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湖北建设与国家相关战略的对接
2017-04-11路洪卫
路洪卫
文明湖北建设与国家相关战略的对接
路洪卫
推进文明湖北建设,在加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精神高地、文化强省、美丽湖北,为湖北总量进位、质量升级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支持和生态保障。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 “中国梦”宣传教育和阐释,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荆楚人文精神,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提振全省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营造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良好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围绕重大节庆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大力推进全民阅读,不断提升社会人文素养;把精神文明创建向日常生活延伸,大力推进文明实践养成;加强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逐步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要在分层分类分众上下功夫,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思想道德建设;在省、市、县、乡层层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吴天祥、秦开美、王林华和江玉珍、江远斌等道德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 “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推广十堰十星创建的成功经验,将十星创建活动从农村拓展到城市、从十堰拓展到全省各行各业,推动核心价值观全域全覆盖。要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把培育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社会治理、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方面,嵌入百姓工作、生活场景,体现在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中,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涵养核心价值观。
2.深挖荆楚文化底蕴,服务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将 “三个自信”拓展为 “四个自信”,进一步彰显我们党的文化自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湖北厚重的荆楚文化熏陶人、感化人,以文化的力量传播精神文明。 “文明湖北”建设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继承弘扬荆楚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其文化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应将精神文明与传统文化融合,让优秀的荆楚传统文化活起来,更好地惠及当代、服务群众,探索建立 “政府+市场+社会”的文化发展模式,尤其注意对湖北文化元素符号的提炼,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资本。要总结升华孝感 “孝”文化等历史文化,将传统美德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动实施 “荆楚文化探源工程”,推进国家级武陵山区 (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逐步建立省级以上各类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依托非遗项目,打造一批具有荆楚特色的节日文化活动品牌;加强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加大非遗项目衍生品和文物复仿制品开发力度,打造具有荆楚特色的文化遗产品牌。
3.深化拓展创建活动载体
一是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扩面提质”。首先要积极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省现在只有武汉、宜昌两个全国文明城市,这是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明显短板,要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襄阳、十堰等地应早日实现突破。文明创建要覆盖所有县市区,要以测评消除创建空白点,不论是否申报省级文明城市,都要进行测评排名。修改完善《县域文明指数测评体系》,并正式组织实施,每年对全省103个县市区进行测评并发布测评报告。县域文明指数测评是检验各地文明湖北建设成果的尺子,要覆盖城乡,不仅要测评城区,还要抽查乡镇和行政村。要想取得文明指数测评好成绩,功夫在平时,靠突击迎检解决不了问题,各地要高度重视,善于运用这一抓手,推动文明湖北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是继续巩固提升文明村镇创建。要紧抓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新村 “两创”活动不放松,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的 “五美”为要求,在更高标准、更高要求上实现 “两创”活动全覆盖,促进乡风文明。
三是不断提升文明单位创建实效。要以省委、省政府表彰新一届省级文明单位为契机,把文明单位与文明行业创建融合推进。要专题研究本系统、本行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本行业创建标准,研究落实推进措施,不断提升行业创建、单位创建、窗口创建的水平和影响力。
四是全面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风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 “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央文明委在过去 “三大创建”的基础上,增加文明家庭创建。一直以来,各地都在开展文明家庭创建评比活动,今后要进一步突出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推广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经验,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广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名言,以良好的家风带动社会风气。
4.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事业和城乡文化均等化发展,努力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群众需求相匹配,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优于、高于中部各省,走在全国前列。认真对照发达省市查找短板、寻找差距,深化公共文化改革创新,全力在薄弱环节形成突破,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促进便民措施落实,打造更多惠及城乡群众的公共空间,努力使每个人都生活在品位较高、舒适便利的人居环境之中。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放开 “二孩”政策新形势,优化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文化资源配置,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提高城镇新增市民、农民及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需要。
探索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传承、发展、创新荆楚文化的重要枢纽,构筑长江流域文化创新高地。进一步深化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一手抓 “龙头”,支持省内100家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引进境内外100家优势文化企业落户湖北;一手抓“龙尾”,搭建小微文化企业服务平台,扶持 “专、精、特、新”的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发展,形成骨干企业 “顶天立地”、小微企业 “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文化产品创新要素市场,提供更多荆楚特色的文化产品服务,引导和激发文化消费,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 “互联网+文化+N”的发展模式,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4G网络等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电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实施 “文化+”行动,推动文化与金融、旅游、农业、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形成中国东湖广播影视媒体内容基地、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基地。
5.引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试点示范进行整合,明确提出 “已自行开展的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到期一律结束,不再延期,最迟不晚于2020年结束”。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将统一到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旗下。湖北应当围绕 “生态长江”不断先行先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建立一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典范,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谋划实施一批符合省情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并进入国家支持的重大项目,推进生态长江建设。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以长江干流和汉江、清江等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构建人水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良好、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争取将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列入国家农村环境整治重点区域,适当提高库区水污染防治项目中中央投资补助比例和标准;争取国家加大对汉江中下游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大别山、秦巴山、武陵山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探索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绿色发展新突破,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我省多年以来积累的山江湖综合治理经验,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建设长江 “绿色走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从生态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
6.推进文明湖北 “走出去”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 《关于加强 “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抓住机遇将文明湖北推出去。一方面,传播湖北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而长江是世界原始生态文明理念的发源地之一,荆门出土的郭店楚墓 《老子》简改写了中国思想史,其中的“道法自然”闪耀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光辉。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主题,同样也是 “一带一路”的建设主题。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成效显著,其中武汉城市圈后被中法两国中央政府列为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了国际社会包括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将 “大河对话”作为长江经济带对接 “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打造世界大河文明对话平台,形成大河流域对话的长效机制,借鉴欧美国际大河流域保护经验,推进 “一带一路”大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携手打造 “绿色丝绸之路”。另一方面,提升湖北低碳发展地位。国务院批复同意的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截至2016年11月底,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占全国80%左右,成交额占80%以上。在全世界,湖北碳市场规模仅次于欧盟和韩国。2015年12月12日通过的 《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是一份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宣布 “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届时,全国统一碳市场将覆盖30亿至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将使中国碳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要特别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重点支持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做大做强,探索与 “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碳市场和碳金融合作,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路洪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副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