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的定位内涵及功能路径

2017-04-10徐奉臻

社会科学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现代化价值观

徐奉臻

(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创新是理论的生命之源,创新的方式不止一端。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1]。虽然,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文化自信”表述已问世多年。但习近平于近两年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密集阐发的,并已纳入其治国理政之框架中的“文化自信”,不仅有概念和内涵上的创新,而且也有思想与理论上的创新。习近平阐发的“文化自信”,不仅将中国的自信体系由“三位一体”扩展至“四位一体”,而且也为如何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方向。以“文化自信”构建“四位一体”的自信体系,既体现了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思想特点,又展示了习近平不断创新的理论风格。基于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就文化自信的定位内涵及功能路径进行探讨,既是研究习近平文化观的题中之义,又能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化的探索提供学理支持。

一、“文化自信”的定位

“定位”泛指明确事物在特定范畴内所处的位置。对事物给予准确的定位,是理性分析事物的基础。基于不同范畴定位“文化自信”,有助于揭示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如果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新布局,文化自信是实现新型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的未来中国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其中,“现代化建设”具有首位性。围绕“现代化建设”之目标,习近平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主要探索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二是“中国怎样实现这样的现代化”?关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答案是“两个不走”: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意味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意味着要探索有别于老路的新型现代化。“两个不走”整合在一起,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化。关于“中国怎样实现这样的现代化”?其实就是怎样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化。对此,习近平给出的布局是: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型现代化”之“新”,在于其凸显现代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展示包括“硬实力”(hard?power)和“软实力”(softpower)在内的“巧实力”(smartpower)。“硬实力”是传统的经济和军事等力量,“软实力”体现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影响的导向力,包括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决策水平、规则制度、文明程度、国际形象、决策水平、创新能力等维度。综观当下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人们往往把“文化自信”与“软实力”相联系。事实上,构筑“硬实力”和“软实力”都离不开文化自信,都既奠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又都需要文化自信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也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习近平才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文化自信”浓墨重彩。“文化自信”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之渊薮,又体现了他布局新型现代化所具有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之特点。

如果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凸显中国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一以贯之的主线。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2]。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特”在哪?习近平一改先前周延性不足的包括“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内的“四特说”,转而提出“两特说”——“最本质的特征”和“最鲜明的特征”。其中,“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鲜明的特征”是“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理、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路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3]。作为“第四个自信”的“文化自信”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如果说,“四个自信”中的“道路”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那么,“文化”就是精神力量。如果“文化自信”缺位,则很难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达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之境界。

如果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探索,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之内容的有机部分。在中国新型现代化方略中,“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维度。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既独立成章,又贯通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始终。文化自信既是文化建设的基本诉求,又是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而文化自信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促进文化建设,从而形成彼此互动的良性关系。“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文化自信也一定贯通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其它维度之中。如同经济建设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一样,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也都要与文化等因素形成肯綮相联的关系。正是基于这个角度,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

如果立足于中国独有的自信体系,文化自信具有特出的意义和独到的价值。习近平所以提出“文化自信”,归根结蒂奠基于对“四种自信”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独特理解之上。如果立足于系列重要讲话的互文性,可将习近平表述“文化自信”之定位的词汇归纳为如下四组:一是“更广泛”;二是“更持久”;三是“更基本”或“更基础”;四是“更深沉”或“更深厚”。[1]此中的“更”字,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参照。此种行文方式,以承认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本已具有的“广泛”、“持久”、“基础”、“基本”、“深厚”、“深沉”等特质为前提。但相比之下,“文化自信”的这些特点更加突出。如果说,“更广泛”体现文化自信的内容和影响,“更持久”展示文化自信的传承与延续,那么“更基础”或“更基本”则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更深厚”或“更深沉”则致力于展示文化自信的水平与状态。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

在表述和出场方式上,虽然习近平有时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相提并论,但其终极的落脚点是“文化自信”。有鉴于此,可以认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奠基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辨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两个概念,既是理解“文化自信”之内涵的基点,又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文化观的演变。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既相互关联,又互有不同。在语义学上,“自觉”意为“自己感觉到”或“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自信”则是“相信自己”。如果说“文化自觉”指特定文化范畴之内的主体,围绕其自身文化的缘起、演变、特性及走向等所形成的自我判断,以及奠基在自我判断基础之上所产生的责任意识。那么,“文化自信”则体现为围绕文化的价值及其功能所形成的信心或信念。如果说“文化自觉”主要立足于文化系统本身,那么“文化自信”则已从文化场域扩展到急剧变迁的社会场域,并基于社会场域强调自身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凸显班杜拉(A.Bandura)所述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论域上,还是在视域上,“文化自信”都比“文化自觉”宽泛得多。

泛泛而论,“文化”有多种种类。依据内涵和语境的不同,可划分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劳模文化”和“痞子文化”,“科学文化”、“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和“政治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等。但在习近平的话语体系中,“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已经具化为三项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与此相对应,“文化自信”也就特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这三种特定形式的“文化自信”,由远及近,折射出不同时段的中国历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孕育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又折射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此一层面的“自信”,主要体现“中华民族”的自信,“中华民族”是自信的主体。这里,需要区分一对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筛选性概念,因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所形成的文化形态。

“革命文化”浓缩了近代以来中国不同阶级的抗争史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抗争和奋斗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革命文化”不仅内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而且也贯通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中。经过这段抗争和奋斗,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因此,此一层面的“自信”,主要展示“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中国共产党”是自信的主体。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体现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适应中国社会变迁需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的文化。此一层面的“自信”,主要折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自信的主体。

综观一部中国历史,可以见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辩证地统一于中国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变迁实践相结合,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此中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自信”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规约文化自信的功能。文化的功能不止一端,包括行动上的导向、要素上的整合、演进中的传承等。与之相对应,置身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文化自信,至少具有如下功能:

首先,坚守文化自信,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曾要求:“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这种将“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相提并论的表述方式,揭示了“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关系,即文化自信具有构建价值观自信的功能,价值观自信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具有促进共识和凝神聚力的功能,是立国之本和兴国之魂。如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电脑文件处理式的分层解读,至少有三层含义:“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价值观”是主体判断事物或是非的思维与取向,“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群体所依据和遵循的具有根本性的是非标准及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要凸显习近平所强调的两个维度:一是“中国价值观念”,二是“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这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立足于自己的历史之外,还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由中国的文化所沉淀,而且也由中国的文化所涵养。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内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内的价值取向,还是个人层面的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内的价值准则,都能从中国自身发展中找到其生发的文化基因。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

其次,坚守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创新。针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状,习近平曾批评:“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1]。反思和检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有许多值得提炼,但却没有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诸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庄子通过“浑沌说”所表达的思想,内含中国古代的有机论。其中的很多认识,与“耗散结构理论”有学理相通之处。但提出“耗散结构理论”的,不是中国学者,而是比利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I.Prigogine)。还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都蕴含丰富的“软实力”思想资源。而且在事实上,这些“软实力”思想资源已经被用于解读中国现代化实践和构建中国现代化理论。但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却不是中国学者,而是美国的约瑟夫·奈(J.Nye)。再如,中国古代的“顺时取物”、“用养结合”、“用物有节”、“大制无割”、“以火养地”、“道法自然”等思想,都蕴含生态文明之意蕴,但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却不是中国学者,而是西方的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而且,提及“生态文明”,人们也往往首先想到西方的《土地伦理学》、《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封闭的循环》等著作。相反,对自己的宝贵文化遗产却数典忘祖。由此可断,习近平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1]等,不仅具有现实针对性,而且也为如何推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复次,坚守文化自信,有助于坚定对于“中国方案”的探索。习近平自信地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3]。此中的“中国方案”,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化的方案,是完成“两个百年目标”,进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方案。综观世界社会主义史,马克思(K.Marx)所观察的社会,是其置身其中的欧洲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实践。列宁虽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但后列宁主义时代的探索却充满了曲折与坎坷。关于如何在一个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也找不到可资遵循的成功经验。因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水平,也就直接影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与深度。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断言: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既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同时,也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1]。打造“中国方案”,需要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更需要中国文化。只有“文化自信”与其它三个自信一起最优化地发挥作用所形成的群集力量,才有可能支撑起“中国方案”,才有可能有力地证明“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3]之命题。

四、“文化自信”的路径

强化“文化自信”,要以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为基础。与之相对应,“文化自信”的路径也体现在研究和传承两个层面。研究和传承之间的内在关系,可表述为“欲信人者,必先自信”。如果说,“信人”依靠“传承”,那么“自信”则有赖于“研究”。只有通过“研究”建立起“自信”,方有可能通过“传承”实现“信人”。综观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可将研究和传承的路径概括为“一个坚持”、“两个反对”、“三个融通”和“四个讲清楚”。

“一个坚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也是探索“中国方案”的实践过程。

“两个反对”包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中国的变迁,是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所抚育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全盘西化”,还是建国之后的一味仿苏,都为今天的探索提供了深痛的教训与启示。因此,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1]。这样的认识,既道出了文明演进所具有的传承与创新兼具的特点,又对应习近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提出的“四个走出来”——“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2]。这“四个走出来”,既揭示了历史和文化的关系,又诠释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合理性与迫切性。

“三个融通”有两个不同的分析视域和论域:一是立足于中国自身之发展,基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从纵向历时维角度融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着眼于世界文化之演变,基于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从横向共时维角度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此一层面的“融通”,还包括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融通。文化的融通,既是继承不同优秀文化遗产的过程,又是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学术的必要环节。文化融通的使命,归根结蒂要落脚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理论上,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向世人展示“思想中的中国”;其二,在实践上,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问题,进而打造有生命力的“中国方案”,向世人展示“行动中的中国”。浮文无意,浮文妨要。文化融通需要奠基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容不得“纸上谈兵”和“虚谈废务”。如果没有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整体把握,中国自身纵向历时维的文化融通也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认识,也很难实现中外文化的横向共时维的融通。文化是“源”与“流”的辩证统一,无论是世界尺度的文化,还是中国视域的文化,都只有源流顺畅方能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四个讲清楚”[2]由习近平针对宣传思想工作而提出,但其也适用于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其中,“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着眼于全球框架,其核心理念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既不会也不可能照抄或照搬任何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不照抄和不照搬,既是一种肯定,又是一种否定。其所肯定的是,是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元性;其所否定的,是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普世性。“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以中国为诠释范畴,其中的“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部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立足于中华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既涵盖了前三个“讲清楚”的内容,又是对前三个“讲清楚”的总结与提升。

“一个坚持”、“两个反对”、“三个融通”和“四个讲清楚”,从不同角度勾勒出文化自信的路径。如果说,“一个坚持”体现文化自信的原则,“两个反对”展示文化自信的方向,那么,“三个融通”则凸显文化自信的范畴,“四个讲清楚”则呈现文化自信的方法。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个纸上概念,更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化探索的一种路上行动。明确了文化自信的定位内涵及功能路径,也就等于在应然性层面探讨了“为什么”、在实然性层面回答了“怎么办”。这既是围绕文化自信建立“共识”的必要环节,又是围绕文化自信达成“共为”的基础前提。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20;17;19、24;24;21;17;2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23;164;171;39-40;155-156.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13;14;13-14.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现代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边疆治理现代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