

[4] 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8.

[5] DEUTSCH K W.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M]. Boston: Beacon Press,1959:62.

[6]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4

[7] FLEXNER A.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40.

[8] RICH J M.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Inc .Belmont, 1972:19.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草案)[EB/OL].(2004-09-01)[2017-02-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36/200409/712.html.

[10] 郭彧.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7.

[责任编辑 许婴]

The Embodiment and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al Force

XU Tao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University culture contains factors like the university history, educational ideal, educational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humanistic atmosphere,campus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for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is the imperceptible enlighten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upon school members as well as members of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for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temporal spirit and uniqueness; and has an effect at the following four levels: spiritu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 The for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should play a cultural educational func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pursuit of truth, cultivation of humanity,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izen.

university culture; the for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cultural education

2016-12-25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JG2014b008)

徐陶(1979-),男,四川乐山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哲学方面的研究。E-mail:xutao5656@sina.com

G640

A

1004-2237(2017)01-0109-06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1.018

猜你喜欢

理念大学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