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
2017-04-11王杰昌
王杰昌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浅议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
王杰昌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高职院校学生做为未来的工匠人才,肩负着服务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重大使命,因此培养他们的感恩思想,正确引导他们的价值观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思想的现状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出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创新策略。
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关于感恩的故事就不断流传。学会感恩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全价值观,塑造人格,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当前,由于大学生普遍都是95后,他们对传统的观念接受较少,缺失诸如诚信、孝顺父母、感恩等方面的价值观念,这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困惑,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也不符合我国对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培养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至关重要,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思想现状
1.对父母只知索取,不知回报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从小到大被父母亲人呵护备至,尤其是独生子女,更是娇生惯养,这使得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他人的关心与帮助,也缺少对父母的感恩。部分学生对父母的辛勤付出视而不见,一味地互相攀比,追逐物质享受,变本加厉地对父母提出要求,一旦不能得偿所愿,便迁怒父母。他们即使在假期期间也不能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更别说报答父母,缺少中国传统的孝道。另外,据笔者在课堂中的随机调查,有些学生是知道孝顺父母的,但是不知道宽慰父母的方法,或者是碍于面子不想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上这些都是对父母缺乏感恩的表现,从侧面也反映出目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效果不佳。
2.对社会弱势群体缺乏关怀
个体做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他必然与其所处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高职学生做为社会人,其享受着各种社会资源和服务,享受着其他人的劳动成果,理应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但很多学生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缺乏同情和怜悯,也不愿伸出援手,扶危济困,如在校园募捐时表现不积极,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为大学生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这是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缺少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缺少感恩之心。
3.对学校和老师缺少感恩
我国自古以来就“尊师重道”的传统,尊重老师,感恩老师这是一个大学生最起码的觉悟。很多高职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这使得他们不能客观地评判自己的母校,对于教育自己的恩师也缺少报恩之心。大学是每个大学生成长的港湾,为他们提供了舒适、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更何况,每年还为大量的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及诸多机会,所以高职学生应感恩母校,在工作之后回报母校。学校的老师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呕心沥血,不管是专业课老师还是辅导员、班主任,他们付出了很多,高职学生应具备最基本的人文情怀,感恩自己的引路人。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1.学校教育理念的偏离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评价标准依然是成绩为主,对德育课程不够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健全人格的确立。但很多时候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得不到学校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的重视,活动的投入不足,活动的形式不够新颖,活动的规模受限,活动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不健全。很多任课老师在兼职班主任时,不太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指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不惜代价,在考试中作弊违规便成了家常便饭,其中不乏成绩优异者。可想而知,一个连诚信都没有的学生,怎会真正明白什么是感恩!还有的学生态度倨傲,不管是面对学校的勤工助学或是获得了什么荣誉,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无丝毫感恩之念,这都是学校德育问题效果不佳的体现。
2.家庭教育导向问题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从小被父母娇宠,他们是家庭的中心,这就导致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认为别人都应当围着自己转,别人为他做什么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而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其他方面的要求都可以妥协,久而久之,就造就了子女“不讲付出,只讲索取”的思维定势,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后,也势必会对同学、老师产生这种思想。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不注重子女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缺少感恩意识的重要原因。
3.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它带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价值观念,人逐利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等,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势必会渗入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在生理和法律上他们已经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但他们的内心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不良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现代网络媒体的使用非常频繁,而网络上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更容易迷惑学生的思想。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更容易偏离正确的价值轨道。所以,极其自我、个人主义、不懂得感恩便成了家常便饭。
三、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1.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政课体系,塑造学生正确的感恩观
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他便无法维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也不能从社会中汲取力量。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健康地成长成才。因此,高职院校应把把感恩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正确的感恩观,使大多数同学识恩、知恩、感恩,认识到父母之恩、亲友之恩、社会之恩。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政课体系,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在高职思政课程中开设感恩教育的专题教育,可将其列为考察课,排在大一学年第一学期。大学生刚入学时,正是其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重构的时间,因此不妨抓住这一有利时间,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关于感恩的引导教育。专题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理论知识加上案例剖析,思政课教师应结合中国古代历史中关于感恩的翔实资料和当下学术界对感恩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感恩,讲感恩的人和事,以让同学们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意义。其次,思政课教师应定期给同学们布置关于感恩的作业,如每年父亲节、母亲节前给父母写一封信,学生毕业季时给老师、学校写封信,建党节、国庆节前给学生组织“感恩祖国、感恩党”的征文大赛等,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为学生提供抒发感恩情怀的机会,让他们接受长期的感恩教育的熏陶。
2.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
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文化熏陶。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需要以情动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营造一个感恩氛围浓厚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环境。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教室贴出感恩的名言警句,可以经常性地开展慈善募捐活动,可以在校园广播站专门开辟一个关于感恩教育的节目,定期报道同学们的感恩事迹,可以利用校园大屏每天播报先进人物的感恩故事,通过这些全方位、立体化的手段,营造一种和谐、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当中,便能时时接受感恩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与矫正,达到提高感恩教育效果的目的。
3.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
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起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同学们自己去体会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高校的很多社会实践活动都与感恩有关,只是没有强化其中感恩教育的色彩,因此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比如,高校例行开展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固然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动手实践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含有感恩教育的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感恩社会。这就需要辅导员、团委老师等活动组织者在活动动员时将学会感恩这一目的强调到,并要求活动参与者在写总结、心得时谈一谈这方面的收获。除了组织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试行“好人好事”台账、道德银行等,鼓励同学们主动做好事,帮助身边的人,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对感恩应该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4.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感恩教育
相对于本科院校大学生,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应该结合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感恩教育。高职学生因为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不能仅仅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要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的合力,多管齐下,这样才能有收效。高职院校应对在校学生建立道德档案,评估学生以前的价值观念及道德水平,并对入学后的系列感恩教育及时做出评估,观察其效果,然后再对学生的道德状况做动态调整。另外,对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应重实践、重仪式,轻理论、轻教化,比如可以利用奖助学金公布的时候,让入评学生上台发表感想,也让其他学生通过这种仪式心存感念,从而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高职院校学生做为我国社会未来人才培养德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他们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学会了感恩,他们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塑造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也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为新时期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广大的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应对此予以充分重视,不断更新感恩教育的方法、手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达到培养有人文情怀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1]李宁宁.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6(7).
[2]丁银辉.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3]范人伟.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培养路径[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6(6).
[4]吴雅莉.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探讨及对策[J].儿童发展研究,2016(3).
[5]李婷婷.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教育刍议[J].辽宁高职学报,2014(5).
[6]司爱霞.论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经济,2012(2).
责任编辑:张明明
G711
A
1674-1676(2017)04-0063-03
王杰昌(1987-),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