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考古学视野下的岩画研究

2017-04-13杨亚旭陈晓萱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岩画考古学考古

杨亚旭,陈晓萱

一、公众考古与岩画研究

岩画研究在中国已有半世纪之久,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但长期以来,岩画研究被形容为学术研究中的“象牙塔”,一般仅供学者参与研究,缺乏对公众的宣传和交流。公众考古学主张让公众参与考古学场域,从而使大众完善对考古学的认知。将公众考古学运用于岩画研究,不仅可以给岩画研究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也能增强公众对岩画的认识。此外,在学术研究的同时,公众参与岩画研究是具有必要性的,这样才能使公众获得岩画研究的“权利”;对公众考古学而言,岩画学具有长时间的研究积累,丰富的基本资料和多元的审美价值,这些因素可以使岩画研究成为公众考古学理论创立和实践探索的试验田。

(一)公众考古

我国的公众考古学在《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故‘公众考古’观念,或可被视为文化资源管理者在处理文化资源社会化问题及调整社群与文化资源关切程度时须考虑的一系列问题得总和。”[1]可见公众考古学是考古学与社会公众双向互动下形成的考古学的一类学科分支。

最早公众考古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西方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加上文物破坏和考古学面临无法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困境,1972年查尔斯·麦克基姆(Charles Mc Gi msey)出版了公众考古学(Public Archaeology),第一次提出公众考古学的概念。[2]目的是为了让公众支持考古学家记录和保护遭受破坏的文物,文化资源管理和考古学的联系,使得公众考古学的出现成为了必然。80年代,除了保护和管理之外,后又加入了志愿服务,公众阐释和公众教育等方面内容。[3]至此,西方对于公众考古学研究的目的已明确,除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公众考古学也承担对公众进行宣传和教育责任。

我国的“公众考古学”这一概念一直有西方舶来品的说法。其实不然,早在1950年,我国的公众考古学与西方的面临同样的社会困境,为适应我国经济文化建设,苏秉琦先生发表《如何使考古成为人民事业》一文,这使得考古学转变以往以考古学家研究为主导,强调人民大众在考古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4]此后,考古学家开始更加关注考古与公众的关系,除了理论方面的进展,在实践方面,例如1955年半坡遗址的发掘中,首次对公众开放考古现场参观。公众考古学在在不断的实践和理论完善中,渐次发展起来。

如此看来,不论是在我国或者西方,公众考古学是考古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使考古学脱离晦涩语境向公众传达考古文化信息的必要手段。我国的公众考古学历经几十年的研究中,理论的完善和不断的实践已经使得公众考古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我国的公众考古学虽是新兴学科,但是在专家倡导,政府支持和公众参与的模式之下,以启迪公众明智为目标,广泛与群众结合起来,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

(二)岩画研究

岩画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现象,广泛分布于世界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中分布于集中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的印度和中国。岩画作为历史遗迹,它有着分布区域广,创作时间长的特点,岩画的断代、内涵以及创作族属的研究显得尤为困难。研究者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解读岩画,使岩画研究呈现出多学科特点。这也是至今岩画在学科从属问题上都还存在着争议的原因。在世界著名岩画研究者阿纳蒂看来,岩画不是一个可以自成系统的学科,它应该是史前与部落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具备历史学或视觉艺术的一般性规律,具有能够沟通美学与人类学这些主要学科的概念。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与精神传达的途径,它需要考古学与人类学的背景,这是人文学科的组成部分。[5]岩画的研究虽尚未有固定学科范式,但是与多种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方兴未艾。自上世纪起,岩画研究已经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研究岩画,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学科研究方法能解决不同的问题,其中考古学、人类学以及图像学是岩画研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方法。例如,运用考古类型学将岩画进行分类,从而更好解决岩画在断代以及族属上的问题。而人类学的结构主义、功能主义为岩画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图像学将岩画归于图像的性质进行研究。这些方法的尝试为岩画研究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岩画包含丰富人类历史文化信息,岩画研究者有义务向公众宣传岩画的文化信息。但是在大多数公众眼中中,岩画显得陌生又神秘,大量的岩画研究中,涉及与公众关系方面的研究十分不足,造成我国丰富的岩画只是岩画研究者独有的研究资料,而没有真正让它成为公众的历史财富。

二、公众考古学运用于岩画研究的必然性

针对岩画与公众互动缺乏的现状,必须有一种较好的方式来更好地保护、展示、研究岩画。公众考古学的目的是让公众与考古学之间进行对话,形成双向良性互动,将公众考古学运用于岩画相关信息的传播,对岩画的保护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岩画研究成为公众考古的试验田

公众考古学长期以来关注出传统考古学领域居多,极少涉足岩画领域。但是中国岩画不断被大量地发现,岩画研究有了丰富的资料,公众考古可以将岩画研究作为试验田,基于岩画现有的丰富材料,弥补在岩画研究领域研究不足的缺憾。

学者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读岩画,使岩画研究比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更加多元。资料的丰富加上多元的研究视角,使岩画学比起其他学科的研究有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更能包容新的观点,这也是公众考古学能够在岩画领域进行的原因。公众考古学与岩画研究一样,都是新兴的学科,尚未有固定的学科范式,需要更多的尝试。正因为如此,两个学科的结合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容易获得新的实践经验,完善彼此对学科理论的建设。

其次,岩画特殊的依存环境,岩画的保护存在诸多问题,岩画需要长期的原地保护,这样的不可移动性让岩画的宣传难度增加。2007年“文化遗产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向社会宣布“将开放有条件的考古发掘工地供公众参观”;除了政策的支持,已有的公众考古学实践的成功案例,可供岩画研究借鉴。例如,半坡博物馆采取对考古发掘遗址并配以辅助材料,让公众更好地理解了聚落考古。岩画也可以不脱离自身场域,研究者在记录和拍摄岩画时,可以开放现场,让公众参观并辅以相关材料,更好地理解岩画研究。这样既为公众考古学的实践提供了机会,让公众考古学在新的领域发展有了新的实践方法;同时正确处理了岩画与公众和研究者之间的关系。

岩画虽不能与今天的艺术品等量齐观,但是岩画背后蕴藏的大量文化信息,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公众更渴望了解的岩画信息。岩画独特的艺术造型极具特色是公众关注的重要原因,合理利用岩画的艺术观赏性,能达到比艺术品更好的效果。近年在“知乎”上关于岩画的提问不断增多,由于缺乏专业训练,非专业人士对岩画的解读千奇百怪,甚至更有与壁画混为一谈,这样不仅没有正确向公众传播岩画知识,反而增加公众对岩画的误解。

(二)公众考古学对岩画研究的推动

近年来,研究者对岩画的研究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但是也存在研究区域变窄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岩画这样较特殊研究对象来说,任何研究方法都是值得尝试的。公众考古学的运用可以看做是对岩画研究新的尝试,它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对岩画研究都具有的启示。

“交流”(co mmunication)与“解释”(inter pretation)是贯穿于公众考古学理论和实践中最基本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有效的交流,可以达到在公众和考古、考古学家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目的。解释则是在公众考古实践中进行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恰当的考古阐释,可以有效地将考古学信息以通俗易懂地方式传递给公众。

在此,公众考古学率先在博物馆为首的公共机构中展开,关于“交流”与“解释”的实践也在博物馆中也显得尤为突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较之岩画研究领域,“解释”方面的实践远远多过“交流”,甚至很少见到有关于“交流”方面的实践,这使得岩画研究在公众考古学运用中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公共考古学中的“交流”要求考古学家不仅向公众传达文化信息,也以平民化的方式向公众解释自身工作的意义;同时,吸取公众意见,尊重不同民族的想法与信仰,从而达到相互理解,排除误解和偏见的目的。[6]从目前岩画研究的公众宣传方面来看,仅仅停留在向公众传达文化信息这一层面,甚至在宣传方面也存在诸如宣传渠道狭窄的问题,岩画研究吸取公众意见,从而达到研究者与公众之间互动的实践活动更是凤毛麟角。参照以往公众考古的实践活动,使岩画研究更快进入公众视野,对岩画的保护和研究都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处理岩画研究与公众、政府、商业经济等诸多矛盾的必然选择。

(三)公众考古学在岩画研究领域的初步尝试

在理论研究方面,尚未有学者将公众考古学的研究理论与岩画研究理论结合,但是,在实践方面,公众考古学已经有过在岩画研究领域的尝试案例。例如,在宁夏银川市建立的贺兰山世界岩画博物馆,是我国首个岩画大型博物馆。馆内设有岩画图录、拓片、实物和复制品等相关设施,使公众能更直观地观看岩画,也有效解决了岩画对景观依存的问题。此外,贺兰山世界岩画博物馆的成立,给召开岩画国际会议提供了便利。多次岩画国际会议的召开,不仅扩大了岩画对于学术界的影响力,也增强了岩画对公共方面的认识,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协调经济发展与岩画保护的矛盾。

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该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也这使得岩画更加受到大众的关注。广西花山岩画此后也进行了更多公众宣传的尝试,例如开放游船和设置景观台,并在游船安排有讲解员进行专业讲解。这种在花山岩画与周围景观呈一体的情况下,公众既可以置身文化景观内部进行参观,又不破坏岩画本体,是公众与岩画景观互动实践中很成功的例子。

这些经验为公众考古学在岩画研究理论建设方面奠定了基础,也是岩画学在与公众互动中寻求相关理论建设的必要尝试。公众考古学理论虽还未被系统运用于岩画研究,但是近年来研究者逐步涉足岩画与公众关系研究领域,可见岩画与公众的互动已成为岩画研究的必然趋势。岩画与公众关系在相关实践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些初步的探索,都可以视作公众考古运用于岩画实践的雏形,也是今后发展公众考古与岩画研究实践中重要的基础平台。

(四)总结

我国岩画的研究虽尚未创立固定的学科范式,但是在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的过程中,岩画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研究者不断探索岩画承载大量文化信息之时,却忽略了向公众传达岩画的信息,这让岩画研究成为学术中的“象牙塔”,让普通民众难以企及。公众考古学让岩画以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构建起一座大众与岩画的桥梁。对于岩画研究而言,运用公众考古学,不仅是完善建立“岩画学”的基础,也是解决“岩画学”建立后专家、民众、政府、商业经济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有利手段。

对于公众考古学而言,极少涉足岩画研究领域,岩画研究能够给予公众考古学更多实践上的经验;此外,岩画已经有很长的研究历史,也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基于这样的优势,公众考古学更有可能在岩画研究领域做出成绩。

目前,学界虽尚未有人提及公众考古学与岩画的理论研究,但是关于岩画研究,很多研究学者已经有意识地将公众考古学与岩画研究相结合,从进行向公众传播岩画知识。由此可见,公众考古学运用于岩画研究势在必行,已成为岩画研究一项新的发展方向。

三、公众考古运用于岩画研究面临的挑战

公众考学在岩画研究中的实践已经初见端倪,但是此后的运用能否真正取得成功呢?在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公众考古学与岩画研究的结合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缺乏系统的公众考古学理论和实践。我国的公众考古学在岩画研究中已经有所尝试,但是由于理论和实践运用当中的不成系统,主要涉及的方面在于“阐释”,极少充分扩展至“沟通”,导致发展不平衡,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例如,此前提到在岩画与公众“交流”方面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涉及,;另一方面,在“解释”方面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在向公众宣传教育时,有选择宣传平台单一,宣传力度小等问题,很可能造成公众考古学在岩画研究中无法长期顺利进行。

第二,岩画研究在公众考古学中定位不明确。由于政策、经济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公众考古学无法直接引用西方国家的学科范式,使得我国的公众考古必须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自我成长,这就导致我国公众考古学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本身就欠缺整理和整体的研究。将公众考古学运用至岩画研究,可能因为没有固定的学科范式和基本模式,不确定采用哪种模式进行岩画研究,使得岩画研究在公众考古学中的定位歪曲。

第三,如何公众传达岩画信息的科学性。岩画研究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特质,岩画在长期的研究中缺乏系统性,其理论和方法都还在不断地完善,有些问题学界无法定论,又该如何向公众阐释?如果传达错误,就失去了教育科研的意义。

第四,岩画地点可接待观众量小,或承载能力低下,造成拥挤。一般岩画的存在的地点多是山地,在岩画本身就暴露于环境下,很难进行保护,如果参观者过多,容易造成混乱更不利于岩画的保护。

四、对策

公众考古学在历经长时间的发展,在部分国家已经取得了成功。但是我国的公众考古学理论体系不够成熟和完善,它的运用和实践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公众考古学在运用到岩画研究,目的是建立岩画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协调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这要求公众考古学在岩画中的实践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完善政府的职能、国外经验借鉴,建设保护等多方面整体推动才能形成学科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让公众过更好学习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维护岩画文化遗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第一,实践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公众考古学已经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了几种固定的实践模式,例如参观考古现场,模拟考古,科普考古图书和直播考古等几种基本模式。[7]岩画与普通的考古对象不同,在公众考古学的实践模式中,可以借鉴一定的实践方式,但是很难完全套用,要发展出完全适用于岩画的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之上多尝试,在遵循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同时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研究,建立中国特有的公众考古学运用于岩画研究的实践与理论模式。[8]

第二,完善政府的职能。公众考古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科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岩画对公众的开放应当适当,不能以经济利益为目标;此外,还应当建设法律制度的保障,需要将政府、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在岩画遗址的建设、管理和利用中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规定;设置专门机构负责考古学公众化的推动。[9]

第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公众考古学已经在西方国家发展得如火如荼。早在上个世纪初,西方的公众考古学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为目的,经历政府参与、民众参与、民众导向三个阶段使,公众考古学成为了有着系统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科。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大胆探索,并结合国内岩画研究的现状,才发展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岩画与公众考古学”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岩画特殊的依存环境,使岩画的保护和整理都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岩画更是绘在悬崖峭壁,人迹罕至之地,开放岩画遗址地点,让公众参与考察十分困难。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为岩画的保存,资料整理和图像展示都提供了可能性。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够减少对岩画现场的破坏,也能让公众在室内接触到岩画,使岩画的文化信息以更高效合理的方式传达给公众。

五、结语

岩画研究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岩画与公众关系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在岩画研究与公众考古学实践初具雏形的情况下,系统地将公众考古学理论运用于岩画显得十分必要。但是本文仅对公众考古学运用于岩画研究领域初步涉足,还有较大的探讨空间,公众考古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岩画研究也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希望此后能进一步展开研究,对两门学科发展提供帮助。

[1]王 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16.

[2]Ezra B.W.Zubrow.Digital Archaeology:A Histor y Context[M]∥ed.By Tho mas Laurence Evans and Patrick T.Daly.Digi-tal Archaeology:Bridging Method and Theor y.Reutledge Press,2006:11.

[3]崔玉范.美国的公众考古教育——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目的的一个途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7(8):28.

[4]本报评论员.让考古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N].中国文物报,2010-12-01(01).

[5]岩画保护研究.越是早期的岩画语言全球性越明显[N].光明日报,2017-07-26(02).

[6]郭立新,魏 敏.初论公众考古学[J].东南文化,2006(4):54-60.

[7]姚伟钧,张国超.中国公众考古基本模式论略[J].浙江学刊,2011(1):43-48.

[8]高蒙河,郑 好.论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西方舶来品[J].东南文化,2013(6):24-29.

[9]邓启耀.中国岩画的多媒体时空呈现与数字化解析[J].民族艺术,2015(6):96.

猜你喜欢

岩画考古学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孜孜荣岩画
阴山岩画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
岩画系列
“比较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学者的“利器”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