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视域下高校外宣翻译策略探微
——以《四川文理学院外宣手册》英译为例

2017-04-13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译语受众

邓 飞

四川文理学院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821年创办的龙山书院,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以文、理、工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积极开拓教育的国际视野,有10名外籍教师、44名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等国的专家学者来我校访问并作学术讲座。随着全球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学校已与英国斯旺西大学、美国东门诺大学、捷克帕拉茨基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国王大学、韩国草堂大学和马来西亚北方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并开展了一系列校际合作项目。为了更好地向其他各国高校宣传、介绍四川文理学院,外宣翻译势在必行。外宣翻译对于增进合作交流,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一、“外宣”、“外宣翻译”的定义

外宣,就是指对外宣传。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理解。广义“外宣”指宣传主体所在地区以外都属于“外”。狭义“外宣”特指面向国际社会的对外宣传,主要以居住在国外或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为宣传对象,向他们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国,准确、及时地表达中国的政治立场,增进中西方国家的相互交流、合作,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塑造和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

外宣翻译,简言之,指翻译那些对外宣传的材料。在中国,外宣翻译就是将对外宣传的材料译成英文,或者其他语种,便于世界了解中国。

曾利沙教授曾讲过:“外宣翻译包括对外介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各级政府的政策公告及对外交流活动的信息通告;各地市政建设宣传、招商引资与旅游宣传、各种国际性活动及行业展览活动宣传等等,其共性在于传递以客观事实为主的‘信息’,注重对外宣传的社会效应。”[1]外宣翻译研究权威张健教授在一次访谈中将外宣翻译定义为:“外宣翻译的基本任务是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外宣翻译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为受众的交际活动。”[2]

从上述定义中,笔者拟从产生背景、文本内容、信息载体、传播媒介和受众对象几个方面来解读外宣翻译: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外宣翻译应运而生;外宣翻译的文本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等各行各业的各种信息;外宣翻译以英语为主要信息载体,通过各种媒介对外进行传播;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和传播,相对于内宣而言,外宣翻译的受众是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综上所述,“外宣翻译”宜理解为“针对外籍人士对中国各类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

二、传播与翻译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的跨语言(interlingua co mmunication)、跨文化(cr oss-culture)的信息交流活动,其本质就是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传播学相关理论指导下的外宣翻译,既可以丰富和拓宽外宣翻译研究内容,又能为其理论研究架构新的研究视域;两者的结合也顺应当前全球化大语境下我国对外传播工作以及国家形象建构的迫切需求。”[3]所谓传播,是指“人类运用语言符号并借助相关的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4]在人类社会传播活动中,最著名的“5 W”模式是:Who(传播主体)→says What(传播内容)→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to Who m(传播受众)→wit h What effects(传播效果)。而翻译过程同样适用于传播过程中的“5 W”模式,只是翻译过程更复杂,实质上是两次传播过程:Who(原文作者)→says What(原文讯息)→in Which channel(原文文本)→to Who m(原文译者)→with What eff ects(译者的感知和反应)→Who(译者)→says What(原文讯息)→in Which channel(译文文本)→to Who m(译文受众)→wit h What eff ects(译文受众的感知和反应)。翻译和传播都是传播主体通过传播渠道向传播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不同的是,翻译的传播主体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符号系统,即是通过跨语言、跨文化进行的。

三、传播视域下的外宣翻译原则及其传播途径

“外宣翻译”同“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其他翻译一样,都属于翻译实践一个分支,都属于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活动。因此,外宣翻译理所当然要遵循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信”即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达”即译文要通顺流畅;“雅”即译文文字要优美漂亮。[5]“信”是创作的基础,“达”是表现的过程,“雅”是风格的再现,三者互为制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6]

根据自身文本内容不同于其他翻译的特点,外宣翻译除了遵循“信、达、雅”三原则之外,还需要知晓并善于运用“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的实际情况”,“贴近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7]一般情况下,对外宣传的材料理应是全面、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国的实际情况,表达中国的观点和立场等,对其材料的翻译须是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和国外受众需求的。译者要熟悉译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以译语为归依,充分考虑译语受众的反应,符合译语语义、语用和文体要求,从而达到外宣的目的。

介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除了“信、达、雅”和“三贴近”原则外,外宣翻译还应遵循“内外有别”原则:宣传目的、宣传内容、宣传方式和语言文字等方面都应有所不同。除了“内外有别”外,还应注意“外外有别”:西方国家之间因为政治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不同,因而外宣翻译还要注意“外外有别”,切忌同日而语。

在外宣翻译中,除了坚持相应的翻译原则外,还必须坚持“中国立场、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的传播理念。外宣翻译是以英语为主要信息载体,通过各种媒介对外传播。对外传播的主要媒介有以下四类:

一是期刊、报纸等印刷媒体。印刷媒体虽然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但是它依然具有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报刊等印刷媒体在报道时,通过图片的形象展示配以社论、专栏、专家见解、独家报道等文字表述,可以清楚、明白地将发生了的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呈现给读者,同时可以根据现有的信息资源做出分析和判断。目前具有影响的英语报纸主要有:《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北京周末报》(Beijing Weekend)等。英语杂志主要有:《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今日中国》(China Today)等。以《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为例,它是世界其他各国通讯、报刊、电视转载最高的,是被全球公认的最具权威的英文期刊,也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平面媒体。

二是广播电视媒体。广播是在较短时间内将要报道的内容以口播的方式,及时、快速地发布出去,极具时效性。电视是由声音、画面、文字共同构成的,是三者的立体展现。声音是电视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画面给观众留下直观印象;文字能增强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不同语言的字幕更能让观众了解节目所要传达的内容和主旨。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广播电视媒体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 national,该台每天用40多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播音语种和时间均居世界国际电台的第三位,仅次于VOA和BBC)和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

三是电影、纪录片。电影所展示的不再是报刊电视报道的刻板印象,而是在90-120分钟内可以容纳悲喜剧、摄影、音乐、舞蹈、美食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创作素材,通过美学包装、加工后进行展示,其目的是引发人们的思考。近年来,《金陵十三钗》《归来》《长城》《百鸟朝凤》《西藏的诱惑》《舌尖上的中国》《孔子》《丝路印象》等影片将中国文化、美食、历史、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等传递给观影大众,让他们产生了精神共鸣和情感寄托,同时凝聚了文化认同感。

四是新媒体,也就是网络媒体。从对外宣传的实效来看,网络媒体是最好的传播途径,一般情况下有网络就可以迅速、快捷的同时异地共享网络资源。国家政府及地方政府相继建立外宣网站,传统媒体也建立了外宣网站,表明中国非常重视互联网对外宣传的力度与效度。

四、英译《四川文理学院外宣手册》中的实例分析

通过仔细研究、分析和梳理《四川文理学院外宣手册》的中英文双语版,归纳其英译策略,从英译的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外宣手册》的英译。

(一)音译/音译加注释

音译是指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汉语拼音来书写的形式。音译人名、地名、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等,从传播学角度讲能跨越语言文化障碍,避免给译语受众造成误解。当音译依然会给译语受众造成阅读障碍时,而在译语语言中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语言和文化时,可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从而让译语受众更好的理解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1 20世纪20年代,南坝校区是当时达县县立中学所在地……

原译:During the 1920s,t he Nanba Ca mpus was t he l ocation of Daxian Middle School…

改译:During the 1920s,the Nanba Campus(Old Ca mpus)was thelocation of Daxian Middle School…

分析:南坝校区,莲湖校区对于本地人而言,都知道是分别指的老校区和新校区。但从对外宣传的角度讲,应该在音译的基础上借助中文的括号对其进行注释说明。

例2 学校占地面积近800亩……

原译:SASU occupies an area of ar ound 800 mu…

改译:SASU occupies an area of around 800 mu(about 53.6 hectare,1 mu is about 0.067 hectare)…

分析:在国内,土地统计单位依然还在采用“亩”,而西方受众大多数不知道,因此音译时应注释说明,采用国际公制计量单位。

(二)直译/直译加注释

直译就是在译语中尽可能的再现源语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内涵,传播源语文化,有效地促进交流,从而缩小两种语言的鸿沟。但因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单纯采取直译或音译的方式,会造成译语受众阅读障碍。因此,采取加注释的方法能更好的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

例3…《文成公主》、《东方朔》等作品.

原译:…such as “Princess Wencheng”,“Dong Fangshuo”and so on.

改译:…such as Princess Wencheng(625-680),she was a princess of Tang Dynasty,who left China in 640,arriving the next year in Tibet to marr y Songtsän Ga mpo(605-650)t he t hirty-t hir d king of t he Yarl ung Dynasty of Tibet.She was said to have introduced Buddhis mto Tibet.Dong Fangshuo(154BC-93BC),fr o m Yanci,Pingyuan(today’s Shandong Province),was a Grand Palace Grandee to Emperor Wu in Wester n Han Dynasty.

分析:“文成公主”、“东方朔”都是中国古代人物,对于英语读者而言不知是谁,为了避免在传播过程中造成信息缺失,应对其进行解释说明,便于译语受众的理解。

(三)意译

中国文字意蕴丰富,由于文化差异,其负载的文化内涵可能会在译语中产生语义空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拘泥于源语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而应采取意译的方式,“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译成国外受众能接受的语言。所谓意译,就是指译者受到译语文化差异的影响时,舍弃原文的形式和风格,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保持一致的翻译方法。[8]当然意译也并不是“望文生译”。

例4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原译:Social Activities of“Cult ure,Technology,and Health”into Villages in Holidays

改译:a progra m that college students go to the countryside in su mmer holiday to spread literacy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offer medical ser vice to far mers

分析:借助t hat从句将“三下乡”这一中国特色的事物向国外受众进行交代,便于他们的理解。

例5 20世纪20年代,南坝校区是当时达县县立中学所在地,成为了川东革命的摇篮。

原译:During the 1920s,the Nanba Campus was the location of Daxian Middle School as well as the revolutionary cradle in easter n Sichuan.

改译:During t he 1920s,the Nanba Ca mpus(Ol d Ca mpus)was the location of Daxian Middle School.It also played an i mportant r ole in revol utionary in easter n Sichuan.

分析:在本句中,除了应对“南坝校区”音译加注外,“摇篮”一词属于中国外宣特色词汇,在中文宣传语境里起到了隐喻的效果,如果直接翻译成“cradle”,将会失去效果,因此建议采取意译。

(四)删减/弱化

汉语在用词上习惯用抽象的套话、大话,辞藻夸张、华丽,旁征博引;形式上喜欢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格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而英文用语朴实,注重信息的传达。因此,在翻译此类外宣材料时,应对原文中那些夸张、华丽的辞藻进行删减、弱化。

例6 建校4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4万余名毕业生,他们绝大多数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作家、诗人;有的成为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专家、教授等。

原译:In the past 40 years,the university has cultivated over 40000 graduates,most of who m has beco me backbones in different fields.So me of them have beco me famous writers or poets;so me have been entitled pr of essorships or scholars in f a mous universities or institutes at ho me or abr oad.

改译:In t he past 40 years,t he university has cultivated over 40000 graduates,most of who m are meritorious in different fields.

分析:meritorious一词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或是做出来卓越的贡献。

五、结语

翻译和传播都是传播主体通过传播渠道向传播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传播主体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符号系统,即是通过跨语言、跨文化进行的。传播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的传播主体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基础上,以“信、达、雅”为翻译基本原则,同时根据外宣材料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国外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采取适宜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1]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44-46.

[2]胡兴文,张 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3):100-104.

[3]尹明明.传播学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以《今日中国》为例[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2):32-37.

[4]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

[5]肖向阳.“信、达、雅”及“不可译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和处理[J].外国语文,2014(4):119-122.

[6]郭 芳.信达雅翻译理论的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4):57-60.

[7]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8]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94.

猜你喜欢

译语受众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译语话语权: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