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形势下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思考
2017-04-11马建新
马建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构建新形势下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思考
马建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作风建设常态化是认同、践行、激励、约束、改进、保障等诸多要素和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相应地,构建新形势下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要紧扣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突出问题导向,从多方面协调推进。加强思想教育,为作风建设常态化建设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建立务实的实践机制,使作风建设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落到实处;对相关措施的实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改进;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树立正确导向,推动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落实执纪问责机制,完善监督机制。
新形势下;作风建设;常态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常态化问题,强调要注重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新形势下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就是要不断适应新情况、新变化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作风建设,从思想教育、实践转化、评价激励、反馈改进和强化监督等多方面协调推进,使作风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确保党员干部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过硬作风。
一、以思想教育为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越深刻,践行就会越自觉。坚定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是构建新形势下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内在要求,是作风建设常态化建设最牢固的思想基础。当前,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思想教育: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丢失共产党人远大目标就会变成功利主义者。作为执政党,各级党组织既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多方面的考验,又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多方面的危险。面对复杂的形势和环境,一些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信仰迷茫等问题,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必须加强执政党成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对党员和党的干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使他们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加强宗旨意识教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系统学习党章和党的历史,强化宗旨意识。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决反对一切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的不良现象。
3.加强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强调,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这些传统深刻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信念,是党的精神力量所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必须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求真务实、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优良作风,使广大党员干部以优良作风出现在人民群众之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4.加强日常学习教育
各级党委(党组)要及时组织学习中央有关作风建设的部署要求,在重大节假日前,采取会议、文件、发送廉政短信等形式,重申和提出作风建设、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作风建设学习教育贯穿融入到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的各个环节。
二、建立务实的实践机制
新形势下构建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必须建立务实的实践机制,使作风建设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关键环节:
1.制订干部作风建设“责任清单”,对作风建设列出具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1],作风建设同样如此,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要针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出台作风建设的“责任清单”,对包括改进调查研究和加强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因公出国(境)管理、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和落实作风建设主体责任等方面列出具体要求和责任事项。要把落实清单作为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要带头兑现承诺,不含糊、不越线、不变通,真正让各项规定要求落到实处。
2.注重问题导向,开展专项治理
一方面找准突出问题,针对作风方面特别是“四风”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紧紧盯住重要领域、重要问题、重要节点和作风问题新动向新苗头,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每年组织专题调研,面对面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心声,综合分析群众信访、社会评价、网络民意调查、巡视、监督检查等情况,梳理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明确年度正风肃纪工作重点。另一方面开展专项治理,对查找出的作风方面突出问题,逐一制定整治工作方案,每年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开展专项整治。深入整治“庸、懒、散、拖”行为,切实解决政绩观不正确、执行力不强、吃拿卡要、脱离实际等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3.密切联系群众,强化服务功能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新形势下,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更为繁重。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当前,强化服务功能要健全机关联系指导基层、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和党员干部驻乡进村入户及蹲点调研制度,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转变作风。大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调处机制,通过干部下访、基层接访、民情直通车等多种形式,面对面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强化服务功能,做好群众工作,除了制度平台支持,还取决于党员干部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为更好地强化服务功能、做好群众工作,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
4.注重载体建设
实践证明,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可以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为作风建设常态化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必须重视载体建设。在继承传统作风建设载体的基础上,要围绕群众多样化需求,坚持立足实际、尽力而为,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创造出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载体。要落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进行两次蹲点调研。开展县级以上党政机关与基层单位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与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结对子、交朋友。推行基层联系点、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基层挂职任职、党员承诺践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党代会代表直接联系群众等做法。
5.建章立制,提高作风建设的规范化水平
围绕落实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建立健全改进文风会风、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治理吃拿卡要等制度。加大政绩考核机制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坚决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制度规定,制定和完善本地、本部门、本系统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管理、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公务卡使用管理、资源交易、工程项目招投标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防止领导干部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为亲属或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
三、建立反馈改进机制
一项制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建设,需要对相关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改进。要紧紧盯住作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及时跟进相应的对策措施,做到掌握情况不迟钝、解决问题不拖延、化解矛盾不积压,谁以身试法就要坚决纠正和查处,主要步骤有以下几项:
1.建立作风建设台账制度
建立作风建设专项统计制度,对作风建设各领域、各层面确定的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全部实行台账管理,逐项细化量化,逐个分解落实,定目标、定标准、定措施、定责任、定时限,实现项目化和精细化管理,做到“年初建账、定期查账、年底交账”。将各类问题系统整理成整改台帐,细化改进工作进度,每月汇报整改落实情况。围绕重点工作任务目标,认真逐一对照检查,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强化干部对群众做出的各项承诺兑现力度,每名干部要围绕自身承担的重点工作任务作出具体的目标承诺,并制定详细工作配档。
2.及时对相关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和总结
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多抽出时间深入基层调研。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自己动手撰写调研报告。各级党员负责同志每年要向党组织报送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调研材料。要防止和克服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要到工作形势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问题较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同干部群众一起解决问题。提倡开展专题调研、蹲点调研,反对大轰大嗡、浮光掠影。评价基层的工作要准确、适当,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反对不切实际的表扬。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严格控制陪员数量,严禁到边界迎送和超标准接待。
3.畅通群众意见反馈渠道
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群众意见,听取群众建议,尊重群众的合理诉求,对工作进行完善,保证相关工作科学运行。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把“面对面”与“背靠背”结合起来,把个别听与集体谈结合起来,把走进群众听与组织群众评结合起来,通过开通“民意快线”、蹲点调研、随机走访、个别约谈等多种形式,畅通民意渠道,广泛听取意见,特别要听取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意见,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等送上门的意见,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定期归纳、整理、分析、存档,并及时向群众作出解释、答复。
4.强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落实党委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领导班子成员要积极维护和参与集体领导。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发挥好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健全党委常委会的决策程序。重大问题必须提交党委常委会集体讨论,涉及全局和长远的问题还应提交党的全委会讨论决定,不得以书记办公会代替党委常委会。完善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党委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违反决策程序造成重大失误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坚决反对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内耗严重等软弱涣散现象。
四、建立正确的导向机制
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建设要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对重视作风建设工作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表彰奖励,树立正确导向,为此要做到:
1.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必须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形成正面引导的示范机制。把深入学习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焦裕禄精神贯穿到作风建设这项长期任务中去,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注重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树立一批吃苦耐劳、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做好本职工作的先进典型,通过传播改进作风“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引领党员、干部学先进、赶先进,树立新风正气。
2.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民德如草,官德如风。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职责,他们在作风建设上作出表率、见诸行动,就是重要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坚持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坚持“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条成功经验。应将这条经验制度化,构建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压力传导机制。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改进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在联系服务群众中践行群众路线,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弘扬优良作风,坚持干在实处,始终走在前列,以上率下,层层行动、层层带动、层层推动。要注重抓关键少数。一个单位主要领导的言行对这一单位的作风建设成效有着重要影响,在作风建设问题上抓住一个单位的“关键少数”至关重要。为此建议,一要完善对主要领导干部的谈心制度、约谈制度。通过谈心约谈,强化其开展作风建设的自觉。二要把是否重视作风建设作为考核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通过考核评价的指挥棒,激发其内在的自觉。
3.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要把作风建设情况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和考核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规范考评程序。考评指标体系对于建立科学的作风建设干部考评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考评指标过少,考评不易准确;考评指标过多,使考核费工费时,繁琐冗长。另一方面,考评指标过粗,伸缩性较大,留下人为的操作空间;考评指标过细,简单地以几个指标概括某方面的工作,有时也显得有失偏颇。要按照党的作风建设的目标要求科学设定考评标准,细化、量化具体指标,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五个基本板块的基础上,分为总体要求、个性要求、正向指标、反向指标等。有关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可以量化的指标,由统计和相关部门归口统计;将难以量化的指标和考核内容,分别整合到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中进行。同时,重视规范考评程序。一是确定考评主体、对象和方式。考评主体一般是组织、纪检等职能部门或者党委、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要在考评主体中增加普通党员和群众的比重。考评对象要包括两个方面:党员干部个人作风状况;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状况。要综合运用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群众测评等多种方式。二是规范考评时间和研判程序。坚持在干部年度考核中、干部调整前、推优评先前、急难险重任务中四个节点必测。定期与纪检、政法、计生、信访、统计、审计等部门进行通气、会商,进行综合研判,在条件基础、多方结果、群众口碑、纵向变化、横向排名等方面进行比对分析。
4.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强化考评结果运用
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选准人。对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进取、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拥护的干部,要委以重任。对那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人,作风漂浮、不干实事、弄虚作假的人,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不思进取的人,作风霸道、不顾大局、闹不团结的人,任人唯亲、拉帮结伙、跑官要官的人,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以权谋私的人,不仅不能提拔使用,而且要严肃批评教育,直至作出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以刚性考核向干部传递改进作风的压力和动力,使作风考核成为“硬指标”。通过量化结果实现分类定档,并把考评结果向被测评对象进行反馈,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整改要求。对考核结果偏低、群众满意度偏低、问题反映突出以及不重视、不敢碰硬、推动不力、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的,可适时约谈其党政主要负责人,并督促整改落实。对作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造成不良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及时予以组织处理。同时,要通过对考评结果的深入剖析加强整体认识。定期分析研判考评结果,准确掌握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状况及趋势。特别是对反映比较集中的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问题,进行重点解剖,找寻深层次原因,探索作风建设一般规律,为有针对性地加强作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五、强化执纪监督机制
“徒法不足以自行”。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建设必须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从多个方面落实执纪问责机制,完善监督机制:
1.把纪律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
党的纪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纪律是做合格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也是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重要保证。从已经查处的顶风违纪案件中可以看出,一些党员、干部对纪律规定还置若罔闻,搞“四风”心存侥幸。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要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把纪律执行到位,真正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要完善抓早抓小机制。建立作风方面信访和案件定期分析制度,排查反映党员干部问题的线索,注意发现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提醒谈话、函询、约谈和诫勉谈话等方式,及时提醒纠正,防止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
2.执纪问责常态化
一要建立线索移送机制。定期整理分析投诉举报、明察暗访、巡视巡察、作风评议等工作中发现的作风问题线索,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相关组织或部门通报,确保问题及时引起重视。二要加大问题查处力度。健全处理作风问题组织协调机制,纪检、组织等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严肃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违纪违规问题,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对发生作风方面的重大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分清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倒查追究相关领导责任。三要规范执纪问责程序。建立健全对作风问题问责的启动、调查的展开,处理意见的提出和研究,处理决定的形成和送达等程序,形成责任分解、监督检查、倒查追究、结果运用的完整链条,实现问责制度化、规范化。
3.加大作风问题曝光力度
第一,健全通报曝光机制。明确实施通报曝光的组织领导、适用范围、督察对象、基本要求、主要内容、规范流程、方式方法和结果运用等。实行分级分类通报曝光,在本地区本部门发生的,要在本地区本部门通报曝光;在行业系统发生的,要在行业系统通报曝光;在全省具有普遍性的,要在全省通报曝光。第二,加大通报曝光力度。采取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方式,对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的行为,定期选择一批影响恶劣、社会普遍关注的典型问题进行内部通报或公开曝光,包括违纪人姓名、单位、职务、违纪事实、处理决定等内容。第三,创新通报曝光方式。开通党风政风监督通报曝光网络平台,采取定期通报与不定期通报相结合、内部通报与公开曝光相结合、全面通报与特定范围通报相结合、常规通报与专项通报相结合等方式,切实增强震慑和警示教育效果。
4.加强社会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间,作风方面的问题也会在社会生活中为人民群众所发现。因此,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来监督,把群众意见作为衡量作风建设效果最好的尺子。为此,要优化监督机制。一要畅通批评监督渠道。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沉下身子、走近群众,听取群众对作风建设的意见。二要创新监督形式。对过去的监督方式进行改进和拓展,并把作风问题的经常性监督与巡视监督、领导班子考核结合起来进行,确保监督到位,保障制度有效执行,优化政治生态环境。三要营造良好监督氛围。要严格保护监督者,使群众发现党员、干部有违纪违法问题时,有安全畅通的举报渠道。对监督者要有宽容之心,监督者只要不是恶意或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就不要“上纲上线”过度追究责任。
[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责任编辑:毋斌
D264
A
1674-1676(2017)04-0076-0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河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研究”(2013BDJ008)。
马建新(1970-),男,回族,河南南阳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