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色小镇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丽江市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的实证
2017-04-12付莉萍
付莉萍
云南特色小镇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丽江市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的实证
付莉萍
民族文化是云南特色小镇发展的资源基础,特色小镇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云南的特色小镇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互动发展,拓展了特色小镇的内涵和外延,拓宽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渠道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优化两者的互动关系,需要从加强两个互动主体的发展,完善互动机制等方面去实践。
特色小镇;民族文化传承;文旅融合;互动发展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层面上的一个行政层级,不是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个以某种新兴产业或文化产业为基础,具有某种要素集聚功能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云南省结合自身特质,进行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民族文化底蕴和生态禀赋,全面打造了一批有明确产业定位、民族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力争到2019年,全省建成20个左右全国一流的特色小镇,建成80个左右全省一流的特色小镇,全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各建成1个以上的特色小镇。习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支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以打造特色小镇为契机,加快“文化强省”的步伐,让特色小镇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和载体。这既是经济新常态下云南省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有效路径。丽江市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禀赋,本文以此为实证案例,对于研究特色小镇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以期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态性,具有全面性和典型性意义。
一、云南特色小镇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互动关系阐述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文化大省,得天独厚的2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既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特色,也是打造民族特色小镇的优势,正是民族文化特色赋予了特色小镇以丰富的内涵和吸引力。与小镇的居住功能特色、生态景观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相比,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是云南特色小镇更基础、更深厚、更历久弥新的特色,而产业特色和产业选择决定了特色小镇的未来。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特色小镇的灵魂,给人留下难以忘怀而心往之的文化印象,特色产业是云南特色小镇的核心。近年来,旅游产业的收入占云南省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13.5%左右,嵌入旅游功能,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小镇会更有生命力。
(一)民族特色小镇,以民族文化为魂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从浙江兴起,得到中央的高度认可并进入国家层面推广。作为“制造大省、市场大省、经济大省”的浙江,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主要聚焦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行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石刻、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1],发展成效显著,以千年水乡古镇、块状经济强镇闻名,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基于云南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特殊省情,云南的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主要以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为重点产业,突出民族文化的特色,以各少数民族文化为内核。
1.特色小镇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实际上是对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文化旅游原动力说认为,“旅游行为之所以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旅游者居住地所拥有的文化和目的地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诱发旅游者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2]在生活方式日益趋同的现代化社会里,正如人们需要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体验,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推崇,尤其文化差异越大,潜在的需求就越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在民族特有的的语言、服饰、饮食、信仰、节庆等方面。云南省地处边疆,25个少数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结构,其中有15个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16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或族群,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如果这些资源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就能成为特色小镇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的文化生产力。
2.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方面
自1986年丽江古城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后,对丽江的古城的保护逐步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严格的市场化运作,使得丽江大研古城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名片。除此外,云南省民族历史文化古镇还有大理古城、腾冲和顺古城和官渡古镇等,这些特色古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都各具特色,更多都是依托蕴含在其中的民族历史文化,源于对古镇开发的借鉴,云南不少地方依托自身的文化历史优势,正在复原或者翻新当地遗留的历史古城,借助古镇文化,推动旅游小镇的发展,剑川古城的复原就是一个很贴切的成功案例。言而总之,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小镇的打造势必要重视民族历史文化的原生性、可感观性和完整性。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特色小镇的发展,提升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品味
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独特,要将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就需要全面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层次。第一,整合并分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确立不同的特色小镇发展主题,设计文化旅游项目,丰富小镇的文化内容。第二,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融入到小镇的旅游产业中,将民族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与特色小镇的建设融合在一起,使其相辅相成。第三,完善小镇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特色小镇建设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为一体,是破解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抓手,小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保持小镇经济的发展,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就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和良好文化生态的建构,从制度创新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整合和重塑,以微观政策设计来支撑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繁衍。比如,摩梭文化旅游小镇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促使政府不断健全并落实文化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摩梭文化保护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综上,特色小镇发展的过程,也是发掘民族文化底蕴、特色民族文化符号化,建设文化景观、营造文化传承氛围的过程。
2.特色小镇的发展,让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第一,“丽江模式”对特色小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启示。《丽江欢迎你》以“和谐丽江、文化丽江、自然丽江、活力丽江”为主题,在素有“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报广场亮相,展现丽江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让世人领略丽江的独特魅力。第二,推进民族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和脱贫。特色小镇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符合城镇化的规律。以各项扶贫政策和社会资本扶持力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为契机,在城市和乡村,尤其是不适宜人居住的区域之间,易地搬迁,整体规划,打造特色小镇,既有利于脱贫工作的推进,推进新型社区的发展,又有利于各少数民族自身的现代化。来自不同地方的旅游者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尊重、认同,唤起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和自信,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和发展。比如,亚洲第一个彩色村庄、第一个爱情为主题的丽江九色玫瑰小镇。它由金沙江流域的村民迁移过来,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由九个民族聚居形成的村落。在丽江市移民局的扶持下,开发旅游并引导小镇的村民种植玫瑰经济作物,现在小镇的九个民族经济收入都非常可观。特色小镇的建设遵循“五个发展”理念,在传统的外观中,享受现代化的生活,符合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生产生活追求,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民族文化的活性有重要的作用。
二、特色小镇发展的“丽江模式”及现实发展困境
在阐述特色小镇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过程中,频繁地提及到丽江的民族特色小镇,笔者将在介绍“丽江模式”的基础上,分析特色小镇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丽江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
从文献、政策层面梳理和现实发展状况调研,丽江市已审查通过了古城区大研旅游型特色小镇、束河旅游型特色小镇、七河空港基地,玉龙县的拉市特色小镇、石鼓特色小镇,永胜县三川特色小镇,华坪县的兴泉特色小镇,宁蒗县的永宁特色小镇、红桥特色小镇等9个特色小镇的规划(2012-2030年)。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小镇主要有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提升型的丽江古城区大研镇、丽江束河古镇,开发建设型的金茂丽江民族文化传承特色小镇、民族艺术情调九色玫瑰小镇、宁蒗县永宁乡摩梭文化特色小镇等。“丽江模式”以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以民族文化的原始性(东巴文化)、独特性(小凉山彝族文化)、神秘性(母系文化),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求异的心理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丽江发展特色小镇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丽江地处滇西北“楚雄—大理—香格里拉”旅游线上,旅游资源丰富且集中,旅游产业发展相对于云南其他地方更成熟,依托旅游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效率和打造特色小镇的市场需求。按照省政府刚发布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政府鼓励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鼓励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培育发展,将民族特色打造成为特色小镇的亮丽名片,创建采取“资源申报、宽进严定、动态管理、验收命名”的方式。未来两年,由发改委每年从省重点项目资金基金中筹集不低于300亿作为资本金专项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实现资本金全覆盖,并向贫困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地区和投资规模大的特色小镇倾斜。
2.民族文化软实力
丽江的民族文化融合了周边的藏、白族、彝族、普米和摩梭的多元文化而形成,用自己特有的保守但是又不排外的民族特性来吸收周边文化,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玉龙雪山上的凄美殉情文化、“走婚”文化和小凉山的彝文化,《映象丽江》《丽江千古情》《丽水金沙》等文化作品使丽江的民族文化享誉国内外。
3.民族文化旅游的带动
丽江的旅游发展从1996开始大发展,经过了二十多年经验和资本的积累,已经打造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品牌管理体系,无论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设计开发,还是品牌的营销,丽江都相对成熟。丽江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无不体现在听觉(民族主题音乐)、视觉(标识、纪念品)、心理感知(民俗节庆)和综合感知(特色饮食、民居)等要素方面,通过传播,以品牌体验影响现有的旅游者,以品牌的联想影响潜在旅游者,夯实旅游者对丽江品牌的认同。旅游带动形成的市场规模,为丽江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求。需求促进生产,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丽江,发展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就是顺势而为,不断升级、壮大旅游品牌实力,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小镇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互动的现实困境
民族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特色小镇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特色小镇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面临很多现实的困境。第一,“政绩小镇”涌现。政府政策鼓励特色小镇建设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在政绩观的作祟下,盲目跟风,将特色小镇工程视为“任务工程”来完成,缺少周密科学的规划。还有规划跟着换届走,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长期规划,以达到任期内迅速提高GDP的效果,特色小镇沦为“形象工程”。第二,重形轻魂,特色不足。各地的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为急于求成,没有认真挖掘本地区的真正特色和发展优势,陷入了特色小镇“无特色”的尴尬境地。还有部分地区的特色小镇的定位,缺乏主导产业,导致发展后劲不强,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差。第三,特色小镇的现代文明挤占民族文化的活动空间。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现代化的文化和跟随旅游而来的消极文化现象不断涌入和冲击着本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群众的价值观。现代文明的影响下,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可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旅游经济发展的刺激下,当地民族的思想观念开始发展变化,更看中经济利益和个人得失,经济行为反作用于文化选择,不良的价值观在挤占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生存空间。上文中提到的,游客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促进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觉,反之亦然。近年来,媒体频频爆出各种游客曲解民族文化、挑衅民族宗教信仰的事件,严重损害了特色小镇的民族文化生态。此外,还有特色旅游小镇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不均,存在社会矛盾冲突的隐患。
三、特色小镇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互动关系的优化路径
在民族特色小镇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活态化,有利于增强特色小镇的民族特色和小镇产业发展的后劲。笔者结合“丽江模式”的实证和现实困境的分析,从系统论的角度,探究特色小镇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互动系统关系中的至关重要的要素,从而提出优化的方法和路径。
(一)强化互动的主体
上文中关于特色小镇发展和文化传承互动关系的阐述,可以看出,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优化二者的互动关系,势必要强化特色小镇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1.政府引导下,企业作为主体对特色小镇进行市场化运作
特色小镇发展,是省委省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民族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决策。从编制规划、投资建设到运营管理,坚持《意见》中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通过政企合作的模式,转变政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改变“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1]的传统做法,强化政府在基础设施配套、提供公共服务、民族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有效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市场化运营模式,推动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运营。特色小镇,兼具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此外,特色在规划之初,就必须确定主导产业,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要紧扣区域特色产业优势,避免“千镇一面”,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细分市场,差异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旅游产业素有“无烟工业”的美称,但是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最容易受市场左右,其长期可持续性的表现并不明显,依赖于地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因此,云南的特色小镇,除了产业定位准确,还要注意其他功能的叠加。
2.创新性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一直以来,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专家,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实践,探寻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现象,民风民俗,对少数民族文化追本溯源,考量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向政府建言献策,呼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府也在不断地出台各类保护制度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相关政策,政府和学者的付出对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影响深远。当然,民族文化传承的真正主体是该文化的民族本身和本民族群众。群众对文化的传承来源于文化自觉,文化的自觉来源于对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对优势的确认,对文化生命力的坚信。旅游产业带给旅游地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逐渐被大量异质文化“涵化”,甚至灭绝,导致民族的新生代,越来越淡化对民族的认知和认同,更有甚者,对本民族文化感到自卑。举个例子,由于“名人”效应和地方旅游的误导性宣传,使摩梭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外界猎奇的对象。从宏观层面重新树立民族群众的文化自尊,从微观层面加强以培育文化自信为导向的文化认知教育,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持续地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实证研究发现,特色小镇中民族文化的传承,有魄力的领导至关重要。负责创建特色小镇的领导必须对区域内的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有驾轻就熟的资本运作能力,能得心应手地运营推广特色小镇的品牌,同时,还能接地气,尊重乡村的文化传统,与原住民共同发展进步,还有足够的手段和魄力打破落后的规则和既得利益团体,镇民共同参与,共建共享。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民族文化的传承要发挥民族文化协会、民族学者、研究组织等智囊的作用,发动当地民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到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势必推动民族特色小镇的发展。
(二)不断完善和创新互动的机制
1.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作为发展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的前提
特色小镇不仅是个经济代名词,还是个文化代名词。发展特色小镇,要加强小镇的整体规划布局,加大历史遗迹遗存的保护力度,保持景观文化和环境的原味。《意见》中强调,运用地方传统建筑元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凸显文化特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传“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束河民居建筑群的开发现状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典范。“培育”小镇重于“打造”小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云南的民族文化特色小镇,都是经由民族发展的历史形成的。作为地方政府就是顺势而为,尊重规律,尊重民族的历史文化,用心整理文化,提炼出“特色”,并将“特色”加以挖掘、开发、传承,培育出有品质、可持续的民族文化特色小镇。
2.以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特色小镇发展和文化传承互动关系的载体
被誉为本世纪“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文化产业,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3]云南是一个边疆多民族文化省份,有众多特色的文化产品,尤其是云南的民族、民俗风情。2016年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以“文化创造财富·创意提升价值”为主题,展现了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绩。“近年来,云南省文化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并连续10年以年均增长20%的速度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云南省继烟草、生物、水电、矿产和旅游之后的又一大新兴产业。”[4]云南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位于全国前列,按照“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云南省力争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从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云南省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可以有力地促进特色小镇的发展和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承。
结 语
独特的民族文化成就特色小镇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特色小镇的发展又承载了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性。特色小镇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互动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创新。在当下的云南,特色小镇的旅游经济,势必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提供动力和营造好的文化环境。
[1]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今日浙江(高层声音),2015年第24期
[2]文红、刘芳.从“丽江模式”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3]文化部和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指导意见[OB].2014-08
[4]云南:力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OB].新华网云南频道,2016-08
[责任编辑:曾雪玫]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of Developing Yunnan Characteristic Town with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e
FU Lip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resource b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characteristic town, and the latter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ethnic culture. Through the fus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small characteristic town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th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xp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 widening the channel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ethnic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space. To optimize their interaction, we need to improv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characteristic town;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cultural fusio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G127
A
1674-8824(2017)04-0049-06
付莉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校刊部。(云南昆明,邮编:6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