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湖北建设如何与国家相关战略对接
2017-04-11邓宏兵
邓宏兵 马 静
创新湖北建设如何与国家相关战略对接
邓宏兵 马 静
2012年起,国家正式进入了创新驱动战略部署与发展阶段,先后出台了相关重要战略性政策文件,主要有 《国家 “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迈入十三五时期,国家创新发展又迈入了新阶段,国家相继出台了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战略性指导性文件。这些战略规划都凝聚了多年我国在创新建设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前瞻性。湖北省在2013年提出了《推进 “五个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的 “创新湖北”建设则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创新战略政策,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湖北”已逐渐体现并深入人心。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国家又迈入了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的新阶段, “创新湖北”建设如何对接国家创新战略,为创新 “创新湖北”开辟新路径是未来提高 “创新湖北”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创新湖北建设现状
“十三五”时期湖北省发挥科教大省的优势,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现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8家、两院院士70人、国家 “千人计划”273人、国家 “973”首席科学家70人、获国家科技奖163项,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中西部地区之首,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 “十一五”末的7件增长到428件,创新文化与氛围不断浓厚。注重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协同政学研、产学研融入科技创新网络,高科技技术企业不断增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3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占GDP比重由 “十一五”末的10.77%提升到17.02%,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积极贯彻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计划》,因地制宜,率先在全国推出 “科技十条”、 “新九条”等创新政策,印发了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陆续启动,成效明显,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保持50%以上的增幅,以较大优势保持中西部第一并跃居全国第二,突破830亿元。科技投入水平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 “十一五”末的65%上升到93%。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全面建设武汉、襄阳、宜昌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截至2015年6月,武汉市共有各级创新型 (试点)企业517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型 (试点)企业12家,省级创新型 (试点)企业215家,市级创新型 (试点)企业290家。强化科技创新区对城市及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在全国享有盛名,是全国自主科技创新区的示范地。湖北省具有丰富的科教文化资源,依托区位与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先后制定若干指导意见与文件积极响应对接中央政府的相关文件,并结合自身条件与特色,突出自身优势,补短板,改革创新,力求达到创新湖北建设的真正目标。
二、创新湖北建设对接国家战略的优势条件与挑战
1.优势条件与机遇
一是经济基础优势。2015年,湖北省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GDP总量逼近3万亿,已接近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028.94亿元,同比增长12.9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7%,比 “十一五”末提高了6.2个百分点,为湖北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多年培育发展,湖北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支柱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四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实现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70%。特别是在光通信、激光、先进制造、地球空间信息等研究领域,湖北具有较强创新优势。
二是人力资本优势。湖北省是科教大省,拥有各类院校超过120所,在校大学生140余万,是中西部唯一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坚持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首要支撑。先后出台并贯彻落实 “科技十条”、 “黄金十条”、 “创业十条”、 “新九条”等政策,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围绕 “千人计划”、 “百人计划”、 “黄鹤英才计划”、 “3551人才计划”、 “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等中央、省、市级引才工程,集聚一批创新型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三是区位优势。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中部,是带动长江经济带中部发展的战略要点,也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撑点。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优化提升武汉城市圈辐射带动功能,开展武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依托黄金水道不仅给湖北省创新发展带来机遇,素有 “九省通衢”美誉的交通优势也使湖北在国家创新格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区域创新布局。良好的交通可以提高创新、知识人才的流动,基础设施与交通优势可以提高区域间的知识溢出,减少创新成本,从而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四是文化优势。文化是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灵魂。从楚国古郢都 “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的繁华,到三国群雄争霸的壮阔,再到辛亥武昌起义的 “英雄气节”,丰富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淀包含着厚重的创新文化。具有丰富、包容的文化底蕴是创新型国家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湖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特色的重要体现。
2.挑战
湖北省是科教大省但不是科教强省,所以经济一直保持在我国发展的中等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湖北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并没有发挥科教资源丰厚的优势,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没有在其中发挥很好的作用。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的背后原因则有很多,其中包括融资体系不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都是抑制湖北省科技进步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原因。
湖北省创新主体互动不够,各自为政,没有深入地进行融合与互动。比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更多偏向 “成果”,主要追求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企业、创业人员更多偏向 “效益”;政府部门更多偏向 “政绩”,追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缺少一条主线将产学研有效串联,形成网络,搭建利益共享平台,激发各行业的创新创业的热情。
三、湖北省创新建设对接国家战略的重点选择
1.采取多措并举,开展协同创新
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战略已进一步从 “鼓励自主创新”迈向 “协同创新”,鼓励创新主体进行广泛的协同创新,通过创新主体之间协作研发联盟、标准联盟、战略联盟等方式整合各种技术资源,促进知识分享,提高技术创新实力,驱动我国的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采取多种措施,依托科技创新领头企业,将行业中的上游与下游企业、生产商与配套商、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内部联动的系统,推动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在系统内的扩散,全面推动产业和区域创新竞争力的提升。要围绕省内和国家重大需求,依托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建设一批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设立或者与国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其他组织联合设立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国家、省、市重大项目或者研发重大装备。制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和使用办法,合理布局科研基础设施、科学仪器设备、专利信息检索平台、科技文献等各类科技资源,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围绕优势产业,组建创新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组织形式。湖北省根据国家科技部等六部门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 (试行)》,按照全省优势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已在激光装备制造、地球空间信息、磷资源开发与利用、物联网、农业等领域建成多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要进一步提高对组建产业创新联盟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政府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定位。要充分发挥产业发展战略、重大科研项目在推动联盟产生、发展和更新中的杠杆作用,强化服务意识和协调意识,发挥协调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推动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要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专项资金,不仅鼓励企业,也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入联盟。要积极组建联盟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利用全省的技术与研究开发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联盟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项目。
3.开展金融创新,加强与科技融合
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对湖北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设中部经济制高点,追赶沿海发达省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1年,科技部发布了《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指导意见》,科技金融已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突破口,武汉市也已经成为试点城市之一。2015年,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内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北省政府也出台了 《关于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银行、科技贷款等科技金融创新的模式已在全省深入开展。要创新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投资,形成自发驱动的创投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流向风险投资机构,形成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并存,促进风险投资机构与产业模式融合发展。要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优化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支持担保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发展,繁荣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融资体系,设立专门机构推进科技型企业国际化,收集海外市场信息,解读当地法律,介绍当地政策环境,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支持国际产业合作等。
4.扩大开放合作,拓展创新资源
创新湖北建设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通过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提高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区域战略合作体系,推进湖北与加州 (两地)、武汉与芝加哥 (双城)、硅谷与光谷(双谷)战略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和东盟的经贸交往,加强与 “珠三角” “长三角” “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提高湖北在长江经济带的网络节点地位,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合作机制。通过合作,贸易往来,学习先进国家、发达省份的创新经验与模式,结合自身资源与特色进行模式与体制创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拓宽获取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渠道,瞄准大企业、大财团和高端人才,引进海内外资本、智力、技术与先进管理等创新资源,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等落户湖北。推动国际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出口基地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支持省内优势企业 “走出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实行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 “五外”联动,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通过区域合作网络与贸易网络获取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创新发展,形成省内、省际高效一体化的创新网络,从而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湖北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创新网络中不可或缺的新节点与新亮点。
邓宏兵,中国地质大学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4;马静,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