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首届中外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研究与翻译高端论坛综述

2017-04-10陶兰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族裔教授

陶兰

(重庆科技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重庆 401331)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首届中外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研究与翻译高端论坛综述

陶兰

(重庆科技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重庆 401331)

2017年9月29—3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外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研究与翻译高端论坛在内蒙古民族大学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白庚胜,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主编、《东方翻译》执行主编谢天振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社科项目评委、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建军教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孙玉编审,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带头人朱振武教授,上海市比较文学协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博士生导师宋炳辉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任一鸣研究员等2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论坛以集中论坛和专场论坛的形式进行。与会专家们通过两轮主旨发言和两场专场发言展示了中外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的先锋理论和前沿成果,并从民族/族裔文学的创作与批评、译介与传播等两个主要维度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讨。研讨内容涉及了当下民族/族裔文学的热点与难点、中外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的研究与翻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特殊的文化蕴涵、民族/族裔身份定位与认同、归化与异化等多个方面,向我们立体地展示了多极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环境下异彩纷呈的民族/族裔文学文化景观。

史丹纳在《英国文学史》的序言中,就明确把“种族”“环境”和“时代”作为影响文学的三大因素。在非西方文明不断挖掘和重新肯定自身文化价值的今天,在民族/族裔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今天,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及其对文学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产生的启示意义和建设性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研究怎样翻译和传播民族/族裔文化,怎样均衡吸纳各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的精神和精华,怎样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怎样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评中增强自我意识,怎样为‘一带一路’战略献言献策”,是本次论坛的发起人——朱振武教授策划和组织本次论坛的主要目的。

一、挖掘中国民族文学的“复数意义”

“长城饮马,何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研究中国文学不讲地域与民族,是无法探清中国文学的内在奥秘的。上海市比较文学协会会长宋炳辉教授在会上谈到:“中华多民族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互惠互融的传统,不同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经验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学的多元丰富的资源和伟大的成就,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融合与发展的案例。从中华文学的内外视角观察与分析文学谱系,不仅有助于理解世界文学的多元谱系,也有助于理解复数意义上的民族文学的世界性意义。”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白庚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任一鸣研究员和西南民族大学曾路教授等分别通过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新指向、民族文学走出去的基础之维、后殖民文学视角下的中国族裔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化范式研究等选题深刻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发展指向,揭示了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国文化传承、文化建构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自觉维护和拓展的民族文化传统,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尽快建立少数民族文学体制也成为了本次论坛的研讨成果与共识。

二、探究外国族裔文学的“多元生态”

“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族裔文化文学发展虽然试图前进,但相关研究和意见还相对滞后,不成比例。以英语文学为例,英语文学当然指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但到目前为止,英美文学基本上就等同于英语文学。大多数都忽略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加勒比地区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的文学。”带着这样的思考,朱振武教授希望与会专家们能多挖掘外国文学创作与译介中的“沧海遗珠”,让世界文学以更加缤纷瑰丽的面貌进入中国读者视野。会场上,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山东大学李保杰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等对美国非裔文学、西语裔美国文学和“911”后美国传记文学及回忆录进行了深度阐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冰教授以族裔视角另辟蹊径地解读了新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均向大家展示了族裔文学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话语体系,体现了当代学者在构建多元文学文化生态系统中的自觉与努力。而族裔作家的身份更加丰富、当下意识更加突显、文学结构更加多元也为与会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话题元素。他们认为,新世纪的族裔文学显示出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强烈的文化自信,在艺术传承与现代创新中,在与其他文学传统的对话中,更完整地表达了民族/族裔文学的世界意义。

三、重释翻译的“文化交际”价值

“信和雅都是为达服务的。翻译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文字交换,而是促进跨文化交际。如果说,你的翻译不是切实有效地促成文化交际,你的翻译行为就是失败的。”以《比较文学》主编谢天振教授为代表的翻译专家们关于翻译本体与功能之争的讨论发人深省。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以巴西创译话语其及跨语际实践为例,尤其借鉴其关于尊重译入语文化传统和目标读者可接受性的倡导,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翻译政策和译介策略提出了多方参考;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朱安博教授则指出,翻译中的“双重标准”,为了迎合西方文化而在翻译时作出的简单片面的归化处理,容易造成中国文化特色的流失,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诸位专家站在回归文本和阐释的角度,围绕重新阐释“信达雅”、翻译即创作、译者的自觉和翻译的标准等热点话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承认了翻译的主体性和接受的历时性。谢天振教授总结到,中国民族文学的翻译就是“要以恰当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人性视角来看,民族特征强和个性特征强,其国际化特征就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普利策奖等文学奖项都越来越多地向族裔作家投出橄榄枝,中外民族/族裔文学已然成为了构筑世界文学多样化文化景观的生力军。朱振武教授在论坛结束时,强调了民族文学文化工作者应有的自信与自觉。他指出,中国民族文学文化工作者应强化主体意识,建立“六经注我”的学术自信,也要善于融会贯通,养成革故鼎新的文化自觉,有力推动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文化的平衡发展。

首届中外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研究与翻译高端论坛视角独特,议题新颖,内容充实,整合了国内在该研究领域的顶尖力量,对民族/族裔文学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成长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参与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以高度的自觉和担当站在了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和推动文学多元繁荣的洪流之中,为促进中国民族文学的传播与译介、中外民族/族裔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10.16482/j.sdwy37-1026.2017-06-013

2017-10-15

陶兰(1985-),女,汉族,重庆万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族裔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人民是否有权决定废除对少数族裔的优待?(上)——密歇根州诉捍卫平等权联盟案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主持人话语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