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破除“圈子文化”

2017-04-11薛晓燕

三晋基层治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圈子圈子官场

薛晓燕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 太原 030021)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破除“圈子文化”

薛晓燕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 太原 030021)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带有浓重江湖气息的官场“圈子文化”极大地恶化了政治生态,成为个别干部违纪违法,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对此,应当标本兼治,切实建立起使党员干部对于搞小圈子“不敢”、“不能”、“不必”、“不想”的长效机制,从而恢复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圈子文化”;政治生态;巡视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清正的从政环境,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命题。当前一些腐败案例表明,在我国体制改革、社会转型、思想多元、利益多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政治生态出现了较多问题。中央巡视组晒出的巡视清单,着重指出了“圈子文化”危害政治生态的问题。目前,“小圈子”已成为危害党肌体健康的一种顽症,官场“圈子文化”已导致各种不良风气肆虐,部分干部借此违纪违法,损害国家、人民利益。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圈子文化”的腐蚀性与危害性,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对此,必须标本兼治,着眼于建立使党员干部对搞“圈子”不敢、不能、不必、不想的长效机制。

一、当前官场“圈子文化”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圈子”及“圈子文化”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圈子”是中国社会结构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圈子”在管理学中通常指“网络”;文化学中指由旨趣相投、利益相近、价值相似的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团体和组织;社会学中则指“社区”或“社群”。“圈子”是社会交往的产物,一般人常常都有同事圈、朋友圈、同学圈等。当代社会生活中,大圈套小圈、小圈傍大圈,圈中有圈、圈圈相套,这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在我国的文化基因之中,人们的“圈子文化”情结浓厚。社会学家称中国人都是“关系主义者”,家族式、族群式的关系网和圈子文化在中国具有普遍性。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分析指出:中国是个熟人社会、关系社会、人情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圈子之中,并通过圈子里的互助、关爱,编织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构建坚实稳定而又温情脉脉的社会交往结构。

“圈子文化”有其正向作用,可促进很多自组织团体形成,发展出自治理机制、乡规民俗、社群伦理。“圈子文化”可以为善,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可以为恶,圈子内部纯粹利益纽带衍生出来的依附关系容易使公共权力私人化。所以,重要的是如何抑其恶而扬其善。

官场“圈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生态、政治文化和社会规则的经验概括,是掌控社会资源、裁判社会规则等权力属性伴生出来的集聚效应。但突出的问题是,圈子具有封闭性、排他性特点,极易演变成乌烟瘴气的帮派、山头、小团体,不仅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还会危害社会,使社会关系异化为金钱关系、利益关系、裙带关系等交织而成的不正当关系网。“圈子”原本的目的在于联络感情、加强沟通、增进合作,但一旦沾染上利益的色彩,浸渍上权力的魅影,就会变味变质。

(二)当前官场“圈子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巡视作为出鞘的利剑,确保了当下反腐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之成为最为严厉和管用的手段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至2017年2月底,中央巡视组共进行了十二轮巡视,涉及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事业单位、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央金融单位和中管高校巡视的全覆盖,发现了一批领导干部涉嫌违纪违法的问题线索,形成了巡视反馈情况报告。被巡视对象存在的问题林林总总,其中有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中央反复强调明令禁止的问题,如官商勾结、利益输送和拉票贿选、买官卖官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巡视清单中首次提出,一些地方存在“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突出问题。比如,巡视组向河北的通报中就明确要求当地抵制“山头主义”,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党内政治生活不严格,个别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广西“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四川“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黑龙江也存在重人情、拉关系、不讲原则的风气。虽然“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并非“新品种”,但这是巡视清单中首次指出这种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的不良政治生态。近年来,有的领导干部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有的地方上级对下级颐指气使、下级对上级阿谀奉承,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旧社会那种君臣、父子关系或帮派关系。这种“山头主义”、“圈子文化”往往导致“窝案”、“串案”甚至“塌方式腐败”的发生,严重损害了政治生态。

纵观当代官场上的“圈子文化”,无非是以家族籍贯、发迹地缘、掌权领域、兴趣爱好等为核心,以结盟、集会等形式为纽带,组成一个个利益均沾、资源共享的“小团体”。一些党员干部官商勾结、权权交易、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为一己私利在“圈子”中寻求政治庇护、编织利益同盟,党同伐异、合纵连横。正因“官场圈子文化”的存在,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落马,折射出“抱团式”腐败、“塌方式”腐败、“一腐腐一窝”的腐败新特点。可见,在当代所谓的“官场圈子文化”极具有依附性、投机性、帮派性、顽固性、贪婪性的特征,其实质是权力流失圈、腐败寄生圈和利益共生圈,是一种严重的腐败文化。

当今官场“圈子文化”的泛滥,从源头上看它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残留,从形式上看是党内宗派主义的变种,具有历史与现实等多层次的原因:一方面,在当前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结构以及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人身依附、等级制度、门客政治等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仍然存在,从政治到社会各个领域,充满私欲的“圈子”规模不断扩大,“圈子文化”的潜规则日益显性化。另一方面,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权力寻租仍然有滋生的土壤,由于制度结构不完善等原因,各种“小圈子”便趁机而生。再加上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突导致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以致产生“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的怪现象。“圈子文化”的盛行,严重恶化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二、充分认识“圈子文化”对政治生态构成的危害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来反对在党内搞“小圈子”、拉拉扯扯、另立山头,官场“圈子文化”历来为党所不容。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坚决反对搞宗派“小圈子”。毛泽东同志早在1937年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曾经指出自由主义、拉帮结派的危害性;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主要任务就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建国之初,邓小平同志曾告诫全党:“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很多失误就是从这里来,很多错误就是从这里犯起”;江泽民同志强调“反对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是党纪的基本要求”;胡锦涛同志强调“大力提倡识大体,顾大局,维护团结,搞五湖四海,反对弄权渎职,投机钻营,拉帮结伙,搞小圈子”;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腐败窝案表明,官场“圈子文化”出现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血缘、地缘、业缘等为基础,“秘书帮”、“石油帮”、“山西帮”等以官商利益相互链接,构建政治同盟、漠视国家法治、拉帮结派造圈,真可谓触目惊心。党内拉帮结派、官官相护的“圈子文化”,不仅滋生腐败、加剧腐败,更重要的是损害国家与民众利益、阻碍社会的公平正义,极大地恶化了政治生态,严重损坏党风政风民风。一些党员干部致力于经营“圈子”,甚至不惜违反规矩、纪律,失底线、踩红线,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危害。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圈子文化”诱发腐败

形形色色的任人唯亲、官商勾结、官官相护的“圈子”都为腐败提供了利益勾兑的场所,成为助长腐败的催化剂。“圈子文化”的存在,提供了成员引入、联系交流、利润分配、风险应对的途径和便利,成为腐败蔓延横行的帮凶与工具、诱发腐败窝案的大染缸,最易产生腐败分子和“集团腐败”。从四川、山西腐败重灾区反映出,官场“圈子化”的领域,腐败几乎无可避免。官场“圈子文化”成为诱发腐败的毒瘤,极大地加剧了根治腐败的复杂性。

(二)“圈子文化”破坏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他讲到“现在,一些党员把夹杂着自由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色彩的现象视为一种正常状态,把不讲纪律、不讲原则、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的庸俗习气当作潜规则,甚至在党内培植小团体、小群体、小圈子、小山头。”震惊全国的山西官场塌方式、家族式腐败折射出“圈子文化”对于政治生态的破坏是巨大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丧失了应有的政治素质和清醒的政治判断。如果以权钱为核心,沆瀣一气,以国家之权谋个人私利的圈子,凌驾于组织纪律、党纪国法之上,就会在官官相护下,损公肥私、党同伐异、相互倾轧、朋党恶斗也将潜滋暗长。“圈子文化”一旦大行其道,就会出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公权私化,使党内民主生活受损;山头主义盛行到一定程度就会分裂党组织、各自为政,从而造成组织涣散,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弱化中央政治权威,动摇党执政的根基。因此,净化官场政治生态就要抵制“圈子文化”。

(三)“圈子文化”损害社会风气

当今的官场“圈子”,已经成为圈子成员之间进行利益输送、相互链接、滋生腐败的温床。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热衷于经营圈子,将公权私化,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利用职务之便捞取钱财,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目无党纪国法,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政治程序抛在脑后,漠视党的组织纪律,对党内的种种制度和措施,置若罔闻,阳奉阴违,眼中只有圈内的人而无党纪国法,破坏着公共权力的正确运行;有些干部无视公共利益,为圈子成员谋取私利,坚持任人唯亲,批发官帽,让无为的人“有位”,有为的人“无位”,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毒害了社会风气。官场“圈子文化”这种恶性膨胀了的个人主义,其后果必然祸国殃民,成为各种不良风气的温床、危害政治生态的腐败雾霾,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绊脚石”、侵害党和政府肌体的毒瘤,不加以清除后果不堪设想。

(四)“圈子文化”贻误干部前程

有些干部不信组织而信圈子,不信个人努力而信圈子提携,把心思与时间放在加入圈子、维系圈子、经营圈子、讨好圈子“老大”上,走上了歪路邪路;有些领导干部放任圈子成员违法乱纪,失职渎职,徇私枉法,坠入犯罪深渊;还有一些干部“被动腐败”,在被查处后表示,“进了这个圈子,不贪就成了另类,不贪就得受排挤,不想贪也得贪。”所以,扭曲的官场圈子在一定程度上贻误干部成长,破坏党的组织纪律和原则,后患无穷。

三、健全相关长效机制,破除“圈子文化”

当前官场的“圈子文化”严重损坏党风政风民风,严重污染政治生态,必须根治。对于圈子文化,中央的态度非常鲜明:“净化政治生态就必须破除圈子文化,共产党与山头主义势不两立!”这既是反腐败的内在要求,也是净化和纯洁党组织和党内生活,提升我党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应当标本兼治,切实建立起使党员干部对于搞小圈子“不敢”、“不能”、“不必”、“不想”的长效机制。

(一)加大惩处力度,着眼于“不敢”

目前根据中央巡视清单反映出的问题,首先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查处发现的腐败圈子,无论职位高低、不管涉及多少党员干部,都要一查到底,释放刷新吏治、重塑政治生态的强烈信号。各级党委、纪委要切实担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对廉洁纪律的监督检查,纪检组要当好“千里眼”和“顺风耳”,以零容忍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特别是要加强执纪执法的严厉性,加大搞“小圈子”腐败的违法犯罪成本;以持续的高压巡视态势严惩贪腐圈子,加大对窝案串案的惩治力度;“擒贼先擒王”,要严禁各级领导干部以各种名义搞小圈子,要让圈子失去主心骨,“树倒猢狲散”。只有加大惩处力度,才能形成震慑效应,使党员干部“不敢”搞“小圈子”。

(二)强化监督机制,着眼于“不能”

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体制缺陷和制度漏洞,通过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最关键的是,把权力关进制度化监督的笼子,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及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都是制度治吏的利器,各级党员干部要增强法治思维,制度面前没有“天窗”和“后门”,要带头学法、守法,依法办事,培育法治理念、法律精神,谨记“慎独、慎欲、慎微、慎交友”的训诫,善交友交善友,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抵制“圈子文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在于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科学设置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科学划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确保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各种权力,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这样才能使“小圈子”无缝隙可钻,无机会可乘,不能搞圈子。

(三)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着眼于“不必”

选人用人是反映政治生态的风向标。“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优化政治生态也要抓住这个关键点”,只有公道正派取才,才能真正从制度上铲除“小圈子”滋生、蔓延的土壤。当前官场“圈子”暴露出的问题就是任人唯亲、搞亲亲疏疏。在新时期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用标准,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民主决策,用科学的制度选人用人,铲除潜规则滋生的土壤,将党内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到实处,引入全社会监督机制,强化多重监督。2015年7月通过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就是要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实现“择优选拔”与“择劣调整”。“能上能下”的规定是净化政治生态的一剂良药,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制度创新,只有用制度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靠制度选人,依规章用人,增强选人用人程序的民主性与公开性,才能使那些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干部脱颖而出,让他们不必依靠小圈子也能得到重用。

(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眼于“不想”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基石,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大的滑坡。一个党员干部过得硬,首先理想信念要过得硬。实践证明,现在有些党员干部就是因为理想信念不坚定,党员意识淡薄,党性立场不坚定,才会为了一己私利,主动寻找依附于各种“小圈子”。“圈子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极端利己的维护帮派私利的价值观。今天,强化党员干部廉政警示意识,就是要增强党性修养,以“三严三实“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道德高线,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品格,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从思想作风和纪律上,杜绝进“圈子”、搞“山头、结“帮派”,敬畏党纪国法“高压线”,树立自律自警“防火墙”,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取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同心同德,才能真正做到不搞小圈子,不拉帮结派,才不会堕入“圈子文化”的漩涡。

“圈子文化”的滋生和蔓延,极大地破坏了党的各项制度,要破解这数千年来滋生腐败、损害国家与民众利益、阻碍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圈子文化”,就要加强反腐刑罚的严厉性,加大对窝案串案的惩治力度,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严惩贪腐圈子,提高腐败犯罪成本。只有坚持制度治党的政治优势,扎紧制度的笼子,让制度不再成为“纸老虎”和“稻草人”,切实建立起使党员干部对于搞小圈子“不敢”、“不能”、“不必”、“不想”的长效机制,才不会使其成为恶化官场政治生态的雾霾。抵制和反对源于封建主义的“圈子文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做改善政治生态的促进者,要以“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树起道德高线,谨记党纪底线,强化道德修养、强化党纪的刚性约束,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决做到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勇于担当,廉洁自律,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圈”、“利益圈”、“法纪圈”和“良心圈”共同构成自己的“人生圈”,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构建起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于洪生.用“三严三实”抵制“圈子文化”[N].文汇报,2015-07-22.

责任编辑:徐 芳

D262.6

A

1674-1676(2017)03-0071-04

薛晓燕(1968- ),女,山西芮城人,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与党建。

猜你喜欢

小圈子圈子官场
党员干部要自觉远离“小圈子”
远离“小圈子”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你的圈子在哪里
莫入“小圈子”
09年的black Ascot valention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