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及当代型转化

2017-04-13成良臣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巴人文化

成良臣

巴文化是从古至今始源于巴人巴国,植根于巴地,由巴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1]它是古代巴国和巴地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变革,巴文化得以不断充实更新,因而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极其重要的传承价值。

一、巴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

巴人先民们在极为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以无畏的勇气,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厚重灿烂的巴文化,其精神内涵丰富,义蕴深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忠勇爱国,秉持信义

崇尚勇武,忠于国家,是古巴人的突出人格。《舆地纪胜》说巴人“勇健,好歌舞。”《华阳国志》引《尚书》说:“賨人天性劲勇。”《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亦说:“板楯蛮七姓……其人勇猛,善于兵战。”[2]从已有的考古材料看,巴人考古遗存兵器颇多,但凡男子墓葬都有兵器,具有一定的葬式,从兵器的普遍性看,具有“全民皆兵”的意义。[3]例如,在宣汉罗家坝遗址墓葬出土的剑、戈、矛等青铜兵器上,都铸有虎纹,这显然与巴人崇虎的习俗有着密切联系,是罗家坝遗址巴人勇武的象征。[4]有学者研究,早期巴人尚武精神表现在:一、巴人人物群落多具强烈武性,如廪君、盐神、巴蔓子等;二、巴人的节日礼俗深具武性;三、巴人娱乐歌舞的浓郁武性;四、巴人的白虎崇拜也是武性甚浓。[5]

巴人这种勇武精神更多地表现在征战、平乱和反暴的斗争中。著名的战例有:“武王伐纣”:“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浮江伐楚”:板楯蛮成为勇武之师,功不可没,战后论功行赏,“薄其税赋”。“平定三秦”:賨人为汉军,冲锋陷阵,所向无敌,战功显赫。“南征平乱”:车骑将军冯绲率10万之众,以賨人充当主力作战,很快平息“长沙蛮”、“陵零蛮”之叛乱。参加反对暴政:东汉末年,宕渠賨人响应黄巾军起义,攻打城邑,杀死官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者。

同时,这种勇武还与秉持信义联系在一起的,即所谓“义勇”,指的是正义的或符合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英勇行为。这一点在《华阳国志·巴志》所载巴蔓子将军的感人事迹中可见一斑。巴蔓子为评定内乱,向楚国请军,许诺平乱后,以城池作谢。乱平,巴蔓子无法给城,为不失约定,果决自刎,以头谢楚,可谓感天动地。历史上评价他:应变以权是智,自刎授头是勇,杀身偿城是信,舍身爱国是忠。[6]巴蔓子将军所表现出的既是坚守信义的典范,更是忠勇爱国的英雄。在他身上正集中反映了巴族的忠烈品行和崇高气节。这也是巴文化核心价值即“忠勇信义”的具体体现。

(二)勤劳智慧,自强不息

巴族不仅是一个“忠勇信义”的民族,也是一个勤劳智慧,不畏艰难、勇于进取,善于创造的民族。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征战突围,求得生存。他们深居大山大川之间,险恶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炼就了他们顽强、坚毅、剽悍的性格。他们坚信自我,敢于拼搏,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养禽畜,开凿道路,发展交通。尤其在制盐、酿酒、纺织、烧陶、青铜铸造,玉器制作,建筑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单就现存于秦巴境内的米仓道巴人遗址,便可例证。其古道绵延米仓山脉,纵贯秦巴山区,穿越崇山峻岭,沟壑急流,形成了古巴人历史上的交通网络奇观。它既是沟通川陕的经济命脉,也是南北军兵往来的通道。在这一蔚为大观的交通网络线路中,其悬崖栈道的搭建,各种类型的桥梁津渡,众多关隘要塞的构筑等,其施工难度和技术均堪称奇迹。而在这一遗址所发掘、遗存下来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各种石刻、石器、陶器、兵器,以及众多的古寨、古镇、古桥等,其制作和建造技术,也令人惊叹,所有这些众多物质文明成果的取得,无不表现出古巴地人民与生俱来的惊人智慧和直面现实,敢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巨大勇气和力量。更足见其勤劳勇敢,不畏艰辛,吃苦耐劳,奋发有为,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三)开放包容,向往统一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的巴文化,其发展固然是从自身的基础上开始,但是也离不开周边外来文化的推动。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俗、部落战争、移民和族群迁徙等原因,在巴地流域,外来移民和土著之间相互包容,和睦相处,互通有无,成为常态。因而,不同时期的巴文化也就或多或少的吸收了其他多种文化的因子。诸如中原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吴越文化等,从而使巴文化具有迁徙融合,开放包容的特质。

巴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互动,一方面加快了巴文化自身的发展进步,同时对周边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巴文化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例如,巴人的青铜铸造,其铸造工艺和青铜样式就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青铜乐器中的编钟仿于楚,其代表性的虎纽錞于更是融合了中原和楚地样式所创。青铜兵器中的巴式剑早先流行于中原,后来传入巴蜀地区,巴式矛也来源于外。巴人的陶器制作也吸收了外来文化因素。巴地农业进步亦是如此。尤其是铁器的传入,大大加速了巴人经济生活由渔猎为主转向以农业生产为主。到西汉前期,巴地基本上融入到了华夏文化之中。[7]巴人在勇于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因子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将自己独有的文化因子传播给他者。如“巴渝舞”、巴文化中的巫文化及其优美的神话传说等,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楚文化、蜀文化,而且,分别以不同的形式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华文明的肌体之中,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增添了光彩。

同时,巴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品格与其顾全国家、民族大局,向往统一安定的开明意识密切相关的。

从追随旨在建立华夏一统秩序的周武王开始,巴人就长期认同华夏——中华文明。巴地则一直是追求历史上我国多元一体国家的坚定一“元”。正如不少学者所总结的那样,在后来的历史上,巴蜀往往成为古代王朝追求统一的“王业之基”。如秦举巴蜀,“秦益强,富厚轻诸侯”,并吞六国;刘邦任用萧何,“留收巴蜀,东定三秦”,除掉项羽,威震海内;晋用王濬,楼船东下,扫平孙吴,复归统一;“隋人席巴蜀之资,为平陈之本”;宋亦先取四川,然后才略定江南;而自秦汉开发经营西南夷以来,巴蜀又是历代中央政权经营西南边疆,维护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据点和依托。[8]

这些都说明,巴地人民自古以来就是维护和追求中华大一统的主要力量,崇尚民族团结和睦,向往国家统一安定,服从大局需要。

二、巴文化的传承利用价值

(一)为认识巴族的历史与社会提供形象化材料

巴文化的产生,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意蕴深邃。包括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都是植根于社会,产生于民间,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军事政治,时代风情,民族特征,文明成果,艺术成就以及巴地人民的思想情绪、文化心理,审美要求和他们在同自然、社会斗争中所表现出来勇敢智慧、精湛技艺。这些都为今人全面、深入了解古巴人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大量不可多得的形象化材料,具有很大的社会历史认识价值。

(二)为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宝贵财富

透过巴文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所反映的多方面内容,我们不难体味出其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或者称着巴人精神,这些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内涵和可贵的文化品格,恰是当今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需要的优秀文化元素。因此,传承优秀的巴人文化,恰好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为当地思想教育领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教育资源。

(三)为推动当地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巴文化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以至后来在革命战争时期在巴人精神基础上高度凝炼而成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正是巴地人民战胜自然、改造社会,改变生存状态,实现“脱贫致富”伟大梦想所需要的精神动力。因此,传承巴文化,弘扬巴人精神在内的伟大的“红军精神”,对于激发当地人民群众在困境中前行,在落后中奋进,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四)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供文化资源和艺术借鉴

巴人文化不仅具有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而且其中的不少文艺类型,在长期的传承、流变过程中,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这些具有生命力的文学艺术类型恰为当今的城乡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大量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颇有价值的艺术借鉴。

(五)为地方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巴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品牌和文化符号的象征,将其精神内涵和艺术成就,用于城市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会加强城市的厚重感,提高城市的品位,从而为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把巴文化的元素直接融入地方产业以及大型文化活动,也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实质性的经济效益。

(六)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思想和题材

巴文化历史厚重,思想深邃;巴人生活,情趣盎然,多姿多彩;巴人故事,充满想象,奇谲浪漫;巴人技艺,精湛卓异。这些恰好为当代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丰富的题材。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再度创作,以不同的新的文艺类型,讲述巴文化故事,提炼巴人生活、重塑巴族英雄形象,深化巴文化主题,创新巴文化符号,展示巴文化魅力,构筑堪与大巴山顶媲美的文艺高峰,从而使更多的当代读者(或观众),从全新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体味到古巴人的生活情趣、理想愿望和精神追求,感受到巴文化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力。

(七)为开展对外交流搭建平台

开放包容是巴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古代巴地人民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巴山丛岭之中,但他们并不因险山恶水的阻隔而自闭于外界,而是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劈山凿道,搭栈架桥,发展交通,连接南北商贸、文化、军事之道,显示出巴地各族人民渴望交流、融入世界的美好信念、坚强意志和宽广胸怀。而巴文化也正是在这种相互容纳、互通有无,和睦相处,共生共长的文化构架中充满活力,得以流布的,时至今日,这种开放、包容性文化特征,正与当代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国策,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共赢理念十分合拍。加之巴地正好位于南北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文化带之间的枢纽位置上,这种“枢纽”位置,无疑使古老的巴地迎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机遇。因此,以底蕴厚重的巴文化为载体,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对于加强跨地区、跨行业深度合作,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八)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除上所论,巴文化的传承还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在整个巴文化的构成中,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除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实用价值外,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歌舞、神话、各类器物和建筑艺术之中。在歌舞艺术中,《竹枝歌》和《巴渝舞》最具代表性。它们不仅是巴人时代生活的反映,更是巴人内心世界的展示。这些歌舞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能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都能给人以斗志的鼓舞,情感的磨砺和艺术美的欣赏。巴人神话传说是巴人文学中的奇葩。无论是自然神话还是英雄传说,都充满了美的想象,它们所展现的虽然是一幅幅带有夸张成分,充满奇幻色彩的非现实图画,但却能透露出远古巴人勤劳奋进、忠诚勇武、追求理想的种种信息,同样能给人一种真善美的情感熏陶。

巴文化中的器物美,表现得十分充分。从巴文化遗址出土和采集到的大量器物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兵器等,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色彩多样,可谓精致无比,美不胜收。这些数不胜数的器物制作,包括样式的设计,形状的打磨,纹饰的刻划,色彩的调染,烧制火候的把控等无不显示出古巴人的匠心独运和高超技术。

巴文化中的建筑艺术是巴文化中最富审美价值的类型。它主要包括具有美学价值的古道、古桥(栈道)、古镇以及大量的古巴人民居等。尤其是充满诗意的古巴人民居,更体现出古巴人的建筑美学理念。无论是巴岩房、土墙卵石房,还是各种样式的干栏之居“吊脚楼”,其外部造型特征都与大巴山自然环境密切相融。特别是形式多样的“吊脚楼”,或依附于河滩溪水之旁,或镶嵌在奇峰怪石之间,其结构布局,体态自然,错落有致,装饰简约,工艺精致,适应气候,环保安全。它集适用美观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古巴人在建筑上的许多进步观念。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以及节约用地、保护环境、注重安全等观念。这些独具特色的民居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较早出现的符合环境科学和环境美学的房屋建筑,就其建筑艺术而言,显然具有重要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三、巴文化的当代型转化路径

2017年国务院重大国策《国学传承18条》明确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因此,巴文化的传承必须实现其优秀价值的当代型转化,方能凸显其效。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探寻其转化路径。

(一)巴文化的传承转化要与时代生活相结合

文化具有抽象性,只有将抽象的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化产品或某一动态的过程加以外化,才能使之为更多的人所欣赏,所感受,所接纳。同时,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同一地域和民族的文化虽然有着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但在不同的时代仍可能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特征。因此,古巴文化的传承弘扬,必须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即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潜能,体现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

(二)巴文化的传承转化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巴文化具有宝贵的核心价值体系,即“忠勇信义”,于国家讲忠诚,于征战讲勇武,于社会讲信用,于朋友讲信义。在中国革命时期由此基础上升华而成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一并成为当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巴文化的传承转化中,将巴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必将为巴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巴文化的传承转化要与巴地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古代巴地一带,现多属革命老区,由于诸多原因,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急需全面振兴。其中,文化的支撑亦非常重要,而巴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丰厚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当中,提炼出一批能彰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并纳入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产业发展在内),必将会产生出一种新的力量(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在加速推进这一地区经济社会振兴发展的同时,也使巴文化自身得以转化,更加发扬光大。

(四)巴文化的传承转化要与基层文化建设相结合

在实施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基层文化建设(包括城镇与乡村)是基础性工程,显得十分重要。而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则需要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而巴文化由于它所具有的人民性、民间性、普世性和通俗性等特点,最能为当地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中不少文艺精华(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都能为当地基层文化建设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有益的艺术借鉴,而巴文化的优秀价值也会在其中得到自然转化。

(五)巴文化传承转化要与当代的文艺创作相结合

文学艺术作品是时代精神及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文艺创作,促进文化的当代转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巴文化思想深邃,历史厚重;巴人生活丰富多彩,情趣浓郁。这些正好为当代的文艺创作提供宝贵的思想和丰富的题材。通过作家、艺术家各种文艺类型的再度创作,借助现代传媒技术,让巴文化真正鲜活起来,进入到当代读者(或观众)的视野,融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之中,隽刻在人民群众的心里,使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六)巴文化的传承转化要与学校的人文教育相结合

学校是传承知识、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国务院重大国策《国学传承18条》也明确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因此,把巴文化的传承转化推进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层面,也会收到好的效果。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巴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了解巴文化,认知巴文化,学习巴文化,研究巴文化。在此基础上,再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与社会,使其产生更为广泛的辐射与传播作用。

(七)巴文化传承转化要与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相结合

文化具有包容性。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或区域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自生自灭。巴文化也是如此,要实现其当代转型,也必须与当地其它优秀文化深度融合,方能彰显出应有的现实价值。在若大的秦巴区域,拥有大量的优秀地方文化,如红军文化、名人文化、风谷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工艺文化等,将巴文化置身于各种文化之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也是巴文化实现当代型转化的有效途径。

[1]李明泉.巴文化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N].四川日报,2017-01-03(08).

[2]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賨人与賨人文化[M].香港: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2:34.

[3]李禹阶,等.巴族社会组织的一般性与特殊性[M]//巴渝文化:3.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75.

[4]王隆毅,等.巴文化典型文化元素研究[C]//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发展暨巴文化研究.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5:527.

[5]曾 超.巴人尚武精神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18.

[6]李万斌.巴文化内生力及其现实意义研究[C]//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发展暨巴文化研究.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5:45.

[7]张明杰.互动中的巴文化:巴文化的开放性体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59-60.

[8]彭邦本.巴文化历史地位与核心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16(12):13.

猜你喜欢

巴人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英勇善战的巴人
英勇善战的巴人
谁远谁近?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1950年代典型论的述学路径研究
巴人及其文学论著对我国现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