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代科举诗词的史料价值

2017-04-12裴兴荣

史志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探花平阴及第

裴兴荣

(大同大学辽金文化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9)

金代科举诗词的史料价值

裴兴荣

(大同大学辽金文化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9)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多民族政权,沿袭辽和北宋之制,实行科举取士制度。金代文人曾创作了一些科举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些作品描述了金代科举考试场所、过程,有些作品记述了当时的一些科举习俗,还有些作品记载了部分登第人员的信息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金代科举 科举诗词 史料价值

金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金朝建国后,沿袭辽和北宋之制,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金史·选举志》中对此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但仅仅涉及制度层面,并没有提供更多的细节。由于种种原因,金代文献流传极少,其中关于金代科举的记载也极为罕见。一些金代文人在其诗文作品中对考试的过程、科举习俗以及登第人员等有所描述和记载,可补《金史》之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有助于丰富我们对金代科举活动的了解。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探索。

一、元好问《探花词》五首——金代的探花宴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一系列的活动,仅就宴集聚会而言,就有大相识、次相识、小相识、闻喜宴、樱桃宴、月灯、打球、牡丹、看佛牙、关宴等许多名目[1]王定保撰.阳羡生校点.唐摭言(卷3).宴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P18)。最著名的是曲江宴和杏园探花宴。唐李淖《秦中岁时记》有云:“进士杏园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则探花使被罚也。”[2]朱胜非.绀珠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赵彦卫《云麓漫钞》亦云:“世目状元第二人为榜眼,第三人为探花郎。《秦中岁时记》云:“期集谢恩了,从此使着披袋、箧子、骡从等,仍于曲江点检,从物无得有缺,缺即罚钱,便于亭子小宴,召小科头同乐,至暮而散,次即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便差定先辈二人少俊者为两街探花使,若他人折得花卉先开牡丹、芍药来者,即各有罚。”[3]赵彦卫.云麓漫钞(卷7).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P108)唐人有不少描写探花宴的诗,如刘沧的《及第后宴曲江》:“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1]彭定求等编.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9册卷586).中华书局,1999.(P6847)写新科进士及第后游园、题名、饮酒、听乐等种种活动,真所谓车如流水马如织,呈现出一派节日般的狂欢场面。皮日休的《登科后寒食杏园有宴因寄录事宋垂文同年》:“雨洗清明万象鲜,满城车马簇红筵。恩荣虽得陪高会,科禁惟忧犯列仙。当醉不知开火日,正贫那似看花年。纵来恐被青娥笑,未纳春风一宴钱。”[2]彭定求等编.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9册卷613).中华书局,1999.(P7118)好一派风和日丽、车马填咽的热闹景象。翁承赞有幸被选为探花使,写下了《探花使三首》:“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九重烟暖折槐芽,自是升平好物华。今日始知春气味,长安虚过四年花。”“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紵衣惹得牡丹香。”[3]彭定求等编.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11册卷703).中华书局,1999.(P8167)志满意得、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整个人都完全沉浸在欢乐中。这就是唐代探花宴的热闹景象。

宋初仍沿袭唐代的风俗,进士及第后例有探花宴,但至北宋中期逐渐废止。《蔡宽夫诗话》有云:“故事,进士朝集,尝择榜中最年少者为探花郎。熙宁中始罢之。太平兴国三年,胡秘监旦榜冯文懿拯为探花。是岁登第七十四人,太宗以诗赐之曰:‘二三千客里成事,七十四人中少年。’始唐于礼部发榜,故座主门生之礼特盛,主司因得窃市私恩。本朝稍欲革其弊,即更廷试。前一岁吕文穆蒙正为状头,始赐以诗,盖示以优宠之意。至是复赐文懿,然状头诗迄今时有,探花郎后无继者,惟文懿一人而已,此科举之盛事也。”[4]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19).本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P132)宋魏泰《东轩笔录》亦云:“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其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自唐已来榜榜有之。熙宁中,吴人余中为状元,首乞罢期集,废宴席探花,以厚风俗。执政从之。”[5]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卷6).中华书局,1983.(P72)由此可知,禁止的理由是禁奢华、厚风俗。因此,宋诗中描写探花宴的作品较少。

金代文献中有关探花宴的记载极少。现存有元好问的五首《探花词》。这组诗为元好问在兴定五年(1221)进士及第后所作[6]狄宝心校注.元好问诗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11.(P174),诗歌描绘了朝廷为新进士举办的探花宴,有助于了解金代的科举活动情形,因而,此组探花宴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一云:“禁里苍龙启九关,殿前鹦鹉唤新班。沉沉绿树鞭声远,袅袅熏风扇影闲。”首联云宫门全部敞开,新科进士于殿前聚集,等待参加探花宴。“苍龙”乃汉代宫阙名。“鹦鹉新班”指新科进士。唐制,进士及第后即脱去白袍,换上绿袍,因与鹦鹉毛色相同,故名。后二句描写节日的祥和景致,象征着皇恩浩荡。鞭声,谓骑马。王建《宫词》云:“新调白马怕鞭声,供奉骑来绕殿行。为报诸王侵早入,隔门催进打球名。”“熏风”喻皇家恩典,出自《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其二云:“浩荡春风入绣鞍,可怜东野一生寒。皇州花好无人管,不用新郎走马看。”东野即孟郊。孟郊及第后,激动地写下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歌用夸张的笔法,把进士及第后的情感释放写得淋漓尽致、生动可感,可谓是探花诗的千古绝唱。此诗从孟郊诗化出,但反用其意,以此来表现金王朝对新科进士的宽容和放纵。

其三云:“六十人中数少年,风流谁占探花筵?阿钦正使才情尽,犹欠张郎白玉鞭。”首句看似平淡,实际上有双重含义,一是交待了本科词赋进士及第者共有六十人,二是巧妙地化用了宋太宗之诗句,阮阅的《诗话总龟》中有云:“故事,进士期集,常择榜中最年少者为探花郎。熙宁中始罢之。太平兴国三年,胡秘监旦榜冯文懿拯为探花,是岁登第七十四人,太宗以诗赐之曰:‘二三千客里成事,七十四人中少年。’”[1]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后集).卷之一巳集.御制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P2)次句反问究竟谁会幸运地成为探花使呢?由此可见,探花使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光荣差使。末二句为李献甫未被选为探花使感到惋惜。据原诗自注可知,“阿钦”谓李献甫,字钦用,时年二十七岁。“张郎”谓张梦祥,年二十六岁,其时还未成婚。李献甫为元好问“三知己”之一,故诗中为他感到惋惜。“白玉鞭”出自李白《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其四云:“美酒清歌结胜游,红衣先为渚莲愁。曲江共说樱桃宴,不见西园风露秋。”首句描写新科进士歌酒宴游的热闹景象。次句化用唐人赵嘏《长安晚秋》中诗句:“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红衣”谓荷花瓣。后二句怀念唐代进士的曲江宴游盛会。“樱桃宴”为唐代新科进士宴会之一,多在曲江杏园举行。王保定《唐摭言》云:“新进士尤重樱桃宴。乾符四年,永宁刘公第二子覃及第,时公以故相镇淮南,勅邸吏日以银一铤资覃醵罚,而覃所费往往数倍。邸吏以闻,公命取足而已。会时及荐新状元,方议醵率,覃潜遣人厚以金帛预购数十石矣。于是独置是宴,大会公卿。时京国樱桃初出,虽贵达未适口,而覃山积铺席,复和以糖酪者,人享蛮榼一小盎,亦不啻数升,以至参御辈靡不沾足。”[2]王定保撰.阳羡生校点.唐摭言(卷3).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P25)整首诗起于描写眼前之景,结于对历史的怀念,欢乐之中流露出些许遗憾。

其五云:“人物风流见蔼然,逼人佳笔已翩翩。龙津春色年年在,莫着新衔恼必先。”前两句称颂新科进士文采飞扬、风流倜傥。后两句亦不忘安慰下第举子,一方面鼓励他们来年再试,同时又提醒及第进士不必炫耀夸饰,以免落第的举子伤心难过。“龙津桥”在汴京城南外城南薰门与里城丹凤门之间的蔡河上。后两句系化用唐人韩仪的《记知闻近过关试》诗:“短行轴了付三铨,休把新衔恼必先。今日便称前进士,好留春色与明年。”[3]彭定求等编.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10册,卷667),1999.(P7704)韩仪此诗流传很广,为多种笔记所采录,如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引李肇《国史补》云:“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近年及第未过关试,皆称新及第进士。所以韩中丞仪尝有《知闻近过关试》。仪以一篇纪之曰:‘短行纳了付三铨,休把新衔恼必先。今日便称前进士,好留春色与明年。’”[4]王定保撰.阳羡生校点.唐摭言(卷1).述进士下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P2)《蔡宽夫诗话》:“关试后始称前进士。故当时诗云:‘短行书可属三铨,休把新衔恼必先。从此便称前进士,好将春色待明年。’”[5]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1).王禹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P151)“必先”,此处谓下第举子。胡震亨《唐音癸签》云:“《乾巽子》载:阎济美与卢景庄同应举,阎称卢云‘必先声价振京洛’。《云溪友议》:刘禹锡纳牛僧孺卷曰:‘必先期至矣。’《太平广记》:郑光业入试,有一人突入铺,欲其相容,呼必先必先不置。必先似云名第,必居先。与先辈同一推敬意。韩仪《与关试后新人》诗有‘休把新衔恼必先’句。此必先又谓下第同人也。”[6]胡震亨.唐音癸签(卷18).诂笺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P162-163)

王寂亦有一首诗描写进士及第后的宴饮聚会:“忆昔登科正妙年,鞭笞龙凤散神仙。金钗贳酒春无价,银烛呼卢夜不眠。往事悲凉真梦耳,故人零落独澘然。临街父老应相识,笑指潘郎雪满颠。”(《天德辛未,家君守官白霫,仆是岁登上第。交游饮博,皆一时豪俊。于今二十六年矣,适以审刑复来,留数日,故人高晦之以旧见访,问当时所与游者,往往鬼録。高本富家,今贫甚,仆向最年少,今老矣。感叹久之,为赋诗以自遣》)此诗乃作者回忆往事之作。据诗题可知,王寂于天德三年(1151)进士及第,二十六年后,故地重游,感慨万端,因作此诗。

首联回忆二十六年前,自己进士及第时,正当年少,每天的生活如同神仙般逍遥自在。“鞭笞龙凤散神仙”出自韩愈的《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我时相思不觉一回首,天门九扇相当开。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1]方世举著.郝润华,丁俊丽整理.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卷9).中华书局,2012.(P503)颔联写新科进士整天宴饮博戏,生活放荡不堪。“呼卢”即“摴蒱”,乃古时的一种博戏。李白《少年行》有云:“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2]彭定求等编.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10册卷680).中华书局,1999.(P7863)李贺《示弟》:“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3]彭定求等编.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6册卷390).中华书局,1999.(P4406)颈联想到昔日的友人皆已故去,不禁潸然泪下。尾联写当年的父老认出自己后的惊喜与感慨。整首诗感叹往事如烟,抒发了人生坎坷的悲凉和感慨。

二、杨奂《试万宁宫》诗——金代的御试场景

杨奂曾于泰和六年参加过御试。考试结束后,他写下《试万宁宫》诗:“月淡长杨晓色清,天题飞下寂无声。南山雾豹文章在,北海云鹏羽翼成。玉槛玲珑红露重,金炉缥缈翠烟轻。谁言夜半曾前席,白日君王问贾生。”[4]陈焯.宋元诗会(卷6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选录此诗后注云:“稗史谓:金章宗试贡士于万宁宫,杨紫阳年方弱冠,席屋稍近殿檐,金主出御幄顾之,问其名氏里贯而去,故有君王问贾生之句。然考其本传,紫阳在金末实未有此遇也,或即元太宗乎?”误。记录了这次御试的经历。首联写景,既点明了考试的时间,又突出了考场的寂静。颔联用典,比喻举子一旦通过御试,便可实现身份的转变。“南山雾豹”典出刘向《列女传》:“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数谏不用。居五年,从车百乘归休,宗人击牛而贺之,其妻独抱儿而泣。姑怒曰:‘何其不祥也?’妇曰:‘夫子能薄而官大,是谓婴害;无功而家昌,是谓积殃。昔楚令尹子文之治国也,家贫国富,君敬民戴,故福结于子孙,名传于后世。今夫子不然,贪富务大,不顾后害。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君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徴见矣。’”[5]刘向.古列女传(卷2).贤明传·陶答子妻.四部丛刊景明本.后因以“雾豹”指隐居伏处、退藏避害的人。此处谓举子经年埋头苦读,以期能够成就功名。“北海云鹏”典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6]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卷1).逍遥游.中华书局,1999.(P1)此句说举子们只要通过御试,便可拾取功名,实现身份的转变。另外,诗中的“北海”也暗指万宁宫,因此处即今之北海公园。“万宁宫”在中都京城北面,金世宗大定十九年建成,原名太宁宫,后更为寿宁宫、寿安宫,明昌二年更名为万宁宫。位置在今北海公园一带,周围有着丰富的水源,当时还可以种稻田。世宗时,大臣张仅言“护作太宁宫,引宫左流泉溉田,岁获稻万斛”[7]脱脱等撰.金史(卷133).张仅言传.中华书局,1975.。颈联又写景,渲染皇宫设施的豪华奢侈。尾联反用典故,称颂章宗。典出《史记·贾谊传》:“文帝思谊,征之,入见。上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因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8]司马迁.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1959.(P2502-2503)李商隐有《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讽刺汉文帝虽求贤,但并没有能真正重用贾谊。本诗用此典,显然并非讥讽,而是反用其意,称颂金章宗贤明仁智。

此诗原附于作者《跋赵太常拟试赋稿后》一文中:“金大定中,君臣上下以淳徳相尚,学校自京师达于郡国,专事经术教养,故士大夫之学,少华而多实;明昌以后,朝野无事,侈靡成风,喜歌诗,故士大夫之学,多华而少实。上病其然也。当泰和丙寅春三月二十五日,万宁宫试贡士,总两科无虑千二百辈。上躬命赋题曰:‘日合天统’。侍臣初甚难之,而太常卿北京赵公适充御前读卷官,独以谓不难,即日奏赋,议乃定。既而中选者才二十有八人。仆时甫冠,获试廷下,而席屋偶居前列,朝隙闻异香出,殿棂间一紫衣人,顾予起,问题之难易及氏名、里贯、年齿而去,少顷复相庆曰:‘适驾至耳。’薄暮出宫,传以为希遇。尝退而志之。后四十五年,仆以河南漕长,告老于燕,过太常之孙承祖家,得所拟赋,感念存殁,不能不惘然,为叙其末,并以旧诗归之,所谓‘月淡长杨晓色清,天题飞下寂无声。南山雾豹文章在,北海云鹏羽翼成。玉槛玲珑红露重,金炉缥缈翠烟轻。谁言夜半曾前席,白日君王问贾生’者,是诗少作也,无可取,以其纪一时之事,庶附《赵氏家传》,或见于后世云。”[1]杨奂.还山遗稿(卷上).民国适园丛书本.这里的赵太常谓赵之杰,字伯英,北京大定府人,大定十六年进士,历仕为西京提刑副使、棣州防御使、太常卿[2]元好问.中州集(卷8).赵太常之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P408)。据此段文字,我们还可以了解以下信息:

一是御试时间为三月二十五日[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三十八).跋赵太常拟试赋稿后(四部丛刊景元至正本);郭元釪.御定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37).赵太常之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所附引文皆作“泰和丙寅二月二十五日”,误。。《金史·选举志一》有云:“凡乡试之期,以三月二十日。府试之期……会试……御试,则以三月二十日策论进士试策,二十三日试诗论,二十五日词赋进士试赋诗论,而经义进士亦以是日试经义,二十七日乃试策论。若试日遇雨雪,则候晴日。”[4]脱脱等撰.金史(卷51).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5.(P1146-1147)与此文相合。

二是御试地点在万宁宫。《金安平进士题名碑》云:“泰和三年岁次癸亥三月二十五日,万宁宫承明殿试。四月十九日放词赋进士一百八十六人。”[5]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二五册).深州金石记.据此可知,泰和三年御试亦在万宁宫举行。“万宁宫”在中都京城的北面,世宗大定十九年建成,原名太宁宫,后更名为寿宁宫、寿安宫,明昌二年又更名为万宁宫。金代文人多有诗咏及之,如赵秉文的《扈跸万宁宫》:“一声清跸九天开,白日雷霆引杖来。花萼夹城通禁御,曲江两岸尽楼台。柳荫罅日迎雕辇,荷气分香入酒杯。遥想熏风临水殿,五弦声里阜民财。”又如张翰的《万宁宫朝回》:“宿雨初收变晓凉,宫槐恰得几花黄。鹊传喜语留鞘尾,泉打空山辊鞠场。已觉云林非俗境,更从衣袖得天香。太平朝野欢娱在,不到莲塘有底忙。”两诗都描绘了万宁宫的宜人美景。金代进士御试的地点并不固定,有时在文明殿举行御试,《金安平进士题名碑》载:“明昌五年岁次甲寅,文明殿三月二十五日试,放词赋进士二百二十一人。”[5]有时则是在集英殿举行御试,“大定二十二年三月二十日,集英殿放进士七十六人。”[6]苏天爵著.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滋溪文稿(卷4).金进士盖公墓记.中华书局,1997.(P54)贞祐南渡后,御试进士多在明俊殿举行。《金史·地理志中》有云:“东则寿圣宫,两宫太后位也,本明俊殿,试进士之所。”[7]脱脱等撰.金史(卷25).地理志中.中华书局,1983.(P588)明俊殿在汴京城内。《金安平进士题名碑》载:“兴定二年岁次戊寅三月二十五日,行宫明俊殿试。四月十二日丹凤门唱等,放词赋进士六十二人。”[5]女真进士亦在此举行御试,《女真进士题名碑》有云:“皇帝于明俊殿前,四月十五日试策,十七日试论及诗。”[8]金光平,金启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女真进士题名碑译释.内蒙古大学学报,1964,(1).

三是御试赋题为《日合天统赋》。《金史·贾铉传》记载:“泰和六年御试,(贾)铉为监试官。上曰:‘丞相宗浩尝言试题颇易,由是进士例不读书。朕今以《日合天统》为赋题。’铉曰:‘题则佳矣,恐非所以牢笼天下士也。’上曰:‘帝王以难题窘举人,固不可,欲使自今积致学业而已。’遂用之。”[1]脱脱等撰.金史(卷 99).贾铉传.中华书局,1975.(P2192-2193)由杨奂此文可知,当时试官多以为此赋题甚难,后经御前读卷官赵之杰力争,最终仍用此赋题试士。

四是参加御试的举子多达千二百人[2]郭元釪《御定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37《赵太常之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所附引文皆作“部两科无虑千三百辈”,误。。《金史·选举志一》有云:“凡会试之数,大定二十五年,词赋进士不得过五百人。二十八年,以不限人数,遂至五百八十六人。章宗令合格则取,故承安二年至九百二十五人。”[3]脱脱等撰.金史(卷51).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5.(P1164)同卷又云:“(承安五年)宰臣奏:‘自大定二十五年以前,词赋进士不过五百人,二十八年以不限人数,取至五百八十六人。先承圣训合格则取,故承安二年取九百二十五人。兼今有四举终场恩例,若会试取人数过多,则涉泛滥。’遂定策论、词赋、经义人数,虽多不过六百人,少则听其阙。”[3](P1138)会试之人数,即参加御试之人数。杨奂所说的“千二百人”乃是包括了词赋和经义两科选人。而《金史》所载的数字仅是应词赋科举的人数,两相比较,大体相合。

五是本科共录取人数为二十八人。前一科即泰和三年科试,共录取词赋进士一百八十六人[4]《金安平进士题名碑》载《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二五册《深州金石记》.。相比之下,本科录取人数大大减少,录取比例仅2.3%。刘祁《归潜志》有云:“章宗诚好文,奖用士大夫,晚年为人谗间,颇厌怒,如刘左司之昻、宗御史端修,先以大中时坐谤议朝政,谪外官,其后路侍御铎、周户部昻、王修撰庭筠,复以赵闲闲事谪绌,每曰:‘措大辈止好议论人。’故泰和三年御试,上自出题曰:‘日合天统’,以困诸进士,止取二十七人,皆积渐之所致也。”[5]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10).中华书局,1983.按:此段引文中的御试时间与录取人数皆有误.(P111)揭示了本科进士取人极少的原因。

除此之外,赵可还有一首小词云:“赵可可,肚里文章可可。三场捱了两场过,只有这番解火。恰如合眼跳黄河,知他是过也不过。试官道王业艰难,好交你知我。”(《戏书席屋》)据说这首小词是赵可在参加完御试后,顺手题在场屋上的。语言通俗,全用口语写出,不加任何修饰,但却把考试结束后那种放松痛快之心情,表现得淋漓致尽。刘祁《归潜志》对此事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赵翰林可献之,少时赴举,及御帘试王业艰难赋,程文毕,于席屋上戏书小词云:“赵可可,肚里文章可可。三场捱了两场过,只有这番解火。恰如合眼跳黄河,知他是过也不过。试官道王业艰难,好交你知我。”时海陵庶人亲御文明殿,望见之,使左右趣录以来,有旨谕考官:“此人中否当奏之。”已而中选,不然亦有异恩矣[5](P116-117)。

这首小词的确写得很特别,也很有意思,也许正是由于表达了那种真实的感受,因此才会引起海陵王的特别关注。

三、翟升《群贤登第诗》——金代平阴进士登科记

金代文献损毁严重,有关金代进士登科的材料极为少见,现存金人记录的进士题名碑记仅有李俊民的《题登科记后》、孔叔利的《改建题名碑》以及《女真进士题名碑》数种而已。而翟升的《群贤登第诗》中称颂了13位金代平阴籍进士,相当于一份平阴进士登科录。诗云:

陶山先生主文盟(甲公绰号陶山),郭令好学加劝惩(郭好学平阴令)。

平阴儒学日复振,不让五虎专前名。

靳侯才名驰冀北(靳子昭邑主簿),初官佐治肥子国。

下车首询沂上人,供室劝学增润色。

文章圆熟推许公,典而丽兮词更工。

山城天荒从此破,白袍换绿荣乡中(许佑)。

苏仙久藉家学力,内抱英华外谦抑。

十年作赋气凌云,唾手功名不劳得(苏得胜)。

古学众许芝亭刘,下笔万字何能休。

俯就绳墨入赋室,一战而胜酬焚舟(刘格)。

贤哉酅河子董子,八举终场人罕比。

广阳就试欲投名,尚以老成为所耻(董哲)。

孝感里中重王兄,德与才称非过情。

耽经玩史日无辍,蔼然素有场屋声(王瓒)。

升也文学宗董氏,陶山竹溪亦席侍。

靳老余绪复稔闻,驽马十驾希騄耳(翟升)。

明昌天子试飞龙,董子王升(一作兄字)文并雄。

金门献赋仆亦与,北宫唱第三人同。

至今地脉何曾断?吾乡士风天下冠。

学者体法旧纯朴,岂止为文思过半?

甲氏名族世共知,后之苗裔振复奇。

潜遗祖德借余论,又向蟾宫折桂枝(甲振)。

溪上先生号醇德(王广道),动为仪表言为则。

发明圣道得其传,恩不及身后蕃息。

乃孙经学有渊源,乙科优中光儒门。

靳侯名乡能远虑,居贤因此石硖村(王知进)。

李君力学人难企,弱冠声华蔼乡里。

早承鹗荐上天廷,一举明经取青紫(李可用)。

翠华警跸幸南都,圣心愿治求硕儒。

日边诏下免秋试,三英笑指龙门趋。

锜氏兼经勤博古,苏子天才中规矩。

李生伯仲三豪间,鼎甲科名俱力取(锜申、苏霖、李唐英)。

明年较艺入明光,王氏文词复擅场。

圣代人材罔遗弃,特恩赐第名亦彰(王天一)。

芸窗昼寂闲屈指,仕者十有三人矣。

不才鲁钝甘隠居,但庆诸公膺器使。

为报后来为学人,前进已达教犹存。

勉旃勉旃学而仕,食禄无忘先辈恩。

作者翟升,字利夫,平阴人,明昌二年进士。诗歌前八句概括介绍了平阴一带的文化传统与氛围,为全诗的铺陈奠定了基础。首句指出平阴一带主文盟者为甲公绰,原诗注云“甲公绰号陶山”。党怀英《醇德王先生墓表》有曰:“怀英昔者宦学山东,是时东阿张子羽、荏平马定国、奉符王颐、东平吴大方与其兄大年、郭弼宪、甲公绰诸公,讲论道义,援据古今,以孔孟所传为诸儒倡。”[1]党怀英.醇德王先生墓表.张金吾.金文最(卷89).中华书局,1990.(P1300)知甲公绰与金朝名士党怀英相知。次句称赞平阴县令郭好学重视文化,原有注云“郭好学平阴令”。三四句说正是由于甲公绰和郭好学的重视和引导,平阴一带出现了崇文重学、儒学复振的局面。“五虎”,刘备封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和马超为“五虎将”。这里当指此前及第的五位平阴籍进士。以下四句说平阴县主簿靳子昭才名远扬,重视学校教育,鼓励士人向学。(前八句称颂知名文士甲公绰、地方官员郭好学和靳子昭三人对平阴地区文化和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劝导之功,为全诗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24句诗,分别叙述了六位平阴进士,每人用四句诗进行描写。许佑文采出众,首破天荒;苏得胜内胜外谦,能继家声;刘格下笔万言,一战即胜;董哲连举八场,世罕其比;王瓒德才兼备,声振场屋;翟升转益多师,力取科第。“破天荒”典出《唐摭言》:“荆南解比号天荒,大中四年,刘蜕舍人以是府解及第,时崔魏公作镇,以破天荒钱七十万资蜕,蜕谢书畧曰:‘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2]王定保撰.阳羡生校点.唐摭言(卷2).海述解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P11)诗中意指首位进士及第者。“白袍换绿”意谓进士及第。唐时举子及第前多穿白衣,及第后则换为绿袍。文人一旦考取进士,仕途升迁较快,因此,举子还未及第时即被人称为“白衣卿相”[3]王定保撰.阳羡生校点.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P3)。王安石《临津》诗云:“临津滟滟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郞。”“十年作赋”,左思曾用十年时间创作《三都赋》,为时人所称,致有洛阳纸贵之传说。“唾手功名”意谓毫不费力即可取得功名,典出《后汉书·公孙瓒传》,李贤注引《九州春秋》曰:“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而决。”《新唐书·褚遂良传》亦云:“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驽马十驾”出自《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騄耳”,宝马名,为周穆王“ 八骏”之一,亦作“ 騄駬”“ 绿耳”[4]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卷3).周穆王.中华书局,1979.(P93)。“ 焚舟”典出《 左传·文公三年》:“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杜预注云:“ 示必死也。”《 晋书·蔡谟传》:“ 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5]房玄龄等撰.晋书(卷77).蔡谟传.中华书局,1974.(P2038)后用以比喻做事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唐李端《送潘述宏词下第归江外》诗:“弈棋知胜偶,射策请焚舟。”[6]彭定求等编.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5册卷285).中华书局,1999.(P3253)唐雍陶《离家后作》诗:“出门便作焚舟计,生不成名死不归。”[7]彭定求等编.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8册卷518).中华书局,1999.(P5962)“明昌天子试飞龙”四句说翟升与董哲、王瓒三位平阴举子同榜及第。“飞龙”即新天子即位,明昌天子即金章宗。本科御试时间为明昌二年(1191),为金章宗即位后的首次科举,各科登第者多达八百余人,王泽为词赋状元,陈载为经义状元,完颜伯嘉为策论状元[8]薛瑞兆.金代科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P149-151)。“金门献赋”乃是用司马相如献《子虚赋》《上林赋》而得汉武帝的赏识之典。唐宋以来,诗人多以此典来比喻参加科举考试。如唐代诗人卢纶《与从弟瑾同下第出关言别三首》之一亦云:“同作金门献赋人,二年悲见故园春。到阙不沾新雨露,还家空帯旧风尘。”[1]彭定求等编.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5册卷276).中华书局,1999.(P3125)宋人张耒《新秋》云:“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2]李蓘.宋艺圃集(卷5).张耒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宋人苏颂《送王秀才出京》云:“忆昔我年未弱冠,西来观艺游神皋。金门献赋嗟失路,因循四载何所遭。”[3]苏颂.苏魏公集(卷2).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元人宋无《春病起即事》云:“壮怀玉具剑空摧,老去金门献赋迟。”[4]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戊集).中华书局,1987.(P1290)“北宫”即前文所提到的“万宁宫”,由于坐落在中都城外的北部,因而又被称为北宫。金人诗中亦有涉及,如曹之谦的《北宫》:“光泰门边避暑宫,翠华南去几年中。干戈浩荡人情变,池岛荒芜树影空。鱼藻有基埋宿草,广寒无殿贮凉风。登临欲问前朝事,红日西沉碧水东。”又如赵摅的《早赴北宫》:“苍龙双阙郁层云,湖水鳞鳞柳色新。绝似江行看清晓,不知身是趁朝人。”还有张行简的《六月二十九日北宫朝回》:“疏柳衰荷又一时,清波飞叶梦灵芝。年年踏尽溪边路,不觉吴霜点鬓丝。”所云“北宫”亦即“万宁宫”。“至今地脉何曾断”四句云平阴一带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地脉”本指风水,这里借喻为文脉。本句云平阴的文脉未曾中断。“体法”指诗文书画的格局法式。宋代诗人徐玑《书翁卷诗集后》云:“五字极难精,知君合有名。磨砻双鬓改,收拾一编成。泉落秋岩洁,花开野径清。渐多来学者,体法似元英。”[5]徐玑.二激亭诗集.汲古阁景宋钞本.本句谓平阴学者为文崇尚纯朴。“思过半”意即已领悟大半。典出《周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孔颖达疏云:“思虑有益,以过半矣。”[6]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8).系辞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317)又苏辙曾自云:“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7]陈宏天,高秀芳校点.苏辙集.滦城集(卷22).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华书局,1990.(P381)本句谓平阴有良好的文学传统,再加上地方官员重视教育,因而平阴文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甲氏”四句写甲振能继承祖业,一擢科第。甲振为陶山先生甲公绰裔孙。“蟾宫折桂枝”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8]房玄龄等撰.晋书(卷52).卻诜传.中华书局,1974.(P1443)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桂树通常在农历八九月开花,次年三月果熟,而科举考试的时间是,府试在八月举行,御试则于次年三月举行。故唐以来文人遂牵合两事,以“蟾宫折桂”谓科举应试及第。“溪上先生”四句云王知进承继家学,乙科及第。其祖为醇德先生王广道,名去非,为金朝著名的处士。应试不得志,在家耕读,立馆教授,去世后党怀英私谥其号曰“醇德先生”,并为其撰写墓表。其弟王去执,字明道,人称榆山先生。王氏兄弟与元代翰林、侍讲学士李之绍被誉为“平阴三贤”。元至正元年(1341),在其故里南石硖建有三贤祠。“李君”四句云李可用弱冠有声,明经及第。“鹗荐”,比喻推举有才能的人,亦作“荐鹗”,典出孔融《荐祢衡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明,必有可观。”[9]孔融.荐祢衡表.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卷1).孔融集.中华书局,1989.(P8)意为一百只猛禽枭鸟,也比不上一只鱼鹰。“鹗”即鱼鹰,比喻实有其才的人。苏轼《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有云:“亲嫌妨鹗荐,相对发微泚。”“翠华警跸”八句云贞祐三年(1215)科试,锜申、苏霖和李唐英三位平阴举子同榜及第。“青紫”指公卿的服饰。《文选·扬雄〈 解嘲〉》:“ 纡青拖紫。”李善注引《 东观汉记》:“ 印绶,汉制公侯紫绶,九卿青绶。”又刘良注:“ 青紫,并贵者服饰也。”后因以称高级官员。“翠华”本意为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常常作为御车或帝王的代称。“翠华警跸幸南都”指贞祐二年(1214),北方蒙古频频侵犯,金哀宗将国都从中都迁到汴京,史称“贞祐南渡”。“日边诏下免秋试”指贞祐二年(1214)诏免府试。原因即是蒙古的侵犯,多地陷落,无法举行科举考试,且士人往来亦极不便利。《金史·选举志一》有云:“向者贞祐初,诏免府试,赴会试者几九千人,而取八百有奇,则是十之一而已。”[1]脱脱等撰.金史(卷51).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5.(P1139-1140)刘祁《归潜志》亦云:“及宣宗南渡,贞祐初,诏免府试。”[2]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10).中华书局,1983.(P108)所云即指本科考试。本年经义状元为刘汝翼,李献能、白华、魏璠等人亦于本年及第[3]薛瑞兆.金代科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P190)。“明年较艺”四句写王天一特恩赐第,《金史·选举志》云:“凡诸进士举人,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廷,凡四试皆中选,则官之。至廷试五被黜,则赐之第,谓之恩例。又有特命及第者,谓之特恩。”[1](P1134)同卷又云:“泰和二年,上命定会试诸科取人之数,司空(完颜)襄言:‘……恩榜本以优老于场屋者。四举受恩则太优,限以年则碍异材。可五举则授恩。’……遂定制……五举终场年四十五以上、四举终场年五十以上者受恩。”[1](P1144)“芸窗”四句云自己进士及第后,无意于功名,欲归隐田园,希望其他平阴进士尽心报国。“芸窗”即书斋。最后四句告诫平阴后学,要以前辈为榜样,努力进取。“勉旃”意谓努力。“先辈”谓已得第进士。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唐时举人,呼已第者为先辈。”余嘉锡《读已见书斋随笔》:“唐人称进士为先辈者,言其登第必在同辈之先也,故又称必先,与后人称先及第为前辈之意不同。”

整首诗长达72句,简明扼要地叙述了13名平阴籍进士的基本情况,相当于一篇金代平阴登科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4]薛瑞兆.金代科举.即据此诗收录这13名平阴进士.。此诗在写法上明显受到杜甫《饮中八仙歌》的影响,用追叙的方式、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因此,此诗在科举诗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在某种程度上亦可称之为“史诗”。

(责编:高生记)

On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Poemsabout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Jin Dynasty

Pei Xingrong

Jin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by Nuzhen Nationality,including the Han multi-ethnic regime,also implemented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Jin Dynasty scholars also created some imperial theme poetry works,although a small number,but some work is described in the Jin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place,process,and some works written at the time of some of the imperial customs,and some part of the work described the examination admission list,etc.,which have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Jin Dynasty ImperialExamination Imperial Poetry Historical Value

裴兴荣(1973—),男,山西兴县人,文学博士,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辽金元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代科举与文学研究”(13BZW07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探花平阴及第
状元、榜眼、探花
论山东平阴永济桥的历史与建筑
济南平阴翠屏山多佛塔建筑年代考
假冒探花
“一带一路”视野下平阴玫瑰产业发展思考
两字探花
清代探花赵鸿举的军事生涯及其相关史实辨析
谁不说俺家乡好
ABSTRACT
“第”字的用法(汉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