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体特点指导语用实践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践与感悟
2017-04-13卢建生
卢建生
古诗词的教学应关注“诗词”的文体特点,摒弃“释题、解字、译文、悟情、齐诵”的常态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语用”实践中,理解词意、感悟词境、体味情意。现以《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在“语用”教学实践中的所思所得。
一、在“读”中感受词的音韵美
词,有着独特的语言形式。词中的句子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加之倚声填词,合辙押韵,形成一种节奏韵律之美,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正音,在读中理解诗词的含义,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诵读的:
师:古典诗词的学习离不开“读”,这首词大家课前都已读过了,字音都读准了吗?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倾听。(学生读得很流利)
师:在自读过程中,你发现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翁媪的“媪”读ǎo,莲蓬的“蓬”本来读轻音,在这首词中因为押韵读péng。
生:卧剥的“剥”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读bō,在这应读bāo,指的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
师:请你把这几个词语领读两遍。(学生读)
师:词虽然句子长短不一,但读起来要和古诗一样,都要抑扬顿挫,读出节奏感,谁来读读?(学生读词并相互评价)
师:茅檐、小溪、青草,还有其乐融融的五口之家,这些司空见惯的田园之景,在辛弃疾的笔下,竟是如此的清新优美,如此的幸福甜蜜。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词,读出词的画面美、意境美。(指名读,让学生评价)
师:推荐一个班级好声音读读。(某生读得声情并茂,别的学生鼓掌)
师:能背诵吗?我们看着这幅村居图,一起深情吟诵这首词,好不好?(学生齐诵)
师:词在宋代就是流行歌曲,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吟唱。遗憾的是清平乐的曲谱已失传了,我们就用四年级学过的“水调歌头”的曲调来唱唱这首词,好不好?(学生配乐吟唱,兴趣盎然)
音韵美是词的独特魅力之一。在教学中,突出诗词传统教学主线——诵读,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朗读要求读出意境,并将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及经验,迁移至词的学习中来。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同伴评价中,在配乐吟唱中,品味词独有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
二、在“说”中想象词的画面美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为数不多的词风清丽、内容淳朴的作品之一。作者将茅屋、小溪、青草,翁媪、三个儿子这些景象人物巧妙地融合在仅有46个字的词作中,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生活画卷。教学中可抓住“词之画面美”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言语表达训练:
师:《清平乐·村居》,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我们先追随辛弃疾到江西上饶地区的一个小山村,瞧,这就是作者看到的村居风景。(出示文中插图)请大家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并说说,这幅村居图描绘了哪些场景?
生:我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前有一块豆田,田里有一个男子正在锄草。近处有一个茅草屋,草屋四周有一些竹子和树,屋前有两个老人正在谈话,还有一个孩子正在编织鸡笼。最近处有一个小孩正趴在小溪边剥莲蓬吃。
生:我按方位顺序观察,这幅村居图的中间有一个茅草屋,屋子后面有一排篱笆,还长了许多竹子,屋前有一个老爷爷和老奶奶正在聊天,还有一个孩子正在编织鸡笼。茅屋旁边有一块豆田,有一个男子正在锄草。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屋前缓缓地流过,一个可爱的小孩子正趴在小溪边剥莲蓬吃。
师:这么恬静、这么美好的村居画面,在辛弃疾的笔下浓缩成了一首清新自然、简洁明快的田园词。(词文和插图同时出示)这首词写于千年之前,当中有些词语跟现在的说法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哪些词语?
生:“翁媪”分别指老年男子和老年女子,在词中指一对老年夫妇。
生:“相媚好”是说彼此之间很亲热,在文中指他们在亲热地聊着天。
生:“无赖”和现在的说法也不一样,文中是说小儿子活泼可爱。
师:这首词朴实易懂,大家同桌之间议议看,这首词的每句话都写了什么?(生能说出词句的大意,但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话理解有困难)
师:如何把“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意思说通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在创作词的时候,为了根据曲调填词、押韵,词经常使用倒装的手法。大家试着调整一下句子和词语的顺序,用“谁,在干什么”的句式来试试。(学生很顺利地说出句意)
师:人们都说“词中有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边读边想,你们按顺序分别看到了哪些画面?为每个画面取个好听的名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1:我们小组找到了五个画面:村居美景、翁媪醉聊、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剥莲。
生2:我们小组找到了四个画面:村居风光好、翁媪相媚好、两儿忙农活、小儿剥莲蓬。(小组代表纷纷将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同学分享)
引导学生观察词的原型——“村居图”,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为理解词意作好铺垫。同时,由画及文,降低了学生学词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词的内在兴趣。
三、在“写”中体悟词的意境美
学习这首词,如果拘于理解词意句意,是很难进入诗词所描绘的画境,感受其中美妙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入情入境,一定要先让他们眼中有画,心中有画,才能达到言中有画,言中有境。
这首词对三个儿子的描写充满了乡村生活气息,笔者设计如下“语用”练习:
师:刚才大家通过阅读、想象,描绘了几幅村居生活画面,你能选择其中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吗?(学生自主写作)
师:谁来说说自己所写的画面?
生1:我写的是“大儿锄豆”的画面。烈日当空,大儿子头戴斗笠,正在溪边的豆田里锄草,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他一边擦着汗,一边想:为什么只有我在劳动,他们都在玩呢?(同学们一阵哄笑)
生2:我有不同意见。从文中和图中可以看出,他的爸爸妈妈已满头白发,弟弟年纪又小。他应该这样想:爸妈年纪都大了,都干不动活了,我是家中的长子,要多出些力,种好田,多卖些粮食,才能养活全家,才能让爸妈多享些清福。(一阵掌声)
师:刚才第一位同学,能就大儿子劳动的环境、形态和心理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很好。但想象更要联系上下文,这样所写的内容才更加合情合理。
生1:我写的是“小儿剥莲”。小儿子身穿红色小马夹,头扎两根羊角辫,正趴在小溪边剥着莲蓬吃。
生2:我有补充。我觉得他的嘴不会闲着,他嘴里边吃着,还边哼着小曲。他的双腿也在空中自由摆动着,可爱极了。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想象力非常丰富!“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话中,哪个字最突出小儿的“无赖”?
生:卧。
师:大家想想,小儿还会怎么卧?
生1:他一会儿趴着剥,一会儿可能还会仰面朝上剥。
生2:他趴累了,还会在草地上打几个滚儿。
师:真是个“无赖”的小儿,谁能读出他的无赖?(学生读)
古诗词言简意丰、含蓄凝练。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词文,领会词意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村居画面,这样的语用训练,既实又活,它巧妙地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学生的学力被充分挖掘,参与的热情也被充分激发,这时从学生心田里涌动出来的文字,是对村居生活的自我解构,也是对诗词意境的真切感悟。
语用,让学生咀嚼出诗词语言的无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