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孟“仁道”天下观研究述评
——兼论孔孟“仁道”天下观的基本特点

2017-04-10陈玲芬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孔孟世界秩序仁爱

陈玲芬

专题述评

孔孟“仁道”天下观研究述评
——兼论孔孟“仁道”天下观的基本特点

陈玲芬

在中国传统诸多的天下观中,儒家“天下观”蕴含着深刻丰富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想,它完整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和政治实践理路。当下学术界关于孔子和孟子天下观的研究主要是从“道德意识、社会政治、文明实践”三个层面进行的。通过与其他诸家天下观进行解读对比可以发现,孔孟“仁道”天下观具有仁爱、孝治、民本的三大鲜明基本特点。

儒家;仁爱;孝治;民本;天下观

一、孔孟“仁道”天下观的研究述评

在中国传统诸多的天下观中,孔子和孟子的“仁道”天下观奠定了儒家天下观的总体格局和本质内容,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作为一种价值观、道德观、历史观和政治观,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并实际地塑造中国历史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孔孟“仁道”天下观因其包含着普遍仁爱的人道主义立场以及一些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文明特质,可以为未来建立世界新秩序提供价值基础和价值理想,从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

本文只以孔孟天下观的“仁道”原则为前提,对当下学术界关于孔孟天下观的研究,从“道德意识、社会政治、文明实践”三个层面进行简要述评。

1.从道德意识层面看,孔孟儒家天下观为未来世界秩序提供价值理想

张瑞雪在《秩序与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论》一文中指出:“先秦儒家以‘天下为公’的思想为出发点,儒家在国际秩序和国际道德问题上,提出了以天下为本位的国际和合秩序观,主张在国际交往中应以孔孟的‘仁’、‘仁义’为道”①的国际交往原则。王家范教授也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资源价值的核心,是围绕着“仁爱”二字展开的。仁爱是建立世界文明“新秩序”不能绕开的基本原则。干春松教授在《王道理想与儒家世界秩序观的建构》一文中认为现代世界的民族国家体系制约了国家间寻求一种建立在互利或者共利基础之上的世界的可能性。在当下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下,儒家天下观念将为未来的世界秩序提供价值理想②。干春松教授还在《王道理想的世界主义回归——儒家政治哲学与国际秩序再平衡》一文中提到,孟子的“王不待大”、“以小事大”等王道政治理念有利于发掘儒家思想的普遍性面向,挖掘其整体精神来建构一个新的王道理想社会③。王庆新在《儒家王道理想、天下主义与现代国际秩序的未来》一文中认为儒家孔孟的仁爱道义原则以及由此推衍出来的儒家国际正义原则对指导当今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非常有用④。郑家栋先生在《“天下”观念与儒家文明》一文中指出,天下观念的哲学基础是“共生”原理,说明儒家将“包容差异性作为文明最本质的内核之一”⑤。以上诸位学者对天下原则中道德意识的普适性诠释,不仅凸显了孔孟天下观“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的天下人文道德情怀,也为未来的世界秩序建构提供了价值指向。

2.从社会政治层面看,有助于构建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秩序

谢晓东在《走出王道:对儒家理想政治的批判性考察》一文中认为,孟子的“王道政治是以仁政为中心,以德治和民本为两翼的一种非民主的政治形态。是一种以统治者为立论中心、以民众为受益对象、以和谐为导向的理想政治”⑥。陈金海在《孔子的历史认同观念》一文中指出:“孔子在推崇三代之礼的基础上,对当时的‘天下’秩序作出了一些思考,不仅强调以礼为内涵的世界秩序,而且体现了对西周以来“天命”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提出了‘天下归仁’、‘和而不同’等一系列思想观念,从而赋予了“天下”以更多文化认同方面的意义。”⑦王牧笛在《先秦儒家的国际秩序观》中写道:在先秦儒家的外交思想体系中,“周礼”是重塑国际秩序的范本;“正名”是缔造国际秩序的关键;“人性”是建构国际秩序的根基;“修齐治平”是实现国际秩序的路径;“伦理”是通达国际秩序的方式;“礼之乐化”保证了国际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克己复礼”则成为先秦儒家为国际秩序重建而明确提出的政治方案⑧。包天民在《孟子与世界秩序理论》一文中揭示孟子对“霸权”的批评意在建立一种替代性的规范性秩序理论。孟子的思想体系恰如其分地对应了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多极化主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孟子的秩序观⑨。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认为任何国家都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的,但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在它的国家利益之外,有没有一点其他的东西,比如对人权或者仁义的追求。儒家的天下观念,可能在利益面前比较苍白。但是,在没有利益冲突或者利益冲突不大的时候,传统中国能够坚持仁义的原则去做事,这就展示了儒家天下体系的力量。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可能有多种不同的阐释,但值得重视的一个维度是普遍联系的视野,就是从关系性的视野来理解自己的文化。

3.从文明实践层面看,天下思想中蕴含的理想规范,可以破除一切民族优越论或文明中心论

天下观中的“仁爱”原则、“仁道”政治,寻求“天下归仁”、“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天下有道”、“天下和合”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克服民族主义的要素。我们应当努力在创造性转化之后,寻求新的实践形态,即当下倡导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感召。天下理想的最高明之处,是破除一切民族优越论或文明中心论。提倡天下思想,强调其对当代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并不是要鄙薄和简单化西方的思想遗产,不需要重建华夏文明优越论来克服西方文明优越论,这才更符合天下的理想和情怀,体现天下思想本身具有的超越性。天下理想启发我们要“世界性地”来思考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否定国家视野与国际视野的局部正当性。民族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存在是当今世界政治的现实,超越民族国家及其利益的恰当方式,并不是取消或无视它们的存在。从天下理想转向新世界主义的目标不是更换霸主,而是改变霸权结构本身;不是变换玩家,而是根本改变游戏本身规范意义,提倡一个后霸权的世界秩序。这要求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方式来重新看待世界。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国内思想界试图超越西方近代以来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提出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世界秩序主张,包括天下秩序、新天下主义、新世界主义等。哲学、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对这一主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2016年3月5日在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召开了“天下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峰论坛。通过讨论,各位持不同主张的学者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秩序问题上增进了共识。

姚大力教授认为若要从传统的天下观汲取历史资源,首先就需要厘清历史上的天下观究竟包含一些什么内容?许纪霖教授认为天下在古代中国的内涵具有双重性。一重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同心圆秩序,另外一重是一套价值观,一套值得追求的理想的价值观。这两面构成了天下既有乌托邦的一面,也有历史的现实一面;这两面不是截然不相干的,是有内在的关联,现实的一面是真实的,乌托邦的一面同样也是真实的。许纪霖教授还认为这个世界上可能有三种不同的价值:第一种价值产生于一般的民族。第二种价值是黑格尔所说的世界民族所追求的。第三种价值也是普世的,但不是来源于某个世界民族,而是最后所形成的普遍的价值共识。赵汀阳教授也认为“天下体系表面上是一个政治问题,实质上却是一个世界的精神品质问题”。诸位教授对于天下体系的理解正好体现了天下观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影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总之,对于儒家天下观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开始进行一些探索,其中主要有赵汀阳的新天下体系、许纪霖的新天下主义、刘擎的新世界主义等。这些学者就儒家天下观是否可为今天建立新世界秩序提供有益的启示,可以提供哪些启示等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主要的观点为:儒家天下观的天下观念可以为未来的世界秩序提供价值理想,其仁爱原则包含着普遍的人类主义的立场,可以为建立世界新秩序提供思想基础。同时,我们也要实现对于传统儒家天下观的超越。

二、孔孟“仁道”天下观的基本特点

孔子和孟子提出了内容丰富的天下观,而孔孟天下观相对于先秦其他诸家天下观具有自身怎样鲜明的特点?了解这一问题是完整把握孔子和孟子天下观的有机环节。

先秦的天下观中,作为“显学”的,除了儒家的之外,还有道家天下观、墨家天下观和法家天下观等。然而,从与社会现实需要的契合度来看,儒家天下观则最为突出。古代中国的家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儒家以家庭、家族为价值本位,以社会和谐为价值准则,其理想目标是将和谐的家庭家族模式推之于天下,实现天下一家。因而当血缘家族社会进行文化选择时,自然非儒家思想莫属”⑩,其影响也最显著。笔者认为,孔孟的天下观主要体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1.仁爱天下观

孔孟天下观的首要特点或核心特点,就在于它本质上是一种仁爱天下观或仁道天下观。“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孟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同样也成为孔孟天下观的核心范畴。

孔子和孟子分别提出的“天下归仁”、“仁覆天下”,不仅体现了孔孟天下观的理想价值目标,也同时是实现天下理想目标的根本手段。而且,“仁”赋予和体现了儒家天下观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价值型的天下观的性质,从而与道家法家的天下观根本区别开来。首先,与道家的天下观区别开来。我们知道,道家的天下观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仅《庄子》一书出现“天下”一词就有272次,足见道家对于“天下”问题的重视及其天下观的思想地位。但老庄的天下观“以道莅天下”⑪,从根本上反对儒家的仁爱天下观。在老庄思想体系中,“道”是“天下母”,是人地天效法的终极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⑫,一切依循“道”,主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⑬。“道天下”便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由此而来,道家对于儒家以仁义道德作为天下的核心法则,以此改造世界,使天下成为仁义的天下予以坚决否定。老子主张“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要“绝仁弃义”,庄子主张“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⑭。是道天下还是仁天下,便成为儒道天下观的根本分野。

同样,法家也反对仁义治天下。法家的《韩非子》一书,有“天下”一语多达262次,但多为“霸天下”、“强天下”、“制天下”、“取天下”、“强匡天下”、“进兼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等,主张以法制取天下治天下,也反对儒家仁爱天下观。法家认为,控制天下万民治理天下万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运用严密的法制,而儒家主张的依靠仁义道德,则根本无法除恶禁暴,只会使社会陷于混乱中。《韩非子·奸劫弑臣》讲:“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指斥儒家之学是“世之愚学”⑮。在其《五蠹》中,韩非子更有明确的论述:“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⑯显然,法家与道家一样,都反对孔孟的仁道天下观。

2.孝治天下观

由仁爱思想而来,孔孟天下观的另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重视孝治的特点。我们知道,儒家的道德思想体系建立在血缘家族社会结构基础上,以家庭家族为价值本位。因此,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基本的治理逻辑,无论孔子孟子都将家族伦理视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特别是重视家族伦理核心的孝道。

孔子将孝视为“仁之本”,孟子提出“仁之实,事亲是也”。孔孟在视孝与仁本质一致的前提下,推崇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孟子明确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⑰。然而,上述孔孟儒家“以孝治天下”的天下观原则,却为道家法家的天下观所否定。道家以自然为最高原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自然”为统一天下的根本法则,“自然天下”是道家天下观的核心。因此,对于孔孟儒家人为地倡导的道德体系都视为背离了“自然之道”,本质上都予以否定,“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⑱,“绝仁弃义,民复孝慈”⑲。老子虽然没有否定“孝”,但他的“孝”已经不是孔孟倡导的“孝”,他的“孝”是“仁义”的对立面,不是“仁义之孝”,而是“自然之孝”,且只是“大道废”后的副产品,不是也不可能是治天下的原则。

同样,法家否定家族亲情在治天下中的作用,韩非子指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⑳“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㉑韩非子这里明确否定“视民如父母”的孝道不足以成为治天下之道。

3.民本天下观

孔孟天下观的第三个基本特点,这里概之为仁政民本论。在孔子和孟子的天下观中具有非常进步的民本思想,特别在孟子那里,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得天下万民之心、顺天下万民之意、以天下万民之忧乐为忧乐等思想,将之视为“天下观”的实质。而且还将一系列“保民”、“富民”、“利民”、“贵民”的理念建立在其仁政基础上,主张以仁政去实现士农工商各业兴旺,天下万民普遍过上温饱生活的社会理想。

仁政型的民本思想为道家法家的天下观所不具。我们知道,在老子那里,虽然也有“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观点,但老子的民本思想不仅内容上薄弱,而且观念上落后。他不仅主张“愚民”,还提倡让天下百姓过一种没有社会交往联系的、原始贫穷落后的、“复结绳以记事”的“小国寡民”生活。显然,这样的民本思想不具有进步意义。同样,在法家的天下观中,重视和强调“法刑”、“威势”和“强力”在“霸天下”、“争天下”、“治天下”中的绝对作用,而对于强调民心民意的仁政德政轻蔑视之。《韩非子·显学》中就抨击孟子的得民心得天下的思想:“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㉒显然,无论法家天下观还是道家天下观,都没有如孔孟天下观一样地重视民心民生。

以上是孔孟天下观的三个基本特点,其他的还有诸如重视修养、提倡王道等也都可以作为孔孟天下观的特点,但核心的应该就是上述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整地体现了孔孟天下观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特性。

注释:

① 张瑞雪:《秩序与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论》,西北大学2006年。

② 干春松:《王道理想与儒家世界秩序观的建构》,《开放时代》2011年第6期。

③干春松:《王道理想的世界主义回归——儒家政治哲学与国际秩序再平衡》,《学术前沿》2013年11期。

④ 王庆新:《儒家王道理想、天下主义与现代国际秩序的未来》,《外交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⑤ 郑家栋:《“天下”观念与儒家文明》,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⑥ 谢晓东:《走出王道:对儒家理想政治的批判性考察》,《哲学动态》2014年第8期。

⑦ 陈金海:《孔子的历史认同观念》,《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3期。

⑧ 王牧笛:《先秦儒家的国际秩序观》,北京大学2007年。

⑨ 包天民:《孟子与世界秩序理论》,《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3期。

⑩ 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2页。

⑪⑫⑬⑱⑲ 王弼注、楼宇 烈校 释: 《老子 道德 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7、64、56、43、45页。

⑭ 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外篇·胠箧第十》,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5页。

⑮ 《韩非子·奸劫弑臣》。

⑯㉑ 《韩非·五蠹》。

⑰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9页。

⑳㉒ 《韩非子·显学》。

B222

A

(2017)11-0058-04

陈玲芬,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杭州,310024。

(责任编辑 胡 静)

猜你喜欢

孔孟世界秩序仁爱
更 正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蓝天白云映照孔孟大道——记济宁市公路管理局治理公路扬尘助推环境改善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有联大家改
世界秩序
金砖国家对西方意味着什么
多节点世界秩序中的中国未来
王道思想与世界秩序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