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创新发展思考*
2017-04-11黄蓉生
黄蓉生
·理论探讨·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创新发展思考*
黄蓉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命题,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导航定向、指明道路、提供遵循。新形势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上下功夫,必须在理论自觉、政治信念、思维方法上花力气,必须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做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意义和原则遵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前提和理论支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行稳致远、彰显实效的主要依托。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显著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以及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己任,着眼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教育规律的研究。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置以来,在3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该学科发展成效显著,学科领域不断开拓、内涵不断深化、特色日益鲜明、水平渐趋提升,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着眼于当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从事着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要适应这一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办好我国高等教育,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上下功夫,聚焦于发展实践、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地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在理论发展中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给我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福祉。在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在血与火的革命、建设历史的洗礼下,马克思主义释放出耀眼的真理光芒,最终成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我国高校始终肩负着孕育与传播思想、产生与创新理论的神圣职责。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便是由李大钊推动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马克思主义内涵丰富,覆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成为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理论体系的学科。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特别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原有法学学科门类下增设了一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所属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了一个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由6个二级学科组成,6个二级学科之间相互补充与支撑,相互印证与关照,形成了一个结构严整的逻辑体系,建构了一个具有明确研究对象与科学功能定位的学科体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内在地指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际应用领域,既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又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多个维度助益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姓马”“姓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主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服务。按照《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能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教育对象特点,把握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们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的专门人才。贯穿其中的精神主旨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的人才应当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善于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展教学、科研、宣传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立身之本、理论之源,是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规定与内在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学科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专业,是一种专门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内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学科,乃知识体系、理论体系的集中体现,是与知识内容紧密相关的学术概念,以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为目标,主要由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三大要素构成。学科与专业两个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专业建基于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离开学科知识体系,专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科以专业为实践基础和价值载体,脱离专业支撑,学科就会因缺乏现实落脚点而演变为单纯的理论说教和单一的逻辑推演。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方面,要抓好专业建设,从师资保障、成果积累、氛围支持等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抓好学科建设,为专业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当前,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认清学科与专业相辅相成、互为统摄、相伴共生、互动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刻总结学科与专业建设须臾不可分离的经验教训,以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同时还要厘清二者的区别,正如有学者所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应避免和纠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窄化’‘泛化’‘通识化’‘替代化’等倾向。”[2]
二、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理论自觉、政治信念、思维方法上花力气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创新这一永恒主题,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如何满足学科发展的时代诉求、彰显学科的时代价值,必然要求持续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结合新实践、新问题、新经验,提出新的理论,作出新的概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自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融会贯通于教学与科研的全过程,坚定政治信仰,运用科学方法,唯其如此,才能避免理论苍白、学科“肌无力”,才能真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应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对于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而言,理论往往提供行动指南。理论自觉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已有的理论进行检验、体悟和反思,进而形成对既有理论的本质与价值的科学认识,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理论的规定性与适用性。对于一个政党而言,理论自觉则主要指政党在理论上的清醒与自觉行动,包括对理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的自觉认识,对理论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对发展理论的个体和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孕育催生于科学理论、武装发展于科学理论的先进政党,其革命成功、建设成就和改革伟业均奠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自觉和自信的基础之上。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指出,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3]。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切实弄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搞明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才能明确何谓理论自觉,并在具体实践中自觉践行,在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过程中,认清“反马”“非马”的实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避免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4]。
应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政治信念通常表现为对某种政治主张、观念和观点的坚定信奉与执着追求,对特定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坚定把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拥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中国共产党96年的奋斗发展历程无可辩驳地证明:党所造就的丰功伟绩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5]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的多元多样多变,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定政治信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发展、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坚定基础。
应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对感性材料、直观认识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与途径体系,为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提供重要保障。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否则就难以掌握学科的真谛、把握实践的要领、预测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至今已具有了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论体系以及独特的科学方法。在此境遇中,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不断提升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水平。只有这样,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以科学的思维,找准前沿问题,发现症结所在,揭示发展规律,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与此同时,还应维护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共生共建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若要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要到其他5个二级学科中汲取营养,如果离开对其他5个学科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难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规格和要求去推进。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进而实现学科创新发展的目标;应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思维,如果头脑中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何谈科学地展开理论研究?何以正确地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而要在头脑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就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回望与追溯,就不能缺少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思考,更不能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思维,并善于从基础学科中借鉴方法、汲取营养。这事实上意味着,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以及其5个二级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把握好其中的共生共建关系,关注相互之间的依凭与支撑。
三、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做文章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造世界,具有并彰显出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厚重的实践品格。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的社会突出问题,从而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积极改造世界为归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上做文章,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至今已历经一个半世纪,之所以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即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理论魅力在于其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新形势下,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师生、武装头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其首要前提是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不能片面理解、否认、误解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深刻理解和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厘清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间的本质区别,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拒斥各种错误思潮,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真懂马克思主义,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要领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更要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避免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真信马克思主义,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态度坚定、行动自觉、信念笃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信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理想信念,时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总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立足时代前沿,聚焦时代课题,引导师生解决问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必须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的独特使命。立足当前实际,回答和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归根结底在于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此为导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贴近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深入分析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注重联系学校、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实现人生理想,以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问题。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终要落脚到如何运用上来,也就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将推动学科创新发展落到完成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上来,落到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上来,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努力为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逻辑、大趋势作出应有的贡献。
需要强调的是,在做好解决现实问题这篇文章的实践中,不可忽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三化”关系的正确处理。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与发展,回应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的现实之需,是二者紧密联结的纽带和载体。而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三化”,就必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以整体性的视角,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引导活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被人民大众理解和掌握并自觉地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大众化,也只有大众化方可彰显其理论价值和实践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这一学科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系列实践活动,把理论成果转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从大众生活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用大众熟悉的语言来回答人民关心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国化是大众化的灵魂和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实现的必然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时代化,时代化是大众化的通途,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相结合,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问题,才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概言之,新形势下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把准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整体态势的基础上处理好宏观取向与微观取向的问题。既站立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高度,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全方位的大局视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又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微观实践,解剖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微观学理、精准理论,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石书臣.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14(8):15-18.
[3]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4] 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 人民日报,2016-05-18(1).
[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编辑:杨峻岭)
黄蓉生,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YZD02)的子课题“高校意识形态队伍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