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现象解读及理性应对

2017-04-13丁启红邹靖杨岚

现代交际 2016年13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大学生

丁启红++邹靖++杨岚

摘要:时代的不断发展與科技的不断进步造就了“碎片化”阅读模式,其中以大学生群体最为显著。“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社会趋势,其优点广为人知,然而弊端却也不容忽视。本文将深入分析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现象,“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以及如何理性应对“碎片化”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 “碎片化”阅读 理性应对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4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兴媒体已成为社会媒介主体,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成为了大学生的宠儿,随之而来的“碎片化”阅读成为了当今社会无法避免的潮流趋势。在“碎片化”阅读为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背后,我们更应看到“碎片化”阅读对于人们思想内容、思考方式以及阅读深度所带来的诸多影响,理性应对。

一、阅读方式的时代变革

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从青铜石碑到竹木简帛,直至造纸术及印刷术普及,先后兴起的新媒体诸如报刊、广播、电视,而今却都已成了传统媒体。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3.3亿,在手机网民中占比达79%。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随着信息数字时代的来临,人们的读书观念和阅读习惯进一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国民(18-70周岁)对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的人群较2011年的27.6%,增加了3.6个百分点,增幅达13.0%。在我国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90.6%的读者表示阅读过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同类纸质版。由此可见,阅读方式正在从实到虚,从纸质阅读转到屏幕阅读。一个以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为标志的快速、浅表性的“碎片化”阅读方式正在加速影响着广大读者。

二、“碎片化”阅读定义及特点

微博、微信等以势不可挡之势使得大家放下了手中的书籍,转而利用各种闲暇时间拿起手机打开各类软件查看五花八门的信息,形成一种新的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

1.“碎片化”阅读定义

所谓“碎片化”,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所谓“碎片化”阅读,一方面是指读者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终端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另一方面是指读者阅读的是短小的片断式内容,即随时可中断的零碎化、片段化、非结构化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的最好诠释就是大学生群体中受众率极高的微博、微信等软件,现在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已经习惯在课间休息时间拿出手机浏览各类信息,更有甚者俨然已经成为低头一族。“碎片化”阅读完全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阅读内容“碎片化”。以微博为例,在字数140的限制下,人们总会想尽办法使语言尽量简洁以表达更多的内容。人们可以将一件事情以微博的形式切割成许多部分,随着事情的发展与变化,还可以继续发微博记录事件的发展,也就是将新闻信息切割“碎片化”。而对于阅读微博的人来说也是“碎片化”的,因为受教育程度、思考能力的不同,微博用户对于同一新闻信息的理解与考虑也是大相径庭,这就代表微博信息中的内容被多元化,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各个方面,这也是“碎片化”的一种表现。第二,阅读时间“碎片化”。微博的主要用途就是为人们打发时间,于是人们只要有闲暇时间就会打开微博,开始浏览一条条“碎片化”信息。人们习惯于将时间切割,在小段的时间内发布或浏览信息。在这些看似无事可做的短小时间内,能有像微博这样的软件让人们消遣,同时进行一定的人际交往,对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是十分乐意接受的。第三,阅读形式“碎片化”。现在大学生可以利用电子设备随时随地拍摄任何需要的图片,发表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些使微博信息的发布和接收方式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简而言之,“碎片化”阅读的特点体现在其内容、时间、形式的“碎片化”上,而大学生也逐渐适应这一阅读模式甚至没有察觉其危险性,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被“碎片化”阅读所包围,需要了解“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以便于理性应对。

三、“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1.“碎片化”阅读的利

“碎片化”阅读由于它可以随时中断,内容、时间、形式“碎片化”的特性,为适应于“碎片化”阅读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首先,知识、信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如今的网络用户在世界人口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也就说明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逐渐加深。网上用户的增加,伴随着的是网上信息的多元化加剧。每个人对于网络信息的不同见解使得网络信息的更新换代加速,也让读者可以接受更多不同的信息,了解以前未曾获得的知识。

其次,知识、信息共享。网络用户们在网络上各抒己见,相互传阅各类信息,使“碎片化”阅读拥有了极高的受众率,也让阅读不再是某个群体的特权,人人都享有阅读的权利。这不仅是网络普及化的象征,也体现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不仅仅是大学生,只要是懂得网络的人,都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第三,阅读可随时随地进行,方便快捷。这大概是网络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的最大优势。不论你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学校里,都可以随意进行阅读,不再受制于书本,局限于地点时间。这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用再背着厚厚的书本,也不用非要去图书馆借书,只需要一个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信息。

第四,读者可以相互交流,参与人际交往。传统阅读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的信息无法与人交流,很难产生共鸣。而“碎片化”阅读则恰恰相反。它鼓励人们阅读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人交流意见,并且在这种平等独立的对话中,会让人有新的启发,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更能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碎片化”阅读的主动性为读者阅读后进行交流,参与人际交往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最后,有效利用零碎時间进行阅读,提高时间利用率。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许多人根本找不到合理的时间来进行传统阅读,而“碎片化”阅读由于其随时可以中断的特性备受青睐。读者可以在各种零碎时间进行阅读,有效利用了这些原本被荒废的时间,这也是另一种节约时间。

2.“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碎片化”阅读在时间的合理利用和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方面都是很有益处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美国科技作家卡尔认为:“我们牺牲了深入阅读的功能,变成只是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连接的能力被搁置。”由此可见,“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使读者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碎片化”阅读的“碎片化”信息,让人们关注的层次、方面完全不同,由此导致的对信息的注意力分散也是显而易见。阅读本身是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然而在其“碎片化”特点的影响下,读者注意力分散,不能专注于阅读,可想而知这样阅读的结果往往会是无用功。其次,容易使读者头脑浅薄化,思维“碎片化”。“碎片化”的信息使读者的思维受其影响,也被切割成许多部分,成为“碎片化”的模板。信息的“碎片化”、多元化其实也就意味着信息的浅薄简陋。许多网上信息都只是流于表面,单单叙述一件事情于我们的思维头脑并没有多大的作用,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阅读后的反思与启发。而“碎片化”阅读恰恰弱化了这一最为重要的步骤,只是挑选出吸引读者眼球的信息大肆传播,却并没有给予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这对于阅读来说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

第三,容易使读者形成惰性化依赖。“碎片化”阅读却让读者的思考积极性下降,不愿意在阅读后费心去思考而是依赖于网上的见解。以微博为例,很多人喜欢刷微博,感觉这样刷了微博之后接收了许多信息,了解很多知识,然而一觉起来之后所有的东西都忘得一干二净。这并不是阅读,更称不上学习,这不过是走马观花,于我们并没有任何的益处。

最后,使读者沉迷网络交流,忽视真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手机的普及使低头族也大大增加,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明明家人、朋友就在身边,却非要在网络上对话,不论是一起聊天还是一起吃饭,人与人之间永远隔着手机,这样下去,人类的语言功能会不会就此丧失,只剩下手指还能继续活动?网络上的交流毕竟是虚拟的,不可捉摸,根本无法与现实中面对面的交流相比。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不是手机与手机之间的交往,我们不能沉浸在网络的猎奇世界中,还是应该回到现实世界,感受真正的人际关系。

四、如何理性应对“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是科学技术变革与时代发展的产物,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促使人们快速移动,而在这移动的过程中等待的时间越来越多,时间也被切割为无数小块,使人们没有时间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真正阅读一本纸质读物,于是电子网络阅读应运而生。手机上各类软件,为人们提供了在零碎时间进行零碎阅读的平台,也就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既然“碎片化”阅读的大势已然不可避免,我们就不能妄图改变这一社会趋势,而应该改变自己,适应这股潮流。

首先,我们需要在“碎片化”阅读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而不是依赖于网络上的知识见解,错把这些信息都当作是自己思考所得,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自欺欺人,只会使阅读毫无意义,我们自身则毫无进步。

第二,我们要在传统阅读与“碎片化”中阅读中保持平衡。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然而不管阅读方式如何变化,文字所承载的文字力量始终如一。不论是青灯黄卷式的纸质阅读,还是即时的在线浏览,我们都应该寻找其中的平衡,以达到阅读的目的。传统阅读的书卷魅力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经典,寻找自己的感悟;“碎片化”阅读则让我们高效利用时间,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丰富的信息。两者相辅相成,追求其中的平衡必然让我们受益匪浅。

最后,我们需要不懈地追求阅读品质。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我们都应该看重阅读品质。经典著作的生机活力源源不断,甚至历久弥新,即使已经越过千年,依然可以从中发现新的魅力,也唯有这样的书籍才能真正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开始自发的思考,从而获得启发。阅读品质代表了一个人的生活品质,读者的精神滋养居于这些经典书籍之中,读者的反复咀嚼使这些经典焕发新的活力。对于阅读品质的追求不仅仅是对古著经典的继承发扬,更是心灵智慧与精神境界的传承。

五、结语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的多元化与复杂化让人难以判断其正确性与可靠性。“碎片化”阅读在为我们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阅读习惯。唯有正视“碎片化”阅读在如今社会中的地位,懂得在“碎片化”阅读的同时,结合传统的纸质阅读,细细品味经典名著,再加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实现阅读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上海:南海出版社,2009.

[2]陈奕,凌梦.微博 “碎片化阅读”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2014(5).

[3]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OL].[2011-03- 22].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1/P020110119328960192287.pdf.

[4]邓小昭.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2-23.

[5]东鸟.网络战争:互联网改变世界简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