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论

2017-04-11武传鹏

三晋基层治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生产力文明

武传鹏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论

武传鹏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总体上涵盖了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的国情判断、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路创新、以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绿水青山的战略选择,为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加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境保护规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2]。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郑重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这一论述从不同角度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突出强调了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统一性,破解了将发展和保护简单对立的思维束缚,对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国情判断: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问题。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4]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再次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突出短板”。[5]这里的“突出短板”源自木桶效应,意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党中央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必须攻克的难关以及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重大课题。

“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绕不过去的坎,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6]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来已久。199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组织出版的《中国生态问题报告》就曾指出,中国生态问题的成因有发展思想的偏差;宏观决策机制不健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保护监督机制不健全;生态建设失误造成新的生态破坏;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生态保护政策不能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等诸多方面[7]。“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增加自然资本、物质资本投入换取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由此造成的包括森林植被面积持续减少、资源储量不足、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结构破坏等问题,形成了制约全面小康实现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民、惠民、利民是核心理念,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是价值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绿色、低碳、健康、公平、品质、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对资源短缺、水质恶化、雾霾肆虐、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降低等问题视而不见、束手无策,必须直面矛盾、补齐短板,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突出位置,提高全社会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关注度,鼓励多元力量共同合作、协力推进,不断丰富具体有效的治理手段,优化治理结构和功能。

发展的“经济账”和“生态账”构成全面小康的“总账”。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范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成为一个事关民族尊严、国家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的重大文化问题和政治问题”[8]。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9]生态环境保护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二、思路创新: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继承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0],“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1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12]。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的以上重要论述意在强调:补齐生态环境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必须处理好生态环境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现实的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处理好生态环境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最终还是要依靠人,依靠正确思路指导下的实践。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主体的人应当解放思想,摆脱以往的思维定式,以系统工程思路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即,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发展生产力不是简单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性。在这种统一性中,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对保护、发展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生态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生产力是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生产力都不是抽象的存在,它依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存在和发展,而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依靠生态环境而存在。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13]一方面,“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4]。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个人,这种劳动能力需要源自自然界的生活资料做支撑。另一方面,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也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自然界,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以保障。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15]。所以,生产实践活动的进行和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

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之一。根据发展水平,生产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价值目标。总体而言,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16]。由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自由王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实现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都必须依托于自然界。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才能够实现其更多的、更具体的价值目标,否则,发展生产力的其他价值目标也无从实现。

三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构成了发展生产力的现实动力。人与自然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人的需求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的需求总量在不断攀升,这一矛盾也日益凸显。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依靠科技创新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摒弃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开发更加环保的新型资源和先进技术来满足人类的需求,提高自然资源的产出率,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换句话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和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源动力,因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7]。

三、战略选择:以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绿水青山

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18]。当前,我们必须认清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这一现实国情,不能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覆辙;必须将思想观念统一到“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上来,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战略层面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9]。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加以提出,力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20]。“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1]。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发展理念真正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和精髓,具有深远意义。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

第一,在发展思路上,将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思路是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实践蓝图。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人类起初希望征服自然,“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22],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然而,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思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生态危机频现,让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类开始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将发展思路转变为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并举。但是,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人类更多地选择了将发展放在优先为主,生态环境破坏情况有所缓和却没有得到扭转,生态环境问题依旧在蔓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较为注重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却受制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和人口众多的国情,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仍然不够,保护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让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宣告这一发展思路的破产,同时呼唤“保护优先”的发展思路。

第二,在发展方向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其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3]。“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24]。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其二,“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5]。“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26],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27]。其三,从根本上说,资本逻辑具有反生态的本性。在私有制条件下,不根除对弱势国家和弱势人群的掠夺,不改变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生态文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致力于走出资本逻辑,奠定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28]的根本前提。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建设是相得益彰的。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理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三,在发展着力点上,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所谓发展着力点,就是当前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阶段,首先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也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29],必须严格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及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其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30]。其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31],构建约束和激励并举又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其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广大人民群众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树立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转变以往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以低碳、循环、环保为原则,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点点滴滴做起,共建美好家园。

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把握长远,勇担重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以此为指导,带领全国人民在实现“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32]的历史征程中初步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0-31.

[2]刘建伟.“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N].西安日报,2016-07-25.

[3]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8.

[4]“空气罐头”,贵州出品[N].贵州都市报,2014-03-11.

[5][19][29][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30-831,774,831,807.

[6]赵超,陈炜伟.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访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N].新华每日电讯,2015-05-06.

[7]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中国生态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65-78.

[8]秋缬滢.努力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J].环境保护,2016(12).

[9]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6-03-11.

[10][2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4,233.

[11][23][25][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3,208,212.

[12]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15-03-07.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86.

[14][16][17][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56,422,146,24.

[15][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390.

[18]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15-03-07.

[20]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N].人民日报,2017-05-28.

[2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4.

[26]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

[31]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6-12-03.

[32]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4-03-08.

责任编辑:徐芳

D616

A

1674-1676(2017)04-0001-04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研究”(15CKS036)。

武传鹏(1989-),男,山东梁山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生产力文明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请文明演绎
绿水青山
漫说文明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对不文明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文明歌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