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问题及其路径探析
2017-04-12杨志敏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杨志敏(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教育教学
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问题及其路径探析
杨志敏(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民办高校越来越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水平影响着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水平。民办高校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需要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在文化自信教育方面下功夫,探索并创新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新路径,切实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民办高校 大学生文化自信 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文化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富有创造力、形成凝聚力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局势,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其持续发展的精神保证。大学生正处在学习文化,形成自己文化观的关键时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文化自信
1.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它一方面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批判和吸收。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即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2.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大学生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主体,这个主体的特点决定了其文化自信的内涵。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仅体现为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识和尊重,对外来文化的高度包容和辩证吸收,更表现为一种对文化传承、批判和继承的能力,进而拥有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以时代发展为背景,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并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中,真正做到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的有机统一。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由于民办高校录取分数线普遍较低,其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生源也相对复杂,学生的学习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致使部分学生表现出文化素养不高,文化自信不足等现象。
1. 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低
民办高校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办学,完全依靠自给自足,缺乏有效的财政支撑,巨大的办学压力致使其关注点更多在招生和就业上,学校教育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传统文化、价值信仰的教育。民办高校由于受体制机制的限制,教师流动量大,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缺乏师资保障。部分大学生受到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缺乏辨别能力,进而影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认同感。
2. 对西方文化缺乏辨析
西方文化伴随着其政治、经济的霸权地位而强势侵入,往往通过网络、影视剧等方式进行渗透,影响较大。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更加鲜明,性格更加突出,更加强调自我意识,而西方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消费观能更好地迎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致使学生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认同。这种盲目认同往往源自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分析不够理性,缺乏辨析,而这种辨析能力也正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所欠缺的。
3. 对国家先进文化关注不够
民办高校大学生倾向于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部分学生对热点时事、党的政策、方针及相关知识关注度不高,学习和了解这些内容也存在着消极被动。民办高校大学生强调自己的“消费者”权益,认为自己交了学费受教育,把自己完全摆在了享受服务的“消费者”一方,部分学生对主流政治如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关注不够,对国家的发展缺乏热情与信仰。
三、民办高校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部分学生能肯定中华文化的源远历史,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部分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营造社会良好的文化氛围;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逐步深入了解,能逐渐认同我国的文化价值观,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仍存在着明显不足,在文化自信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缺失
文化自信教育内容极其丰富,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高校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阵地,民办高校更加务实,更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价值观教育,德育教育,缺乏系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仅仅散落在思政理论课中,缺乏整体性,达不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效果,致使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缺失。
2. 文化自信教育形式单一
民办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主流形式仍是灌输式的授课,缺乏实践性,不能将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进而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不能有效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进而帮助学生转变思想。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局势,教育形式显得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同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尚未形成合力,不能相互配合,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3. 文化自信教育氛围淡薄
家庭氛围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深远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家长往往自身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加之深受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表现出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这种耳濡目染的氛围往往会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社会氛围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同样也具有重要影响,大众传播媒体趋于追求物质利益,其传播内容和报道内容过分追求娱乐效果,致使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呈现出信息失真甚至扭曲的形态,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不断被削弱,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4. 文化自信教育目的模糊
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文化修养的完善和提升,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辐射到整个社会范围内,提升整个国民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进一步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但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没有达到有效地契合,在培育过程中,大部分停留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层面,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和能力培养,脱离了实践,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不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传承、辨析和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 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
西方文化借助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而强势侵入。当代大学生还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对西方各种思想文化还不能很好地分辨,致使这些思想在大学生中快速传播,缺乏有效的引导,大大地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认知的自觉性和认同的积极性。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给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加大了难度,很明显大学教育在这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
2. 新媒体的潜移默化
新媒体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使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接触大量的网络信息,网络信息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部分大学生逐渐表现出对自身先进文化态度淡漠,对外国文化盲目推崇,严重影响了文化自信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3. 文化创新的动力不足
大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前提是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可,“根据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文化发展需要在思想、观念、形式、内容各个方面的怀疑与探索,才可能会有所创新,这种怀疑和探索首先需要的就是明确自我的存在性。”[3]但部分大学生对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认知度不高,认知积极性欠缺。此外,大学生文化创新的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不能主动地承担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责任,不利于将文化自信教育的成果延伸到实践中去。
五、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要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重要 的渠道和平台,应当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方法来革新大学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1. 以高校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完善教育内容
高校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任务,是文化自信的主要引领者,这是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民办高校也不例外。因此,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要以高校为主阵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其文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全体师生,丰富和完善文化自信的教育内容,将文化自信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契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2. 让学生和教师同为文化自信教育的主体,丰富教育形式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将学生和教师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两个主体,从两个方面着手努力效果会更好。
只有培养民办高校教师的文化自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才能引领大学生文化自信。民办高校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发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培养文化自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使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实践活动,实现文化自信心的全方位培养。
3. 搭建家庭、校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平台,营造教育氛围
家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主要是耳濡目染,学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重在有的放矢,而社会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只有将三者的影响形成合力,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施加影响。民办高校要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促使合力的形成。此外,国家要加强文化立法,制定政策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新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用最先进的理念来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文化的绿色、协调、创新、开放与共享,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 引导大学生作文化的践行者,强化教育目的
只有将文化自信教育内容与大学的实际生活、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将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与大学生的校内外实践结合起来,文化自信教育才能真正地感染学生,发挥作用,起到效果。一是发挥民办院校的优势,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创建。学校拓展活动阵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化主题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主性,自觉宣扬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二是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通过参与的方式加深他们对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感知,进而进一步内化为他们的理性认识,促使他们自觉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创新者和践行者,真正实现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具备有着高度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是一个社会中深层文化的接受者,是一个社会先进文化最主要的缔造者,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最积极、影响最大的传播者”[4]。只有注重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建设文化强国方面的中坚作用。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6):2-6.
[3] 王丽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3:22.
[4] 齐尚才,石重阳.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60.
G416
A
1008-8784(2017)03-66-4
2016-12-23
杨志敏(1987—)女,山西晋中人,硕士,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思政部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责任编辑: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