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社区与创新性的治理
——评覃国慈主编的《“村转居”社区治理研究》
2017-04-10刘龙伏
刘龙伏
新书评介
变迁中的社区与创新性的治理
——评覃国慈主编的《“村转居”社区治理研究》
刘龙伏
社区治理与社会变迁是包括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在内的诸多人文社会学科共同关注的两大研究主题。基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因而也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点。如何对变迁中的城乡社区进行有效治理,保证基层社区有序、稳定运转则是这两大主题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项新兴议题。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背景下,当今中国社会变迁的一大重点是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的变迁。如何处理好这一过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治理难题,应对过快的城镇化进程所导致的“城市病”,进而实现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顺利过渡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现实问题之一,也是对各级政府治理智慧的一大考验。“村转居”社区(亦称“村改居”社区)作为农村城市化转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社区,是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过渡形态,同原来的农村社区和成熟的城市社区有着明显的差异。“村转居”社区不仅兼有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特征,还面临着城乡社区共有的一系列难题,同时也存在自身特有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村转居”社区数目逐渐增多,社区治理中暴露出的问题也逐渐增多,这就加大了对“村转居”社区进行有效治理的难度。具体而言,“村转居”社区往往面临着多元的人口构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繁重的治理任务,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有效的治理策略和治理模式。“村转居”社区面临的问题之繁多、治理的需求之迫切,使得“村转居”问题成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村转居”社区治理研究也就成为社会治理领域的一项前沿课题。
“村转居”本质上是在城乡二元政策的背景下,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城郊村”与“园中村”等农村社区系统地进行城市化改造的过程。“村转居”是一种新型的社区形态,同时也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社区变迁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村转居”社区的数量呈显著上升态势,目前已占城市社区总数的1/4左右。以目前城镇化的速度和趋势看,在中国城市周边将会涌现越来越多的“村转居”社区。可以说,“村转居”社区的治理状况,将直接影响城市社区的整体面貌。但是,目前对“村转居”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还不够丰富。对于“村转居”社区治理具有哪些特点、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下一步应该如何推进,以及“村转居”社区发展中怎样应对治理体制转轨、集体资产处理、居民职业和身份转变、公共服务供给、村民与市民的融合等问题,都亟待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和解决。在这一方面,由覃国慈主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湖北省社会治理体系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编写、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村转居”社区治理研究》一书作出了较有价值的探索。该书从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的长咀社区这一典型案例入手,基于实地调研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村转居”社区在治理过程中面对的错综复杂的现实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治理难题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该书对“村转居”社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村转居”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社区建制由村委会向居委会的转变即“换块牌子”,还意味着居民身份变革、生活方式变迁、收入来源变化以及社区治理体制机制调整、治理理念更新、公共服务转型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变化与革新。可以说,“村转居”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村转居”的过程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变迁,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使得特定政策的制定与施行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其具有复杂性与创新性,对“村转居”社区治理问题的探讨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村转居”社区治理研究》一书基于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治理体制机制、经济模式、社区自治、农民权益、人口结构、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多个维度对“村转居”社区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述和深刻剖析。每一个维度的研究都从社区的实际状况与基本特征出发去发掘问题,精确把握社区治理中的“痛点”与难点,从而抓住了各领域中对社区治理产生显著影响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该书总结案例社区治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创造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应对策略。例如,针对“村转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该书借鉴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加快股份合作制改造、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创新发展社区集体经济的路径;针对“村转居”社区自治主体二元区隔、居民参与不足和居委会自治能力弱等问题,该书提出了构建包容开放的社区自治格局、完善社区自治制度保障和提升社区居民自治能力等激活社区自治活力的对策;根据“村转居”进程中农民权益保障的多元化诉求和案例社区在农民权益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该书提出了积极探索征地补偿机制改革、妥善合理满足农民住房需求、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等保障农民权益的思路;根据“村转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该书提出了构建多元化服务主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优化供给评价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等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建议。书中指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各级政府在基层社区治理中重视的问题,更是为广大社区居民所关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体现出了一种深切的社会关怀。该书不只局限于对一点一地治理经验的梳理和总结,而是从一个典型案例归纳出“村转居”社区的运转机制与治理规律,这无疑为当前与未来过渡型社区的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对于整个社区治理工作的改进与创新也具有启示意义。
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元社区发展与治理视角往往容易让人产生两种误解,其一是认为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存在状态是相互孤立、截然二分的,两者边界明晰、互无交集,这是一种对城乡二元体制的狭隘的理解;其二是认为当前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存在状态与形式是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产物,是固定不变的。这两种假设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也与社区变迁的整体趋势不一致。事实上,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往往互有交集,也存在着介于城乡之间的基层社区。不论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社区治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社区变迁的过程。“村转居”社区作为一个较为新颖的理论概念和研究对象被提出来,破除了上述两种误解,实现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联结。“村转居”社区从空间上说形成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交界地带,从时间上说形成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的特殊时期,整体上处于从农村到城市的社区变迁谱系的中间位置。从这一角度来看,“村转居”社区治理与农村社区治理、城市社区治理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这一体系对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元社区治理思路与框架提供了重要补充,使得基层社区的成长与发展属性得以突显,呈现出了社区发展与治理的动态性与过程性特征。由此看来,《“村转居”社区治理研究》作为一部专门研究“村转居”社区治理问题的著作,从宏观层面看也为完善基层社区治理研究体系,消除对基层社区治理研究片面、固化的认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总之,《“村转居”社区治理研究》体现出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既为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补充,又为当前社区治理实践提供了经验积累和有益启示。其所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的推出,定会推动我国社区治理尤其是过渡型社区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刘龙伏,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责任编辑 陈 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