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国家生态文明理论的一部力作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后发国家生态文明》评介
2017-04-10孙珮云
孙珮云
后发国家生态文明理论的一部力作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后发国家生态文明》评介
孙珮云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总体上却存在认同或借鉴西方生态文明话语的倾向。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立足于中国和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实践,摆脱生态文明理论的西方霸权话语,建立后发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是国内学术界面临的难题。王雨辰教授在他的新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后发国家生态文明》中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有力的探索。其主要创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回应西方“深绿”和“浅绿”思潮的质疑,捍卫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王雨辰教授指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建构后发国家生态文明理论的前提是必须回应西方绿色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性的质疑。西方“深绿”和“浅绿”思潮把历史唯物主义看做是不承认 “自然的极限”和与生态思维相对立的机械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技术决定论、唯生产力主义等,从而否认历史唯物主义能够作为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科学理论工具。对此,王雨辰教授予以批驳,指出后者坚持的是与生态思维相一致的有机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和整体思维方式,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当代性。
第二,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梳理。针对国内学术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发展逻辑和内容的系统梳理的问题,该书不仅深入剖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维度的阐发,而且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价值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批判和它的生态政治哲学等四个方面作了系统梳理。并通过与其他西方绿色思潮的比较,展现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全面、现实的生态价值观,及其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在揭示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援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建构后发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后发国家生态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生态资源占有、分配和利用的不平等。因此,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生产方式和资本所支配的不公正的全球权力关系是解决后发国家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该书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始终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入手去揭示生态危机的根源,可以成为构建后发国家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资源。后发国家生态文明理论应当以实现环境正义为价值诉求,通过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全球权力关系,切实捍卫后发国家环境权和发展权,并立足于地区和全球两个维度,实现发展观和境界论的辩证统一。
全书分为六章,章节之间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几乎每章都提出了新见解,无疑是一部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力作。纵览全书,这部著作的特点在于:
第一,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比较的研究方法。该书通过对西方绿色思潮进行总体把握和具体比较,揭示了西方绿色思潮生态文明观的实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
第二,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意识。该书紧紧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脉搏,以维护后发国家的发展权和环境权为目的和归宿,思考如何在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改变过去长期的GDP主义的发展理念,转向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和后发国家的生态文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理论与实践兼顾。该书不仅从理论上探讨后发国家的生态文明,而且立足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呼吁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以此来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
可以说,王雨辰教授对后发国家生态文明理论的独特阐发,是对局限于“深绿”、“浅绿”等西方绿色思潮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超越,是对后发国家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结果。该书虽然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但由于并不是所有后发国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要求所有后发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都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为此,王雨辰教授后记中作了专门说明,提出这是应当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总的说来,该书是一部研究后发国家生态文明理论的不可多得的力作。
孙珮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博士生,湖北武汉,430073。
(责任编辑 胡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