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管理模式对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影响
2017-04-10王桂芹
王桂芹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药物依赖疗区,吉林四平 136000
层级管理模式对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影响
王桂芹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药物依赖疗区,吉林四平 136000
目的 探讨层级管理模式对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精神科基础护理人员120名,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名。该院自2016年1月后开始实行层级管理模式,对比实行前后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结果 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后,护理工作的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0%,对照组为8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科实行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从而改善医院的社会形象,值得推广使用。
层级管理模式;精神科护理;满意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优质的护理服务成为临床护理的发展方向[1]。精神科的护理对象主要为精神疾病患者,受疾病的影响,患者经常出现自杀、暴力倾向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动作行为,为护理工作增加较大难度,同时极易引发护患纠纷。如何提高护理质量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研究重点[2]。层级管理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帮助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实现最大化价值,满足临床护理的时间需求。另外,层级管理模式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医护体系,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3]。该文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精神科基础护理人员120例,观察层级管理模式对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精神科的护理人员120名,每组60名,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观察组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7.5±1.7)岁,工龄1~15年,平均工龄(6.2±1.4)年。对照组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27.6±1.5)岁,工龄1~15年,平均工龄(6.1±1.5)年。两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安排岗位及分工 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以及业务能力将其分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以及护士3个层级。责任组长的工作职责是评估患者的病情,在了解患者的病情与思想情况后,综合科室的护理情况制定计划,并组织人员实施,同时,组织所有人员学习护理技术业务,积极参加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指导下级护士开展工作,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与意见,做好工作总结。责任护士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帮助责任组长开展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做好护理记录,积极参与到护理技术的实践中,组织患者参加医院举办的活动,顶住患者按时用药,并做好健康教育;填写相关的护理文件。助理护士工作内容主要是在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的领导下落实工作,管理相关医疗文件和物品,同时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
1.2.2 责任包干和分组护理 将精神科所有护理人员分为两组,每组各安排1名责任组长,已经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若干名,由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开展患者的护理工作。实行责任包干制,将所有患者平均分给两组,由同组的护理人员分配不同人值班的时间,提供全程无间断的护理服务。
1.2.3 制定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制度应根据不同的层级制定不同的考核分值,责任组长10分、责任护士5分、助理护士5分。通过护理工作的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考核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责任组长每日要向护士长汇报工作,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解决,每个月的考核分数应与当月的工资挂钩。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变化情况,使用该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价量表,包括基础护理、护理安全、健康教育、病房管理、院内感染以及护理文书6个方面,每个项目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高。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后,护理工作的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0%,对照组为8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
表1 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
组别 基础护理护理安全健康教育病房管理院内感染护理文书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 96.8±3.5 75.2±3.2 36.71<0.001 97.1±3.9 71.5±3.2 23.45<0.001 96.8±3.7 77.6±3.4 24.75<0.001 96.7±3.5 76.4±3.1 25.82<0.001 97.7±3.6 76.8±3.6 30.40<0.001 96.8±3.6 72.33±3.3 31.45<0.001
表2 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转变以及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提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4]。精神科的治疗对象主要为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由于患者受疾病的影响,经常会做出有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带给临床护理工作较大的难度,稍有不慎还会引发医疗纠纷。层级管理模式是近些年来提出的新型管理模式,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将护理工作更加具体化和责任化,在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的同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激情,发挥不同层级护人员的优越性[5]。在层级护理模式中,每组的都需要配备一名责任护士作为整个组的组长,而责任护士通常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以及较强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承担,她们在工作时可以对资历浅的护士进行指导,帮助她们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同时还拥有较强的责任感与沟通能力,能够协调整个组的工作[6]。而资历浅的护士通过岗位实践联系能够实现自身的工作价值,在不断的护理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通过互护理岗位的合理规划,可以使不同的资历护士相匹配,缓解人员配置紧张的问题,同时也能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护理人员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供优质、连续的护理服务打下基础。从该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从该次研究结果还可看出,层级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促进作用,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0%,对照组为8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病患者大多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受到疾病的影响还会出现异常的行为,因此,基础护理也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难点问题。常规护理管理方式的应用效果不理想,在实行层级管理后,在责任组长的带领下,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可以保证患者的清洁卫生,提高安全性[7]。另外,责任组长在了解患者病情后,针对病情制定了相关的护理方案,使责任护士与助理护士能够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组织活动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中,由于班次人员设置的不均衡,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职业压力大,大部分人员只做好自己的工作,且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化不够明确,很少组织患者开展活动,使得患者与外界隔离,不利于病情康复。实施层级管理后,责任护士能够主动组织患者进行文体活动,加强患者与外界的沟通,丰富了患者的生活,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精神科实行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从而改善医院的社会形象,值得推广使用。
[1]童小均,袁蕊,沈小静,等.层级管理模式对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7):982-984.
[2]龙瑞芳,王桂兰,田新华,等.ABC分类管理法在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37-38.
[3]黄丽英,周晓玲.护士分层级管理在基层精神病专科医院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88-90.
[4]林海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836-1838.
[5]包永兰.APN连续排班层级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882-883.
[6]郭卫丽,吴帆,郭颖,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0):1401-1402,1403.
[7]王金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0):2625-2627.
R47
A
1672-5654(2017)02(b)-0093-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5.093
2016-12-12)
王桂芹(1976.10-),女,吉林公主岭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精神科护理与管理。