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思维五位循环的创业智慧培养模式
2017-11-15周豪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94
周豪(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 21094)
构建创新思维五位循环的创业智慧培养模式
周豪(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 21094)
本文在整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创新思维的理论方法,构建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这五位相循环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智慧为目的。本文以江苏省大学毕业生为抽查样本进行实证调研,最后针对实证调查结果分析对五位循环模式进行修改调整。
创新思维 创业智慧 五位循环培养模式
一、创新思维理论
创新则兴,守旧则亡。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热点话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以及党的十八大精神等,都体现了党的创新思维理论的不断深化。创新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创新思维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随着高新科技的出现,传统产业如果不能随着科技的变革而更新,很可能走向末路。
创新思维(即创造性思维)是在个体积极主动的参与下,突破惯常的思维定势,产生新颖且有用的连接的思维[1],创新思维需要果敢的质疑力,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想象力等综合能力。对于创新思维理论的理解概括,在后来的学者中形成了很多分支,构成了许多不同的创新思维理论,如吉尔福特的发散思维理论、韦特海默的格式塔理论、脑整体思维理论、右半脑创造思维理论、“虚拟”思维理论等等。[2]每一个理论都是对创新思维理论的完善,都是出于意识到创新思维理论的重要性后对相关资料的整理研究后得到的。
创新思维理论为什么能培养创业智慧?实际上,如果要培养一个人的创业智慧,创业思维理论是无法绕过不用的理论工具之一。一是创新思维是培养创业智慧的必备手段。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智慧而存在,在如今这个包罗万象的信息化社会中,创业并不能像以前那样,只要拥有“经验”就能成功。可以说现在的创业也就是一种创新,没有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就无法叩响机遇的大门。二是创新的目的符合创业的内在要求,在国家层面讲,创新的目的是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作为个人,创新的目的往往在于要获得丰厚的利益,经济利益的多寡也是很多人选择创业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新领域的开创者,初期获得的利益是几乎不需要与其他竞争者分享的。三是运用创新思维理论的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智慧,符合国家发展的要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就应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奋斗,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创新思维理论支撑的高科技新观点成了一个企业制胜的不二法门。我们年轻一代既然选择创业,就应当有走出国门,与外国企业相抗衡的目标与信念。
二、创新思维五位循环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个人因素
无疑地,个人努力程度是一个人创业智慧增长速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是有效果的,我们必须掌握合适的方法,以免我们的努力变成无用功。这个方法总的来说是基于创新思维理论的。除了个人努力之外,培养提高创业智慧还需要一系列的个人品质,如个人的自信、富于冒险精神、强大的意志、强烈的成就动机等等,这些个人品质有的是先天的,但基本上都是可以靠后天努力养成的。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难以控制的不确定的因变量,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环境的好坏全都凭靠个人运气。家庭对个人创业智慧的影响主要在于价值认同方面。价值认同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家庭与创业者对创业事业、家庭的价值相互认同。家庭对创业的观念和对创业者的角色期望与创业者相匹配,如果匹配出现问题,家庭将会成为创业者地最大阻碍。因此,创业者应当学会与家庭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得有效支持。
(三)学校因素
学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提供实践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智慧。据了解,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先例。斯坦福大学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在学校的主要院系都开设了创业的相关课程。二是课程之外邀请企业家和投资家向学生分享创业经验。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会与学生进行午餐交流,比起灌输式的创业知识传授,这无疑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三是课余时间学生还会参与各种各样的创业俱乐部和投资俱乐部,在每年的创业者大会上很多商界名流也会应邀参加。四是对创业学生给予两年时间,无论成败都可继续学业。[3]像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学习。
(四)社会因素
社会是每个人的共享资源,我们每个人在同样的社会里奋斗,既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公平的是我们周围的资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得的,不公平的是每个人因为家庭条件和个人能力的不同获得资源付出的代价也不等。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主要体现在政治上的不平等,到经济上的不平等程度大大加强,中国变成了以经济分层为主的社会。[4]在这样一个身价与社会地位严重画等号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是处于对更高社会地位的向往而去创业的。社会对于创业智慧的影响则在于激发了大多数人的创业潜能。
(五)政府因素
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认为:“谁都不应该由于他所无法负责的特性取得社会利益;也就是说,谁都不应该由于他所无法负责的特性而被剥夺社会利益”[5],社会本身是难以做到公平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出现了政府。因此社会因素和政府因素是不可分的,我们很难生活在没有政府调控的真空中。政府则主要为我们提供相对平等的创业机会,尽可能的技术支持,同时还有相当可观的资金补给等等,像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这些都可以称为培养创业智慧的环境因素。
三、实证分析
本研究主要分析以下5个问题:①个人努力对创业智慧的影响程度;②家庭支持对创业智慧的影响程度;③现今学校教育对创业智慧的影响程度;④现今社会环境对创业智慧的影响程度;⑤现今政府政策对创业智慧的影响程度。
为了解决上述5个问题,我将针对每一个因素设计几个小问题作为问卷调查的内容。首先,我们抽样调查江苏省的200名已经创业和准备着手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有的刚刚毕业,有的已经毕业数年,调查研究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五个因素在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影响程度。在发放出去的200份问卷中,回收的有效问卷有15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6.5%。
问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社会情况。被调查者基本上是刚出校园的大学生,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分析大学生创业情况。
表1
教育情况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填较高的那位)家庭月收入选择创业方式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小学及以下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5000元及以下5000元及1万元1万元及10万元10万元及以上家庭支持创业朋友合伙创业个人力量创业119 23 11 9 48 55 20 21 38 61 50 4 49 78 26 77.78%15.03%7.19%5.88%31.37%35.94%13.07%13.72%24.84%39.87%32.68%2.61%32.03%50.98%16.99%
第二个部分是对我们这次的研究课题及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这五位进行分类,找出在现行社会体制下各个因素对创业智慧的培养形成造成的影响。我们将影响程度用李科特的分计数法中的5分计数来表示,1到5分表示影响程度的递增,1分表示无影响,5分表示影响非常大。
表2
通过上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每一个因素对创业智慧的影响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其中影响居前的两个因素是个人和家庭。其中“个人”的影响远超于“家庭”,由此可见,在创业者看来,创业基本上依赖于自身的努力和胆识,外界力量,尤其是学校和政府的力量对自己的帮助是微弱的。
四、对我国创业智慧培养模式的发展启示
对江苏省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智慧影响实证研究,目的是有针对地对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智慧培养教育的优良氛围,给各界提供参考意见,从而形成一个良而有效的五位循环培养模式。由此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在个人特征的因素中,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具有的共同优点是充满自信、较高的个人意志和梦想更高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成就动机,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稳定保险的工作相比,他们的这些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智慧。
其次,在家庭与学校特征的因素中,家庭是一个很难控制的因素,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千差万别,但是不管怎样家人一般都会最大程度的帮助。以往学校在创业智慧培养的教育、创业讲座的开展和创业基地的提供上都给予了不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但调查结果看来收效甚微,又或许对大学生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并没有察觉到。
再次,在社会和政府因素中,被调查大学生的评分都不高。我们国家社会和政府一直以来对于创业创新都高度重视,并为创造优良的创业环境不断努力。就在2017年的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创新创业时还说: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竞发。到底是努力的方向错了呢还是努力的力度不够呢?或许是因为改革开放还不到40年,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都在不断地调整发展,这个进步的过程恰好也给了我们每一个人展示自我的机会。
因此,在以上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为了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毕业者的创业成功率,学校应当更大力度地开展创业智慧培养教育,提供更优质的创业实践平台。有条件经常请到优秀创业毕业者回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允许学生暂停学业创业,同时保留学籍等,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学习外国名校的大学生创业智慧培养教育。政府应更大力度的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和方便有效的创业信息查询平台。政府和每个个人都有义务营造良好的创业社会氛围,尤其是我们鼓励每个有着创业经验的社会成员,都自发的走到一起,自愿地去帮助那些想要创业和创业失败的人,传授他们创业知识,从而形成团结互助地社会氛围。
[1]牛端.多学科视野下创造性思维理念的整合与运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7-73.
[2]郑慎德.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其理论[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5):5-7.
[3]张帏,高建.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特点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143-147.
[4]张必春,徐晓军.社会流动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公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3):72.
[5]彼彻姆著,雷克勤译.哲学的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73.
G64
A
1008-8784(2017)03-79-4
2017-1-6
周豪(1993—),女,江苏扬州人,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思维、大学生创业智慧培养。
【责任编辑: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