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公共领域与博物馆研究新路径

2017-04-10凌建侯

社会科学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博物馆领域艺术

凌建侯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

引言

当代艺术学把“相对独立的艺术系统”归属于“人类社会的更大系统”[1],其研究范畴涵盖与艺术相关的一切问题,包括艺术作品生产-消费各个环节和艺术从业者、消费者、流通途径、宣传舆论等诸领域,倾向于在艺术和社会的整体联系中考察两者的“互动关系”[2]和“合作关系”[3],揭示艺术这一特殊的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文化系统中的本质、功能、特点和地位。艺术活动各个要素互相影响、彼此依赖的有机整体所构成的艺术生态系统通常又被进一步划分为“官方系统”和“大众系统”[4]两个子系统,其间交叉含蕴着艺术从业人员系统、媒介系统和批评系统。艺术家、批评家、经纪人、策划人等各类人员分工合作,从事艺术品的创作、评价、展览、销售和艺术人才培养等活动,与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术协会、艺术基金会、艺术院校、艺术媒体等媒介机构一道,共同构筑成一个“像洋葱一样”[5]拥有多层次内容的艺术生态圈,而在这个生态圈中“审美因素和非审美因素的动态的相互联系”决定了“艺术的本质和它的社会价值”[6]。当代艺术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学科间的对话平台,综合运用跨文化交叉研究方法,为艺术学研究提出新视野。本文依据西方学者有关“公共领域”的著述,从社会学视角追溯“艺术公共领域”的理论根源,并以博物馆研究为例,说明“艺术公共领域”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学理要义。

一、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汉娜·阿伦特认为,“一个人如果仅仅去过一种私人生活,如果像奴隶一样不被允许进入公共领域,如果像野蛮人一样不去建立这样一个领域,那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7],并且,“由于公共领域的出现,世界被转变成了一个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将他们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共同体[7]。政治生活虽然不是阿伦特“公共领域”概念的全部内容,但她确立了政治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达到了呼吁人们关心政治、积极参与公共政治活动的目的。应该说,阿伦特提出“公共领域”的目的在于探讨它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她将公共领域视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条件。

尤根·哈贝马斯更加系统地阐述了公共领域理念。他写道:

公共领域首先是这样一个社会生活领域,其中可以形成公共意见。公共领域在原则上是对所有公民开放的。每一场对话都形成公共领域的一个部分,其中私人聚在一起,构成公众。私人既不是进行私人商务活动的商人或其他行业人员,也不是必须接受国家官方体制的法律条例管理的法律伙伴。公民只有在不受权力规约的条件下处理具有共同利益的事情时,才构成公众。只有在这个条件下,他们才能自由地聚集在一起,自由地公开表达他们的意见。当公众的数量比较大时,信息的传播就需要一定形式的发布和影响的方式;在今天,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都是公共领域的媒体。[8]

这段话呈现出公共领域的三个特点:1.开放性,公共领域作为向公众开放的社会生活领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非强制性地形成公共意见的场所。2.公众性,私人聚在一起,在不受权力规约的条件下讨论共同利益,自由发表意见,这时私人就转变为公民,监督和批评公共权力,对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活动实行舆论性介入。3.媒介性,公民在开放的意见空间里提出问题或/并达成共识,并通过多种渠道把共识或问题等信息传达给公权力部门和更加广泛的公众,大众传媒(包括新媒体和自媒体)的重要作由此得到用凸显。由公众自发参与的公共意见空间具体指的是:“在阅读日报或周报、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机构的核心,他们自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对娱乐和对话提供了一种公共空间。”[9]报刊本身也同样是形成公共领域的实体平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纸媒和电子媒体并驾齐驱,甚至后者大有超越前者之发展趋势,自媒体兴起,QQ、微博与微信里的各种群与部落构成了不同的兴趣空间,公众的构成形态和信息的传播范围及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传统空间相比,媒体这类实体平台拥有更加快捷、高效、广泛与开放的特性。

根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具有如下三个要素:组成公众的个人,个人聚集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所要讨论的话题。他们所谓的“公众”其实并不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大众,而是局限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成为公众的一分子。公共领域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的文学性或文字性,即构成公共领域的主体是受过教育、具有理性并且能读书写字的人,而不是未受过教育、无法读书写字、不能使用理性、靠投票来决定事情的人。这两种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程度上,资产阶级个人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包括文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个人在具备了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之后,才能在公共场所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受过教育的人在图书馆、读书俱乐部、艺术沙龙等公共场合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讨论的话题涉及文学作品、艺术展览、戏剧演出等内容,这是政治公共领域的前身阶段,即文学公共领域阶段[10]。文艺批评活动是政治公共领域得以形成的必要前提之一,只有那些通过文学艺术的理性讨论达到自我训练目的的个人,才有资格进入政治公共领域,成为促进社会民主生活的主体。

西方公共领域理论给艺术学科带来的启示是:艺术研究可以借鉴社会学方法,其对象可以扩展到超越艺术作品本身同时又与艺术密切相关的行为与现象,如艺术批评、展览、拍卖等艺术生态现象。中国学者多主张从广义上理解“公共领域”概念。彭立群指出,“在任何社会,文化能够发挥作用、能够产生公共性关怀的地方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公共领域的形式”,按其内容又可以分为“文学和艺术公共领域、政治公共领域、哲学反思公共领域、科学公共领域、大众流行文化公共领域等”,而文学和艺术公共领域有利于人们在“公共交往中丰富个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个人的境界”[11]。王彦章认为,学术界应该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使用“公共领域”这个范畴,使之与政治合法性相联系,更应把它广泛运用到审美领域[12]。从目的论的角度看,西方学者提出公共领域范畴,并不是想解决文艺领域的问题,而是将文艺这种意识形态视为是一种基础、前提条件,由此出发来全力勾勒公民社会的运行图景。这一做法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使文艺研究者突破纯文学/艺术研究(内部研究)的窠臼,在社会文化的整体中来看待文艺活动,为开拓文艺研究的跨文化新视野提供了种种可能。可见,建构“艺术公共领域”理论范畴不仅可能,而且非常必要。

二、艺术公共领域

根据公共领域的理论内涵来建构艺术公共领域范畴,同样须突出公共领域的三要素,强调实体平台所起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以艺术作品为核心且超越作品艺术性本身而展开学术活动,“把艺术创作的内部规律与外部的社会活动规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考察哪些外部因素能够保障艺术参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生活”[13]。艺术公共领域研究应该综合运用社会学调查与研究方法和文艺学文本细读方法,以艺术创作者、评论者和一般公众参与交往、对话、互动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现代社会中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等内容,探讨艺术实践者主体性行为的特征,把握处于社会机制中的艺术活动的本质,求索艺术生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艺术公共领域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第一,艺术家,他们是当代艺术生态的精华与核心,是艺术品的生产者;第二,艺术市场和艺术媒介,包括艺术博览会、展览馆、拍卖行、艺术协会及博物馆、电影院、剧院等组织机构,还有画廊(店)、美术报刊、画册等传统媒介,以及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公共空间里的艺术交流和评价活动等;第三,艺术消费现象,包括属于“官方系统”的国家宏观艺术政策及在政策指导下的艺术赞助情况,属于“大众系统”的民间赞助行为、个人艺术品购买行为等;第四,艺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被纳入教育系统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艺术评论家、鉴赏家、策划人、推广者等所有与艺术品生产与消费各环节相关的人员)的培养情况,包括艺术特长生的训练与招生情况,高等院校与艺术相关课程的教学情况,艺术人才培养整体模式等。将当代艺术生态按照如上四个层面进行考量,尝试将西方公共领域理论应用于艺术生态研究,遵循当代艺术学的发展趋势,在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学构建的跨学科视域中,着力探究艺术作品的本质性特征及其与各种社会文化力量的关系模式特点。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并重是艺术公共领域研究所需掌握的方法论原则。定量研究主要指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收集和分析资料。举例来说,以“美术馆”为研究对象的调查工作,问卷调查对象为美术馆参观人员,抽样方法包括非概率抽样(由问卷发放者在美术馆现场完成此项工作)和概率抽样(以几座城市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结构性访谈的对象主要包括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艺术从业人员和艺术院校学生等,访谈员将持有结构性问卷,按照问卷说明进行访谈。定性研究包括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观察法,前者用于界定“艺术生存状态”和“艺术公共领域”等理论范畴,后者指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收集和分析更多的相关资料。艺术公共领域研究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这就要求研究者在获取数据、资料和文献并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之上,透析出一个国家的艺术生态的整体特征,为艺术在一国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做出相应的预见和建议。

艺术公共领域研究范式将艺术置于公共空间进行剖析,呈现出艺术生态的公共性、社会性和商业性特征。首先,在社会场域中存在着的各种事物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模式,这使每一种事物都拥有具备公共意义的可能性,很多看似单纯的生存现象(包括所有艺术品)均以公开的形式展现于世间。其次,艺术作品一方面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自我属性,或者说艺术家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承载着社会意义,即被他人阅读、欣赏、收藏,得到社会性的评价。艺术创作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工作”,艺术从业者通过自己的活动将人生体验和社会经验带入公共交流平台,避免“与社会形成隔离的象牙塔状态”[3]。这种传播活动能够实现文化创造者与受众进行思想沟通的愿望,也能够使艺术品通过受众的理解而产生新的意义,带来一定的社会效应。最后,艺术家在进入艺术作品的生产状态之前,需要与外界进行广泛的开放式沟通,然后才能“成竹在胸”,“落笔成章”,而在艺术作品产生之后往往会参与艺术品的流通、传播以及对社会发生影响的过程,从而获得社会性评价反馈。从这个角度看,艺术公共领域研究不是单纯的作品文本研究,而是通过阐释作品的发生及传播过程,了解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作用,把握它与社会相互影响关系模式的特征。

艺术公共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学术价值,蕴涵着双重学理意义。一方面,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总是处在更具影响力和决定性的一方,艺术生态的形成过程受到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状况的影响,毕竟艺术生态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艺术与艺术创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社会环境休戚相关,艺术的功能与各种社会思想之间还具有相互制衡的关系。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艺术在成为社会因素并受到其他社会因素影响时,需要遵守社会学的一般规律[14],审察艺术的本体与非艺术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究社会环境对艺术的作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方法。另一方面,从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任何一种艺术如果离开文化的整体发展环境,切断与其他艺术种类之间的联系,其发展路途可能非常艰难。各种艺术门类在审美上具有相通性,在文化上具有相同属性,它们彼此联系、影响又相互颉颃、促进,既是艺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基本动力,如迪基所述,“艺术世界是若干系统的集合,它包括戏剧、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等,每一个系统都形成一种制度环境,赋予物品艺术地位的活动就在其中进行”[15]。观察和研究某个国家或民族的艺术发展状态时,应当把这个国家或民族的艺术作为一个总体,探索其各门类艺术共同发展的总体规律和特征。

三、博物馆研究新路径

艺术公共领域的调查研究可以在电影院、剧院、博物馆、艺术院校等实体空间进行,研究者在这些公共场所能观察艺术从业人员和艺术消费人员的具体行为,也能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下文以博物馆研究为例,说明艺术公共领域视角给博物馆研究带来的新思路和新任务。

根据《英语词源辞典》,museum(博物馆)来源于希腊词mouseion,意思就是“缪斯的家”,指“缪斯的神圣处所,用于研究学问或研究艺术”,特别指建于约公元前280年的亚历山大学园[16],可见“博物馆”在人类文明历史早期就与“艺术”联系紧密。根据2007年8月24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向公众开放,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17]。博物馆是一个大到国家或民族、小到某个地方的公共性文化符号,“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成就和文化气质,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18]。博物馆根据所收藏的物件的不同,可以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三种类型[19],其中艺术博物馆既具有展现历史价值的功能,也因收藏艺术作品而成为评判审美价值的公共空间。艺术博物馆藏品“作为物像、史证、审美创造诸多意义的复合体,既塑造了它自身的特征,又决定了它内在的压力与悖论”[20]。我们在这里所探讨的博物馆主要涉及艺术类博物馆,也包括画廊、美术馆、艺术展览中心等与艺术品密切相关的机构,它们都符合艺术公共领域研究范畴的要求,可以成为艺术公共领域的调查研究对象。

回顾博物馆研究的历史,最早的博物馆学著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巴比伦王宫的藏品目录。当代博物馆学正在摆脱原始的描述记录阶段,逐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新博物馆学运动”(NewMuseology)以全新的人文主义视角,把传统博物馆学的关注点由“以物为本”转换为“以人为本”,博物馆的发展策略由“学术研究、专家为主、精英主义”转换为“科学研究、专家参与、群众需求为主”[21],这就使博物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艺术灯塔”[22],在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和提升公民的社会参与度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现代博物馆的功能不仅仅是收藏和保存自然遗产和人类文化遗产,而是首先要为全人类服务,为国家和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一个实体平台。在艺术公共领域视野下进行的博物馆研究,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便构成了新博物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1.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博物馆分布情况及其与国家文艺政策的关系问题。博物馆分布情况具体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一国所拥有的博物馆总数,然后确定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规模什么级别的博物馆,最后分析它们所处地理位置的社会文化特征。这些工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考察法来完成,研究者需要首先查阅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档案资料,归纳出博物馆分布的基本信息,然后通过实地调研,确定这些信息的准确程度,并对之做出必要的补充、更正与完善。博物馆的分布情况不是单纯的地理问题,每个博物馆的存在标志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所有博物馆的整体分布特点又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息息相关。分析二者的关系时,我们一方面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了解哪些博物馆在国家或地区文化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作用,它的哪些展览设施或展览活动引发了公众的热情参与,使之对社会生活发生了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分析该国家或地区的哪些文化政策对博物馆起到了引领作用,用历史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来综合考察博物馆与其他社会文化力量之间的关系特点。

2.博物馆伦理与参观者心理体验问题。建馆者(或艺术品收藏者)在收集藏品时往往声称其目的在于挽救那些可能遭到破坏的艺术品,因而通过购买行为或其他方式将艺术品珍藏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文物的作用。但是,问题在于,这些藏品应该属于某个民族还是属于整个世界?应该归属其原产国还是异国博物馆?回顾很多博物馆藏品来源史,我们都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伦理道德危机。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联想到藏品的来源,难免会引发复杂的思绪。按照新博物馆学的标准,博物馆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收藏或展示藏品,也不在于引导参观者欣赏展览,而在于给参观者带来怎样的心理感受。展品来源问题不但可能使观众感到压抑,而且某种程度上会破坏博物馆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使之丧失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鉴于目前国内“针对博物馆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章比较少”[23],在艺术公共领域视角下博物馆调查研究工作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了解博物馆的藏展品来源是否会影响参观者的心理体验,博物馆在哪些方面还有可能影响观众的情绪,哪些是正面的情绪,哪些是负面的情绪,博物馆应该如何引发正面情绪等,以及参与者通过参与博物馆组织的哪些艺术鉴赏和评估活动,能够逐步调整自己情绪,他们如何积极评价博物馆的各项活动。调查展品对参观者的心理影响,是关注艺术公共领域中主体的作用,这个主体既包括参观者,也包括设展者和藏品研究者,他们在艺术公共领域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的角色和地位是新博物馆研究内容的一个焦点。

3.博物馆的公共空间性与私人性的关系问题。现代美术博物馆建立的基础在于它向公众展出私人藏品[19]。正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西班牙马德里的国立普拉多美术馆和俄国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先后于1765年、1819年和1852年开始向普通民众开放一样,当法国革命政府于1793年宣布昔日皇家艺术藏品向公众展出时[24],卢浮宫这座皇家私人宫殿从此成为公民大众的博物馆。表面看来,诸多欧洲皇室贵族的私人空间已经转换为民众自由参观的公共领域。实际上,博物馆展品从私人收藏向大众展出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受阶层、性别、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博物馆的公共性很难在完整的意义上得到实现。布尔迪厄研究小组发现了博物馆造成的“区隔感”,认为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遗产只是一种假象,没有足够文化资本的人无法真正享有这些文化商品,博物馆真正的功能是“区隔功能”[25]。“艺术品是需要阐释的,展示艺术品的博物馆也是如此”[26],如果不对博物馆展品通过标签、讲解等方式进行恰当阐释,参观者便无法真正理解并接受它的文化意义。博物馆如何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人文意识,如何切实完成由私人空间向公共领域转变的过程,仍是很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当代博物馆调查研究工作的第三个主要任务是了解博物馆是否已经就其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关系问题采取了恰当的措施,了解哪些措施切实有效,值得继续保持,哪些措施无效,并分析无效的缘由,其中需要重点考察的是博物馆所举行的哪些活动和它的哪些设施对于培养艺术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概括地讲,考察博物馆作为艺术公共领域的实体空间对艺术品的影响作用有多大又表现在哪里,艺术品在从私人性向公共性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是此项任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4.博物馆展品、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关系问题。博物馆除了面临公众性与正义性的问题外,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还涉及艺术应该模仿自然还是模仿作品的论题,也牵涉博物馆藏品是否值得参观的话题。按照柏拉图的理论,“画家的床”是对“木匠的床”的模仿,因而与真理隔了三层[26],他只推崇由灵感而生成的作品[27]。既然灵感到来的时刻并不能通过预测而被得知,博物馆是否能够成为艺术家获得灵感的场所?艺术品能否成功地使艺术创作者获取创作的灵感?伯纳德·鲍桑葵在《美学史》中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28];但是,风景画家庚斯勃罗则更崇尚自然,声称他只能从自然景物中发现美[29];浪漫主义者布莱克认为艺术家有发现精神世界的天赋本能,这就是想象力的才能[29]。即使艺术家可以从艺术品那里获取创作的灵感,策展人的意图、博物馆的环境、展品的摆放等因素是否会影响艺术观赏的效果,博物馆作为艺术品的收藏与展出机构,在执行保护艺术品功能的同时,是否会使之丢失了原有的价值和意味,展品是否还能起到促进艺术创作的作用。这便成形了博物馆研究的第四项任务:了解艺术创作者(包括作家、音乐人等)、赞助者和消费者等相关人员对于博物馆的态度,调查博物馆的展览品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消费具有怎样的影响作用,分析博物馆在这些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探查艺术从业人员对博物馆活动的参与程度及满意程度。这项任务既能突出艺术公共领域主体的作用,也能关注到主体在公共空间所讨论的话题的重要性。

从艺术公共领域的视角调查研究博物馆,主要关注点在于参与者的主体作用、公共空间的作用和关于展览的话题所引发的参观者心理作用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效应,因此能够很大程度地体现出公共领域三要素的特点,有利于深入了解艺术公共领域实体平台的公共性、社会性与商业性特征,便于把握博物馆在一国艺术生态中所呈现出的整体特点。

四、结语

公共领域是连接国家与个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第三领域,以公共领域视角切入艺术研究,有利于研究者把握艺术生态的整体特征。艺术公共领域研究有机结合哲学思辨式研究和社会学实证式研究两种范式,由艺术实体空间研究走向艺术理论建构工作,这种新路径能够识别整体文化脉络,对于艺术学科发展具有不小的理论价值。采用艺术公共领域视角研究博物馆,能够使我们更加关注人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公共空间对于艺术品的影响作用,凸显出在博物馆空间中所发生的艺术行为的本质特征,这样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深入了解某个国家文化发展路径的新窗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艺术公共领域的理论内涵。

[1]胡经之.文艺美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0.

[2](匈)阿诺德·豪泽尔,居延安.艺术社会学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5.

[3](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王至元,陈华中.艺术原理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30;122.

[4]黄丹麾.当代艺术的生态系统[J].美苑,2003(4):40.

[5](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章浩,沈杨.艺术社会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92.

[6](俄)卡冈,凌继尧,金亚娜.艺术形态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8.302.

[7](德)汉娜·阿伦特,刘锋,汪晖,陈燕谷.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A].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70;85.

[8]JURGEN HABERMAS.Public Sphere[A].Steven Seidman,Shierry Webber Nicholsen,Jürgen Habermas on Society and Politics:A Reader(English Selections translated from German)[C].Boston,Massachusetts:Beacon Press,1989.231.

[9](德)尤根·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3):35.

[10]JURGEN HABERMAS.THOMAS BURGER,FREDERICK LAWRENCE.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M].Cambridge,MA:MIT Press,copyright in 1989,reprinted in 2011.29.

[11]彭立群.论广义公共领域的内涵、类型和价值——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进行扩展的一种尝试[J].学术界,2008(4):130-132.

[12]王彦章.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审美经验的变迁[J].文艺理论研究,2010(4):64.

[13]凌建侯.当代俄罗斯艺术公共领域的调查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3):80.

[14](俄)沃洛希诺夫,吴晓都.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论社会学诗学问题[A].巴赫金全集(第二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79.

[15](美)迪基,何谓艺术?[A].(美)李普曼,邓鹏.当代美学[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09.

[16]在线英语词源辞典[EB /OL]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museum,[2015-08-02].

[17]中文译文参考国家文物局网站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的中文译文 [EB /OL]http://www.sach.gov.cn/art/2015/5/12/art_1037_120722.html,[2015-07-23].

[18]金维诺.前言[A].外文出版社编辑部,光复书局编辑部.大英博物馆[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3.

[19](美)乔治·埃里斯·博寇,张云.新博物馆学手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33;35.

[20]曹意强.美术博物馆学导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3.

[21]姜涛,俄军.博物馆学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17.

[22]李文儒,对话紫禁城——博物馆的种种可能[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281.

[23]李志勇,“双因素理论”分析框架下的博物馆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J].社会科学家,2014(12):75.

[24]CAROL DUNCAN.Civilizing Rituals: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22.

[25]PIERRE BOURDIEU,ALAIN DARBEL,DOMINIQUE SCHNAPPER,CAROLINE BEATTIE NICK MERRIMAN.The Love of Art:Europe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113.

[26](美)大卫·卡里尔,丁宁.博物馆怀疑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20;71.

[27](古希腊)柏拉图,朱光潜.理想国(卷十)——诗人的罪状[A].柏拉图文艺对话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0.

[28](英)鲍桑葵,张今.美学史[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565-566.

[29]朱伯雄.维多利亚人的浮想[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92;72.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博物馆领域艺术
博物馆
领域·对峙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露天博物馆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爆笑街头艺术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