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阅读教学“三问”

2017-04-13彭乃明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森林王国国王课文

彭乃明

《失踪的森林王国》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篇幅很长。如何实现长文短教呢?这是执教者面临的首要问题,课文的重组首当其冲,但这涉及教学目标的确定。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笔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两节“同课异构”课例进行了反思,意在阐明在“语用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三个问题。

一、写什么?——语文的人文性

1.镜头一:“美丽富饶”。

执教者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幅幅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图景:绿草茵茵、百花盛开、鸟鸣鼠跳、蜂飞蝶舞……这其间不乏“小猴子、梅花鹿、兔子、鸟儿、百姓”等动态描写穿插当中。学生“走进森林”,他们被这里的水,这里的人,这里的景所陶醉,真是世外桃源、人间天堂。

2.镜头二:“特别法令”。

执教者抛出第一个问题:“森林王国为什么会美丽富饶?”老国王颁布特别法令:“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王子踩坏树苗,与庶民同罪。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新国王下达命令:“把树木全砍掉,建造新型王国。”不同的法令,不同的王国,一个是“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一个是“烟囱林立”的工厂王国,孰优孰劣,各有评判。

3.镜头三:“无影无踪”。

执教者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荒无人烟的乡村颓废场景:黑烟滚滚、洪水肆虐、土地干裂、蝗虫成灾……这其间充斥着“雨妖、热魔、沙鬼、风怪”的狰狞面目,个个手舞足蹈,步步咄咄逼人,向原本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进攻,埋没了高楼大厦,摧毁了整座城市,百姓四处逃荒。学生被这里的山,这里的热,这里的风,这里的沙所折磨,真是惨不忍睹、人间地狱!

二、怎么写?——语文的工具性

1.镜头一:“美得心醉”。

A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出的画面,只是让学生看到了一张张图片,初步感受到森林王国很美。可当他们刚有“美”的意识时,教师却把话锋一转切到“镜头三”,让学生们无所适从。

B教师则在此基础上,播放了优美的音乐,配上了自己的导语,带着学生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森林,来到了幸福美好的王国,羡慕之心油然而生,享受之情随之高涨。学生们目不转睛,微笑满满,沉浸在美景中:那青葱的山,翠绿的树,清澈的水,可爱的动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忍不住要说一说自己想象中的美,忍不住要读一读课文中句子的美,从而理解这样的森林王国就是“美丽富饶”,这样的美好生活就是“安居乐业”。

2.镜头二:“劝得心溃”。

A教师“极尽所能”,挖掘种种可能“怎么说(写)”,师生分别扮演新国王和大臣们,极致夸张地进行对话,国王想砍树办厂,大臣们却极力劝阻。新国王够凶狠的,大臣们够尽职的,他们互不相让,各执己见。接着,教师让学生写出了想对新国王说的话,并上台展示交流。

B教师则有意压缩此环节,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也没有让他们“写话”。只是紧扣课文语言,通过说想法,读句子,强化角色,体会大臣们“极力劝阻”的良苦用心;但是新国王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确切地说,此镜头仅起到过渡作用,却让课文条理更清楚,故事情节更紧凑。

3.镜头三:“惨得心碎”。

A教师通过默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全班交流心得,让学生道出一个个“可怕”,感受这里很惨。

B教师则在此基础上,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适时出现“雨妖、热魔、沙鬼、风怪”说的话语,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它们“手舞足蹈”“逞逞威风”的语气和语调,并把话组合成一段,分角色、有深度地读出它们就是“妖魔鬼怪”。那图、那文、那景、那情,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接二连三、萎靡不振、铺天盖地、天昏地暗”等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用上几个词语说一说“失踪的森林王国”的“惨”,并紧扣文中句子反复读一读“失踪的森林王国”的“惨”。

三、为什么?——语文的语用性

1.课文重组。

A教师先“镜头一”,后“镜头三”,再回到“镜头二”。这时,教师抛出了“把我想对新国王说的话写下来。”学生们思忖了半天,写出来的话却是“我想对新国王说,现在后悔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诸如此类话语,无疑给教师传递了一个反面的信息,学生说这话时,是站在“森林王国失踪后”,整个故事的结果来说的。而执教者的意图却是新国王上任时,大臣们的“极力劝阻”。可见,学生们彻底懵了。

B教师则先“镜头一”,后“镜头二”,再接着“镜头三”,即课文行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决定了教学必须按事情发展顺序来进行,权且当作“过渡段”来使用,通过教师导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用,既压缩行文,又提高效益,且发展语言,可谓“一箭多雕”。

2.目标确定。

A教师重点放在“镜头二”,迎合了课后思考题一:默读课文,想一想森林王国为什么失踪了。所以略化了“镜头一”和“镜头三”,以讲为主,道出了一个个事实,这就走进了“理解内容”的死胡同,没有了“言语表达”的自由性,也就缺失了语文教学最珍贵的“以读代讲”策略。

B教师重点放在“镜头三”,迎合了课后思考题二:从课文中找一找下面的成语,说说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通过“镜头一”进行了极致渲染,让学生感受森林王国的“美丽富饶”,导出“特别法令”,明白“森林就是我们的保护神。”所以,大臣们“极力劝阻”,新国王却“置若罔闻”,最终导致了“森林王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关于森林王国失踪时,妖魔鬼怪的种种“狰狞面目”,也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了,学生不但有图看,而且有话说,同时有书读,入情入境地读,读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读出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读出语言文字的运用。

3.策略运用。

A教师直接出示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几张图片代替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美丽富饶”的“美文”,匆匆奔向第8至14自然段,并以极其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妖魔鬼怪”的所作所为。然后话锋一转,定格在“特别法令”,探究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于是就出现了前文所述的“极尽所能”。殊不知,定位“失踪的原因”,只是停留在内容的条分缕析。

B教师则先出示课题的后面部分,即“森林王国”,意为“美丽的森林王国”,欲抑先扬,彰显其美。然后由于新国王的“置若罔闻”,大臣们“劝得心溃”,直至最后森林王国“无影无踪”,百姓们“惨得心碎”。这时,教师才在“森林王国”前面加上“失踪的”三个字,即为完整的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并指导书写“踪”字。此举,要的就是凭借“失踪后”的“惨状”,通过语言细敲慢打得以呈现全文整体运思与考量。于是,把妖魔鬼怪的话组合在一起,借助形象的画面,传神的配音,引导学生把“话语”读活,传达出森林王国“失踪后”人们内心的声音,既明白了课后思考题一,又理解了课后思考题二,内化积累又外化运用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总之,实现“语用教学”的最大增值——语言文字的运用,就好比左手是理解,右手是表达,中间的躯体是运用,一切都在动态中滚动发展,才达成了“言意相融”“言意相生”和“言意兼得”;回答了语文教学“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提升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和“语用性”。

猜你喜欢

森林王国国王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贪吃的国王
好玩儿的国王
背课文的小偷
森林王国一日游
当当吃国王饼
国王的死敌
背课文
寻找草木丛
不一样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